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英文名:Exchange Traded Fund,简称:ETF,又称“指数股”),是一种将跟踪指数证券化,并在证券交易所买卖的
开放式基金产品。
发展历程
起源背景
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经历“
黑色星期一”事件,
道琼斯指数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超过5000亿美元瞬间蒸发,全球股市也随之陷入混乱。这场股市危机暴露出金融市场在极端情况下的脆弱性,以及市值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基于此问题需求,激发了“
股票篮子”的创意,即通过一次交易买卖多个股票,以实现风险分散和对冲。
1989年,
美国证券交易所和
费城证券交易所推出指数参与份额(IPS),这可以看作是ETF的前身。IPS以
标准普尔500指数为标的,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能够反映整个市场表现的金融产品。然而,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
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两家证券交易所提出诉讼,认为IPS的性质是期货合约,使IPS以失败告终,但也由此激发了市场对类似产品的创新需求。
1990年,
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推出基于仓单的、追踪多伦多证交所35指数(TES-35)的“多伦多指数参与份额”(英文名:Toronto Index Participation Units,简称“TIPs”)。该产品取得巨大成功,吸引大量来自加拿大及国际的指数投资者。同年,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颁布实施《投资公司法》,在法律上为可在日内发行或赎回份额的新型基金产品铺平了道路。
1993年,美国证券交易所推出全球首支真正意义上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产品,即标准普尔存托凭证(SPDR)。这只ETF跟踪标准普尔500指数,由美国道富金融集团公司管理,它的出现标志着ETF正式登上全球资本市场的舞台,大受投资者欢迎。
发展近况
自SPDR的成功以来,ETF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投资者逐渐认识到ETF的优势,如低成本、高流动性、透明度高等。随着时间的推移,ETF的种类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的股票ETF扩展到债券ETF、商品ETF、货币ETF等,满足了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截至2024年底,全球挂牌交易的ETF(含ETP)超1.3万只,资产总规模达到15.09万亿美元,较2023年底增加30%。近20年的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20%,产品数量更是连续20年保持正增长。
作为ETF的发源地与全球核心市场,美国ETF行业自21世纪初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2000年,ETF取代指数基金和科技股基金,成为美国基金市场主流投资工具。2002年底,ETF数量已超过116只,资产规模突破1000亿美元;2004年,ETF数量已达到134只,资产规模达1650亿美元。
截至2025年2月16日,美国ETF市场总计规模超10万亿美元,约270多家ETF提供商管理着约4000只ETF产品。其中,
贝莱德(BlackRock)、
先锋领航(Vanguard)、道富(State Street)和景顺(Invesco)四家公司凭借其先发优势和市场影响力成为行业龙头。这四家公司旗下ETF数量合计约920只,占全市场ETF总数的22.96%,而其管理的资产规模则占比高达78.74%,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相较于北美市场的蓬勃态势,ETF在欧洲的发展进程较为曲折,早期发展受限于双重障碍:一方面,欧洲自动化交易系统的成熟度滞后于美国,导致投资者需面对复杂的交易流程;另一方面,欧洲ETF的管理费率普遍高于美国同类产品,进一步削弱了其成本竞争优势。此外,由于欧洲监管机关的制度不同于其他国家,亦使ETF开发商需重新适应当地市场。
