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领襦裙
中国传统服饰
襦裙是汉服的一种,是汉服中常见的服饰。交领襦裙是其中一类,其特点是上襦为交领。交领襦裙在宋代颇为常见。
简介
襦裙是汉服的一种,是汉服中常见的服饰。交领襦裙是其中一类,其特点是上襦为交领。交领襦裙在宋代颇为常见。
按风格分,可大致分为唐式交领襦裙,宋式交领襦裙、明式交领襦裙等。按穿着对象分,可分为男式交领襦裙、女式交领襦裙。
特色
与其它服装形制相比,襦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平面裁剪,多缘边,绸带系结;上襦变化主要在领型及门襟上,下裙长至鞋面。大凡衣短则裙长,衣短至腰间,裙长至脚踝骨之下;衣长则裙阔,衣长时,长到臀至膝下,而裙露仅几寸,裙子不必显出特色。襦裙忌讳上下平分秋色,会显得呆板少变化。
穿着方式
1.先着上襦:
(1)将上衣的领子左右对齐;
(2)将右襟系结;
(3)系结左襟。
2.然后系上下裙:
(1)将裙子置于身前,向身后合围裙子;
(2)裙子两端在身后围合后,并交叠;
(3)将压在里面的一层裙头向外翻折一下;
(4)调节裙子的高度,系结裙带。
制作工艺
上襦的制作
交领襦的常见裁法有两种。因为交领的缘故,前襟会重叠一部份的布,一片布很难满足
前襟布量的要求,因此,这两种常见的裁法都是由两片布来组成一件襦。一种是后中破开法。(如图《上衣制作示意图》所示),两片布的缝合线在后背正中。古画中常见人的衣服后背正中有一道明显的线,当时采用了这种裁剪方法;另一种是前襟补量法,即两片布的缝合线在右前襟,这种剪裁法的优点是缝合部位被左襟所掩盖,衣服表面看不出来。这两种方法之外还有一种是通过调整肩袖斜度来满足前襟重叠部位所需布量的剪裁方法,只需要一片布即够,不需要另外再裁开来。
下裙的制作
汉服传统的裙是围合式的裙子,裙由数幅裙片拼成,上接裙腰。裙腰两侧有系带(如图《制作图纸》所示)。裙片的数目不固定,因为古代布幅窄,裙片的数目越多,裙围与裙摆的幅度才会越大。汉代裙式仅四幅,唐代一般为六幅,宋代裙幅多在六幅以上,明末多用八幅、十幅。现代的布幅宽,可以增大裙片的面积而减少裙片的数目,现代围合式裙子的裙片数一般为3~4片,但从传统的继承上来说,做汉式裙最好还是采用传统的裙片数,如6、8、10、12片等。
发展历史
汉代
上装窄袖右衽,矩形交领;下裙以素绢四幅连接合并,上窄下宽,腰间施褶裥,裙腰系绢带。 因为汉代流行深衣,穿这种服式的逐渐减少。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襦以浅蓝色绢为面,中纳丝棉,袖端接一段白色丝绢。裙子也纳有丝棉,质料用黄绢。
宋代
在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性之美的影响下,服装一反唐朝的艳丽之色,形成淡雅恬静之风。 此时的上襦多为大襟半臂,下裙时兴“千褶”、“百叠”,腰间系以绸带,裙色一般比上衣鲜艳,其中老年妇女和农村女子多穿深色素裙。裙料多以纱罗为主,绣绘图案或缀以珠玉,当时还出现了前后开衩的“旋裙”及相掩以带束之的“赶上裙”。
明代
明代盛行袄裙,在明墓均有出土;交领中腰襦裙逐渐消逝。男子穿裙子的历史也很悠久. 虽然后来直裾、圆领袍等出现,襦裙所着减少,但官方的最高规格男子礼服,仍然是衣裳制。男式襦裙多为交领襦裙。其他襦裙有对襟襦裙等。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30 18:29
目录
概述
简介
特色
穿着方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