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是产业间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
产业部门产品只出口或只进口的现象。产业间贸易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的。
产业间贸易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的。包括
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和
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之间的贸易以及工业国之间不同
工业部门之间的贸易,其形成基础是产业之间的分工,由于各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自己的
成本优势,从而形成
价格优势,这就构成了各国产业间分工与贸易的基础,而这种优势来源于自然禀赋或技术的差异。
李嘉图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
生产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只需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并参加对外贸易,都能从中获益,实现
社会劳动的节约
b、比较成本理论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成静态的、凝固的状态,忽略了
动态分析。
生产要素禀赋指的是各国生产要素(即
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一般说来,一个国家丰裕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就便宜,反之,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就高些。 ·各国生产
要素禀赋比率不同,是产生比较
成本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生产
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基础。一个国家出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1)李嘉图假定各国
劳动生产率是有差异的,用
比较成本差异阐述了贸易互利性普遍原理,而俄林则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相同的,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为什么比较成本有差异,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2)俄林把李嘉图的
个量分析扩大为
总量分析,不是单单比较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
劳动耗费的差异,而是直接比较两国
生产要素总供给的差异,从一国
经济结构中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这些最基本的因素来解释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用来解释19世纪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
国际贸易格局,具有实际意义。
(3)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基础之上的,这些假定与现实有一定距离,影响了该理论对现实的国际贸易现象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