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偶戏是
海南省临高县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人偶戏的演出以人偶同台为特色,以
艺人的声色来补充手中公仔的声色的不足。它的演唱以临高话作为自己的语言媒介。它与临剧的声腔相同。
海南的
人偶同台木偶戏兴盛于临高县,与其他地方的木偶戏有很大的区别。临高县的木偶戏演出时采用戏剧大舞台,不设布障,人与木偶同演一个角色。音乐以双唢呐为主。演员擎木偶粉墨登场。木偶造型美观,眼口能动,栩栩如生。人装与木偶相同,演出时有时以木偶为主,有时以人为主,有时是人偶合作。人要唱念做打,还要操纵木偶和自己的表演协调。
艺术特色
“人偶同演”的
临高木偶戏主要流传于
海南岛西北部,为
临高和
儋州、
澄迈县部分地区约100万操临高语的百姓所喜闻乐见。海南岛
临高县的木偶戏演出时,则是采用大舞台,不设布幛,演员擎仗头木偶化装登台,人偶一体,合扮同一角色。这种人偶交叉的表演方式,从古至今,自成一派,成为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清康熙年间修撰的《临高县志》记载:“临俗多信奉神道,不信医药,每于节例,端木偶于肩膊,男女巫唱答为戏,曰驱魔妖,习以为常。”据考证,
临高人偶戏于南宋时期由大陆传入。当时人们每逢灾害或病祸,就抬着神公佛香绕村挨户游走,并念咒、舞手来“驱神赶鬼”,而后逐步演变为手挚木偶演出的人偶戏,当地人也称之为“佛子戏”。
由于
临高人偶戏的唱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人们非常喜爱,在群众中植有很深的根基。临高人在平时生活中都喜欢哼唱上一段,不少老人甚或孩童,也能随口唱上个几十句、上百句。每逢祭祖、婚庆、生日以及家中孩子考上大学等喜庆活动,临高的老百姓们也都会请剧团来村子里表演。附近一带的农民也骑摩托车或用
手扶拖拉机载人前往观看,十分热闹。演出的帷幕在富有
地方色彩的“阿罗哈”音乐中徐徐拉开,演员一人一偶,按照剧情登台表演,时而以偶为主,耍尽偶味,情趣盎然;时而人偶合作,协调和谐,变化多姿:时而由人替演,弥补木偶的不足,保证动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常获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历史沿革
临高人偶戏是
中国木偶戏大家族的重要一脉,要探索临高人偶戏的源头,必先了解中国木偶戏的起源。而欲探索中国木偶戏的源头,必须先了解“俑”和“偶”。
“俑”和“偶”起源于中国的原始社会,“俑”指的是古人用草木束札、竹编纸糊,或是用土、石、陶等材料塑制的人形或动物形陪葬品。而“偶”主要指木头雕制的人形或动物形。古籍中关于“俑”和“偶”的记载甚多,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这么漫长的岁月里,古人常将“俑”与“偶”两相混称,说明在古人心目中“俑”和“偶”并无本质区别。就其造型艺术和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来说,都堪称木偶戏的“老祖宗”。
研究发现,我们的祖先打心底里相信,当人或动物的肉身死亡之后,他们的灵魂并不随肉体消亡。灵魂将脱离躯壳,去到凡人肉眼难见的所在——
阴曹地府或神国仙境。这些不死的灵魂,将继续关注着亲朋故旧在阳世的生活,并在冥冥之中影响甚至左右着活人的命运。出于对过世亲人的思念,也出于对灵魂神力的敬畏,活着的人们便凭着对先人的记忆和想象塑造了“俑”和“偶”,作为寄托哀思和祈求膜拜的对象。同时,也塑造作为自己肉身替代物的“俑”或“偶”,陪同过世的亲人或主人入土下葬。让“俑”“偶”们代替自己为亡者解除寂寞,当差服役。
举世闻名的秦
兵马俑,其实就是当时的
秦人根据
秦始皇帝的旨意,依据活人活马的模样雕塑而成的。这些陪同
秦始皇入土下葬的兵马俑所肩负的使命,是追随他们的最高统帅,继续在为之冲锋陷阵开疆拓土,守护其千秋不废的霸业。
据考证,在古代社会里,
巫师是知识与
神权的掌握者和颁行者。人们深信,“俑”或“偶”一经巫师以某种神秘的科仪程序做法后,便获得了灵性,可以自由穿梭往返于阴阳两界。在古人眼中,他们已不是草木土石雕制的死物,而是“通灵”的活物,切切不可造次耍弄。
古人视“俑”和“偶”为“灵异之物”的观念,经数千年的濡染沉淀,已深深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潜意识之中。至今随处可见的对泥塑木雕神佛的顶礼膜拜即是明证。
由于中国的木偶戏起源于远古的“俑”和“偶”,因而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总与
巫文化如影随形。
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临高人偶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也是非常独特的剧种之一,据载它是南宋时期由内地传来,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关于人偶戏的起源,至今尚未发现完善的历史论述,近代人根据史籍的有关记载和老
艺人相传考证、研究,有两种说法,一是“外来说”,民国·陈铭枢《
海南岛志》云:“戏剧之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头班之演唱,来自
