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为固土防沙,减少京津沙尘天气而出台的一项针对京津周边地区土地沙化的治理措施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为固土防沙,减少京津沙尘天气而出台的一项针对京津周边地区土地沙化的治理措施。一期工程于2002年启动,二期工程正在筹划当中。
背景介绍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和优化京津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减轻风沙危害,紧急启动实施的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生态建设工程。
近年来,京津乃至华北地区多次遭受风沙危害,特别是2000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连续12次发生较大的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其中有多次影响首都。其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50年来所罕见,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倍受社会关注。
国务院领导在听取了国家林业局对京津及周边地区防沙治沙工作思路的汇报后,亲临河北、内蒙古视察治沙工作,指示:“防沙止漠刻不容缓,生态屏障势在必建”,并决定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建设范围
工程区西起内蒙古的达茂旗,东至内蒙古的阿鲁科尔沁旗,南起山西的代县,北至内蒙古的东乌珠穆沁旗,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及内蒙古等五省(区、市)的75个县(旗)。工程区总人口1958万人,总面积45.8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0.12万平方公里。
一期工程区分为四个治理区,即北部干旱草原沙化治理区、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区、农牧交错地带沙化土地治理区和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治理总任务为222292万亩,初步匡算投资558亿元。
树种选择
泓森槐
泓森槐有一定的抗旱、抗烟尘、耐盐碱作用。适生范围广,是改良土壤、水土保持、防护林、“四旁”绿化的优良多功能树种。可作为行道树、住宅区绿化树种、水土保持树种、荒山造林先锋树种等。
泓森槐[1]生长迅速,木材坚硬,纹理细致,耐水湿,抗腐朽,易燃,热值高,是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和能源树种。可做为矿柱及建筑用材,也是制作家具,木地板的优质原料。
现在全国造林树种单一,土壤地力衰退严重,而营造泓森槐混交林可大大改良土壤,根瘤菌,能固氮,落叶可肥土。用榆树、杨树、柳树等混交,长势都会更好。泓森槐根系发达,具根瘤,可以固氮,提高土壤肥力,故其耐瘠薄、耐旱性优于杨柳科品种,在贫瘠的土壤中,也能较正常生长。
速生杨
通常指杨柳科,杨属一类的泛称,又分为五个派:胡杨派、白杨派、青杨派、黑杨派、大叶杨派。乔木,树干通常端直;树皮光滑或纵裂,常为灰白色。 约100多种,广泛分布于、北美。 杨树性较耐寒、喜光、速生;沿河两岸、山坡和平原都能生长。
杨木工业化利用主要包括:大径级杨木主要用于生产胶合板、单板层积材;小径级杨木用于生产纤维板、刨花板、造纸和火柴。
速生杨在北方种植广泛,但由于品种单一,病虫害较多,材质差,目前已经不提倡种植。
速生桉
速生桉是指巨叶桉*尾叶桉、巨叶桉*赤桉、柳叶桉*隆缘桉和尾叶桉*细叶桉等的杂交种,品系较多,以系列代号命名。各品系特点不同:长得快的一年高达十米;抗寒的比原种多抗二度低温;还有抗病的。种苗繁殖主要有组织培养和插条二种方式,需要定期选优株做种源立地条件好的,种五年采伐,亩产量有八个立方米木,.经济回报(经济成熟)率超过20%/年。 木材主要胶合板材,次级木材用于造高级铜板纸复印纸
工程建设原则
一是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二是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三是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坚持政策引导与农民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五是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
治理措施
工程采取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具体有:
林业措施
包括退耕还林394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013万亩,匹配荒山荒地荒沙造林1931万亩;营造林741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962万亩,飞播造林2788万亩,封山育林2666万亩。
农业措施
包括人工种草2224万亩,飞播牧草428万亩,围栏封育4190万亩,基本草场建设515万亩,草种基地59万亩,禁牧8527万亩,建暖棚286万平方米,购买饲料机械23100套。水利措施,包括水源工程66059处,节水灌溉47830处,小流域综合治理23445平方公里。生态移民18万人。
目标任务
到2010年,通过对现有植被的保护,封沙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草地治理等生物措施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措施,使工程区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风沙天气和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从总体上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使北京周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建设意义
京津风沙源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也显著提高了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改变了农村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及生产生活方式。工程助力绿岗就业人数达5万余人,人均收入由2002年的2000余元增加到2022年的20000余元,人均年收入增长近十倍。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01 21:46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建设范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