21世纪初,欧洲各国针对ETF交易做出各项改革。如:
欧洲证券交易所开设专门用于交易ETF的NextTrack市场,并且与美国证券交易达成合作进行ETF产品的开发。德国和英国亦各自建立ETF市场,推出相应的ETF产品。截至2024年底,欧洲ETF市场规模达到2.20万亿美元,占全球总规模比重约15%,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ETF市场。
中国香港是最早引入ETF交易的地区。1998年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香港金融市场遭遇国际投机客冲击,严重影响市场稳定。索罗斯旗下基金通过同时做空
港币汇率及
恒生指数期货发起立体攻击。香港特区政府一方面力守汇市,一方面自市场购入市值约150亿美元的
恒生指数成分股来稳定股市,索罗斯因此败逃。危机平息后,香港特区政府成立ETF产品
盈富基金,将持有的股票向市场反售,委任美国道富环球投资管理亚洲有限公司担任经理人,道富银行为信托人。截至2024年底,中国香港ETF市场规模约600亿美元。
中国大陆于2004年开始引入ETF交易。2004年12月初,
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台《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业务实施细则》,初步建立ETF产品的市场规范。月底,中国首支股票ETF——华夏上证50ETF发行。2006年,国内第二只ETF——
易方达深证100ETF成立。此后,多家基金公司与沪深交易所紧密沟通合作,积极布局ETF产品。截至2024年底,中国ETF市场规模近5000亿美元。
基金特点
ETF作为一种将跟踪指数证券化,并在证券交易所买卖的开放式基金产品。其结合了传统
共同基金和股票的特点,提供了一种既具有多样化投资组合的优势,又能够像股票一样进行买卖的投资工具。
交易方式
不同于共同基金仅可通过各种分销渠道进行申购和赎回,ETF可以在二级市场(证券交易所)上进行交易。其交易方式与股票一致,投资者在交易所开市时间内按照股票交易方式买卖ETF份额,成交价格“所见即所得”。
申赎方式
ETF一般采用实物申购赎回机制。在申购时,投资者以指定的一篮子组合证券(例如股票)向基金管理人换取ETF份额;在赎回时,投资者以ETF份额换取一篮子组合证券。实物申赎的机制使得基金管理人在一定程度上省去了开仓和平仓操作,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增强了ETF跟踪效率。
高透明度
ETF复制指数的成分股作为基金投资组合,透明度比共同基金更高。为便于投资者申购、赎回ETF,ETF管理人需要在每个开放日编制并发布ETF申购赎回清单。投资者可以按照申购赎回清单的要求准备一篮子成份证券用于申购ETF份额,或赎回ETF份额后获得一篮子成份证券。
交易机制
二级市场
二级市场交易是普通投资者参与ETF投资最便捷、最高效的方式,即是像买卖股票一样在二级市场交易ETF份额。在中国,投资者仅需持本人身份证,前往合法的证券公司开立证券交易所
A股账户或者
证券投资基金账户,即可参与ETF交易。而在美国,则通过流动性提供商进行交易。
ETF的交易与股票、封闭式基金的交易完全相同,基金份额可直接在市场上买卖。一般情况下,ETF在建仓期结束后都会进行折算,折算后的基金份额净值与折算日标的指数收盘值的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基本一致,投资者可以方便地通过观察指数涨跌从而判断ETF净值的上升或下跌。
一级市场
在中国,一级市场交易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在基金募集期间进行ETF的认购,另外一种是在募集期结束后,可以进行ETF的申购和赎回交易。美国ETF的一级市场则只有授权参与商可以参与,由授权参与商负责ETF份额的创设与赎回。
在基金募集期内,可通过网上现金认购、网下现金认购以及网下证券三种方式进行认购。
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投资者在一级市场可以随时以组合证券形式申购赎回ETF份额。每只ETF的最小申购、赎回单位不尽相同,一般而言,一个标准单位的最小篮子包括几十万或几百万份的基金份额。通常只有机构投资者或资产规模较大的个人投资者才会参与申赎交易。申购、赎回对价包括组合证券、现金替代、现金差额和其他对价,一旦申赎申请提交,不得撤销。
