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位于
北京市东城区安德里北街21号,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是中国第一所按西方教育体制创立的大学建筑遗存。
历史沿革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6月,清政府任命
张之洞会同
张百熙、
荣庆共同修订学堂章程,又称“
癸卯学制”,将京师大学堂的学制分为三级:“高等学堂”“分科大学”“通儒院”。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京师大学堂开始筹设分科大学,依照大学堂章程先设法政、格致、文学、工科等。同年十月,清廷将德胜门外黄寺旧操场东西480丈,南北440丈的土地拨给京师大学堂用于建设分科大学。
清宣统元年(1909年)7月,学部聘请日本建筑师真水英夫任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建筑设计师,主持设计经科大学讲堂和文科大学讲堂、事务所等建筑。
清宣统二年(1910年)3月31,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在马神庙公主府旧址举行开学典礼。
清宣统三年(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建筑工程中断,仅建成文科、经科讲堂及部分宿舍。
民国时期,京师大学堂高等学堂、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京师大学堂通儒院合并,正式成立为国立北京大学。
建筑格局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原有5栋楼房,其中4栋南北向布置,一栋东西向布置。在文科讲堂和经科讲堂之间的一栋外廊式二层楼房,现已被拆除。现存4栋建筑都是二层楼房,分为两种类型,东部经科事务所与西部文科事务所为同一建筑形式,文科讲堂和经科讲堂为另一建筑形式。
主要建筑
事务所
经科事务所坐北朝南,位于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的东部。楼底层有两个出入口,分列于两端,两个楼梯间也对称布置。楼体采用灰砖砌筑,砖木结构,坡屋顶上覆进口红机瓦。楼体墙面窗洞较高大,底层为平窗,二层为半圆形拱券窗。建筑南北两个立面以中央两开间为中心,左右各以三开间为一组向外凸出,包角壁柱上冠以三角形山墙顶,在两层窗的平过梁上面,以砖砌三个半圆形拱券做装饰。中央部分窗下墙之外砌以平缓曲线拱墙,并以叠涩砖砌方框图案作为装饰。另一栋东西向灰砖楼文科事务所的建筑形式同经科事务所一致。
讲堂
经科讲堂位于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中部,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的砖木结构建筑,体量较大,按照古典主义手法处理成三部分,底部为砖砌基座,上部由壁柱式窗间墙将窗户分成双联窗组,顶部是木屋架的坡形屋顶,覆盖进口红机瓦。南立面两端凸出部分的边墙为较宽的墙墩,其间以两砖砌壁柱做窗间墙,上冠以三角形山墙,山墙面上有屋顶通风的圆形窗和砖砌拱形线脚。整栋建筑的中央部分是整个立面的重点,该处两侧墙角加厚,做成西方城堡碉楼式,其下层墙身饰以小拱形窗,上层墙面砖砌十字轮式雕饰,顶部四角的小柱塔夹以弧形月墙。两碉楼之间为三角形山墙面,山墙面上满开整体半圆拱形大窗,二层窗下墙饰以西洋瓶式栏杆。半圆拱形大窗立面被柱式横向划分为两部分,底部有凸出外墙的基座,其上立有塔司干式的倚柱,并带有完整的檐部,上部为方形塔司千式壁柱,壁柱末端为巴洛克式涡卷并与底层檐部相接。此中央凸出部分的内部即经科计堂底层大厅和二层的阶梯教室。大楼的主要出人口分列于中央凸出体的两侧,台阶做成1/4圆形。大门两侧墙上各有一对涡卷牛腿支持短檐及半圆形拱券。室内中央北侧为侧分式大楼梯,中央走道两山墙端部有次要楼梯可出入大门。中央及两端凸出体的山墙屋顶与主体屋顶垂直相交,在东西两端屋脊设有尖顶的小通风塔。建筑外墙以灰色清水砖墙为主,有少量石材做装饰,另在柱头、腰线部分饰以红砖线脚。
文科讲堂位于经科讲堂西侧,坐北朝南,其建筑形式与风格同经科讲堂。
文物价值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整组建筑构图比例及装饰手法成熟,保存了清末西洋折中主义的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建筑设计者真水英夫是日本第一批受到西方教育的建筑师,他设计的京师大学堂分科学院建筑,西洋古典造型比例成熟,利用中国传统手工砖砌出丰富的线脚来表现西洋艺术构图,利用三角桁架形成大跨度空间建成的教室和讲堂,是清末较先进的技术,也是中国教育建筑的重要遗存。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体现了清朝末年中国教育从传统封建体制向近代教育的过渡,这组建筑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文物保护
1995年10月20日,京师大学堂分科学院旧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德里北街21号。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60路公交车,在黄寺总政大院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内乘坐地铁8号线,在安德里北街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距离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约5.3千米,驾车约2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