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洛
文化术语
京洛本为专用名词,原意为“京城洛阳”,因洛阳从夏代开始频繁作为都城,历十三代都会,后代多有沿用。
释义
本为专用名词。原意为“京城洛阳”,因洛阳从夏代开始频繁作为都城,历代多有沿用。
“京洛”一词,早在唐代以前已多用之。如东汉班彪《冀州赋》“遂发轸于京洛,临孟津而北厉”、班固《东都赋》“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不知京洛之有制也”、蔡邕《述行赋》“余有行于京洛兮”,皆指洛阳。
因洛阳为东汉之都城,所以称为“京洛”。“京洛”之称,历代习用,如西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之名句:“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北史》有“垂拱京洛”、“身官京洛”、“襄城控带京洛”等语,亦皆指洛阳。
演化
后世则用“京洛”泛指国都,如东晋南北朝指建康(今南京),清朝、现代指北京
唐朝诗人卢照邻送梓州高参军还京》“京洛风尘远,褒斜烟露深”,指大唐东都洛阳。
北宋王安石《次韵酬宋中散》“超然京洛谅难双,处在家庭誉在邦”,指汴京(开封)。
南宋陆游《寓叹》“旧时京洛尘埃面,今作江湖风月民”,则指临安(杭州)。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寅恪先生《报载某至重庆距西安事变将十年矣》诗有“铁骑飞空京洛收”句,指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历史资料
东汉
班彪《冀州赋》:“夫何事於冀州,聊托公以游居。历九土而观风,亦惭人之所虞。遂发轸於京洛,临孟津而北厉。”
班固《东都赋》:“子徒习 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
蔡邕《述行赋》:“遂发轸于京洛,临孟津而北厉。”
魏晋
曹植《名都篇》:“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曹植《箜篌引》:“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南北朝
薛道衡《豫章行》:“枫叶朝飞向京洛。文鱼夜过历吴洲。”
隋代
吕让《和入京》:“发改河阳鬓,衣余京洛尘。”
唐代
高适《别董大》·其二:“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杜甫《云山》:“京洛云山外,音书静不来。”
孟郊《江邑春霖奉赠陈侍御》:“始知吴楚水,不及京洛尘。”
宋代
司马光《遣兴》:“京洛红尘里,闭门常独居。”
范仲淹《和葛闳寺丞接花歌》:“众中忽闻语声好,知是北来京洛人。”
元代
王恽《鹧鸪引》:“野粉宫墙两边。洛京依旧锁婵娟。”
明代
刘基《煌煌京洛行》:“京洛何煌煌,卜宅自周王。”
清代
毛秀惠《钱塘怀古》:“京洛烟尘弃不收,西湖台阁作金瓯。”
参考资料
京洛相关诗文.古诗文网.
薛道横《豫章行》.诗词名句网.
京洛解释和意思---词语.在线成新华字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31 13:45
目录
概述
释义
演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