基金类别
投资标的
按照对应资产标的的不同,ETF产品主要包括股票型ETF、债券型ETF、商品型ETF以及货币型ETF等。
(以上资料参考)
交易市场
根据投资市场的不同,ETF可以分为单市场ETF、跨市场ETF和跨境ETF。
(以上资料参考)
复制方式
完全复制策略指按照标的指数成份券及其权重构建基金的投资组合,并根据标的指数成份券及其权重的变动对投资组合进行相应地调整。完全复制策略常用于复制成份券流动性较高、成份券数量较少的标的指数,如
股票指数。
抽样复制是基于一定原则来抽取标的指数中部分有代表性的成份券或选择非成份券作为替代,构造与标的指数风险收益特征相似的投资组合,以实现对标的指数的跟踪。抽样复制策略一般用于成份券流动性不足、成份券数量过多的标的指数,如
债券指数。
投资策略
配置型
投资期限较长,风险较低,具体包括买入并持有策略、定投策略、核心—卫星配置等。
(以上资料参考)
交易型
投资期限较短,风险较高,具体包括波段策略、轮动策略、网格交易策略等。
(以上资料参考)
套利型
投资期限相对最短,风险相对较低,但由于需在一、二级市场出现价差机会的时候采用价差套利策略,机会较难捕捉。
(以上资料参考)
基金优弊
优点
ETF产品可采用完全被动式的管理方法,以追踪某一指数为目标,力求使指数基金的收益和所追踪的指数保持基本一致。投资者买卖一只ETF,实际上就相当于买卖了ETF所追踪的指数,可以取得与该指数基本一致的收益。因此,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投资ETF就是进行分散化的投资,免去了个股选择的难题,也避免指数上涨而股票不赚钱的尴尬。
传统主动型股票投资基金主要依靠基金经理对股票的分析来做出买卖决定。因此,基金经理的投资运作水平、道德风险防范等因素都会对基金的绩效产生影响。而ETF是被动追踪所复制的指数运作的基金,基金经理根据指数成分股的构成被动地投资股票等标的,且投资比重也与指数成分股的权重基本保持一致。此外,由于ETF在每个交易日都会公布投资组合情况,透明度高。ETF的运作方式也非常简单,既可以像其他基金一样向基金管理公司申购或赎回基金份额,又可以像股票和封闭式基金一样在证券市场上按市场价格买卖ETF份额。
对于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的普通投资者而言,ETF的投资成本相对于其他基金较低,并且投资只收取不超过股票交易的佣金,无需缴纳印花税,投资获得的基金分红和差价收入也免缴所得税。使投资者投资ETF指数的收益更加明显。
由于ETF基金进行二级市场买卖时,随时可以按照实时交易价格成交,无需等到收市后才进行结算,故而其交易效率更高。另一方面,在到帐时间上,ETF在二级市场卖出后资金当日即可用,第二日可取,并且在一级市场赎回ETF后得到的组合证券也可按照相关交易规则即时卖出。
ETF紧密追踪标的指数,在牛市中,ETF不会像其他开放式指数基金因不断涌入的新增申购资金而影响基金的追踪效果;在熊市中,ETF因买卖非常灵活,可以使投资者避免在市场下跌中遭受较大的损失。例如,市场在2008年中曾多次出现了当日跌幅超过5%至7%的急跌行情,如果投资者持有的是普通开放式指数基金,当日赎回,只能按当日收盘时的价格计算净值,损失可能会达到5%;如果投资者持有的是ETF,那么可以在发现市场出现急跌苗头时,就快速地通过二级市场卖出,损失可能将大为降低。
缺点
和其他基金产品一样,投资者购买ETF产品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ETF投资的风险,一方面是整个金融市场所蕴含的风险,也就是
系统风险;另一方面是所有开放式基金所共有的风险,比如
流动性风险、
代理风险、申购赎回失败的风险等。
由于常规ETF主要跟踪特定指数,因此投资者无法像传统共同基金那样自由调整投资组合。这意味着在市场波动较大时,ETF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保护。
虽然ETF的费用通常较低,但投资者在买卖ETF时需要支付交易费用。此外,如果ETF的净值波动较大,投资者可能需要支付较高的杠杆成本或保证金要求。
尽管ETF的目标是跟踪特定指数,但由于各种原因,实际表现可能与指数有所偏离。这些偏离可能是由于市场微观结构、流动性不足等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