潮州。海南之有戏剧,当即肇于此时。”亦有说是从
福建传入的;二是“土产说”,临高老艺人相传,人偶戏源于南宋时期(1127~1179),那时候,某村发生瘟疫,当时由于科学不发达,人遭受自然灾害或患了病都以为是由于鬼神引起的,村民便用野菠萝头制作成“佛像”来表演,以求神灵保佑村民平安。这种表演,群众传统称为“佛子戏”,至今艺人中仍有“佛子戏”的说法。早期的“佛像”祭祀活动后来搬上了舞台。因其艺术特点为演出时不设布幛,人与偶同台演出,即表演者手撑木偶,化妆登台,唱念做打,均与所持木偶同演一个角色。所以俗称为“人偶戏”。由此可以推断,在清
康熙时人偶戏已形成。
民间老艺人陈和成保存下来的第七代木偶的十多个偶像中,有三个脑后刻有“康熙”字样,说明临高人偶剧在清康熙时期已经达到成熟的阶段,头像造型生动形象,雕刻十分细致,多姿多彩。这说明当时临高人偶剧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也是临高人偶戏清代已进入戏场演出的佐证。
据清康熙(1662-1722)年间修的《临高县志》载:“临俗多信奉神道,不信医药,每于节例,端木塑于肩膊,男女巫唱答为戏,观者甚众,曰驱魔妖,习以为常。”
清朝康熙盛世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临高人偶剧也达到一个发展高潮。当时,在临高县就有30个木偶戏班,有
龙波镇松柏村的吴四龙班、
临城镇田军村的曾大锣班、
加来镇多彩村的王香发班、
博厚镇书邑村的刘彩风班、博厚镇古斗村的陈文玉班等大班,从业人员很多。
据《海南省志》载:“清康熙年间,土剧班最盛行,浸淫全岛,妇孺老少,几无不识唱土剧。”证明人偶戏在清康熙年间已非常盛行,就是到清末民初,在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的情况下,较大规模的人偶戏班还有十多个。
上世纪30至40年代,也还有庆祥班、和成班、明记班等13个戏班。因此有人说人偶剧与临高人民结下不解之缘。共和国成立后,人偶剧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1953-1954年临高把流散在社会上的
民间艺人组织起来,先后成立“艺术”和“
南高”两个人偶剧团,让艺人们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自己管理自己。1961年又将班主制改变为
集体所有制,成立“临高县木偶剧团”,同年12月又成立临剧团。
1962年5月国家剧协主席
田汉同志来临高考察,考察时题词:
“椰子林边几曲歌,文澜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妹,唱得临高生产多。”
田汉的题词反映了当时临高繁荣的文化艺术,同时也极大的鼓舞了广大文艺工作者。
人偶戏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的影响,剧团解散,人员回乡,禁止人偶剧演出。可是禁而不止,一些民营人偶剧班,如王和达班,王传刚班就到处打游击到农村演出。1978年恢复临高县专业人偶剧团。当时就出现万人空巷争看人偶剧的盛况。看戏的观众如饥似渴,有的跑路十多公里去看人偶戏团的演出。这一期间,民间民营剧班多达38班,一个博厚镇就有
泗洲班,武教班、抱河班等六个班,一些木偶剧世家,如美台地区六道村王传刚家,加来
王明记家、全家五六口人都出来演出。
佛子脸谱性格鲜明
在脸谱上,木偶制作者大胆地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尽其夸张和浪漫,正生和正旦都塑得十分俊俏美丽,丑角塑得十分丑恶,胖的塑的肥头肥脑,瘦的塑得皮包骨。对比十分鲜明,这是人偶剧所特有的。
早期的人偶戏演出,各行当脚色的演员均不化妆勾脸。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不论各行当角色的演员均为化淡妆、俊扮,不勾画脸谱。但木偶偶像的脸谱则较丰富。如老行中老夫、花脸(老父)、山贼和丑行中的官丑、小丑,均勾画脸谱,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色彩上,有红脸、白脸、黑脸、五彩脸几种:老夫中秉性刚直的人物画黑脸、忠勇刚强的人物涂红脸;诡计多端的奸诈人物(老父)画白脸;强盗、绿林好汉或异邦人物(山贼)则勾五彩脸谱式。在脸谱的造型上,可分整脸和碎脸两种。
通常,红脸、白脸、黑脸多为整脸谱式,并在眉、眼、额心等处勾画线条;五彩脸多为碎脸谱式,两颊、双眉、眼眶、鼻梁、额角、额心等部分用红、黄、黑、蓝、绿等多种不同颜色勾画,线条或繁或简,比较丰富,勾法也有所变化,若剧中人为占山为王者或为王室中人物,多在额
中书一“王”字,以示其身份。
丑行中的官丑、小丑脸谱,与琼剧有须丑和花生的谱式较为相似。或在眼眶、眉心及鼻梁处涂白色,并用黑线条圈住,所涂白块可大可小,或方或圆;或在鼻梁上涂黑圈小白块,歪正大小均可。
婆行中的十恶娘脸谱,早期多画红色整脸,以表明人物阴脸、毒辣、凶狠的个性。新中国成立后,十恶娘脸谱改为俊扮,只在脸颊涂一黑痣,以示其身份。
临高人偶戏偶像脸谱的样式和种类不多。偶像制作完成后,可担任不同剧目中的不同人物,只需行当相同或人物类型相同便可共用。
人偶戏演出的剧目多是古装历史戏,木偶穿的是长裙长袍。人偶戏相传演出过几百个剧目,内容十分丰富。但因为过去的艺人多数文化程度低,演出没有文学台本,演出不经过排练,到了演出点要演出什么节目由村里人来点定,再由师傅在
后台讲故事排戏,演员按着故事情节去演戏。演员在舞台上唱的完全是平时学会的基本唱段在舞台上临场发挥,因此,演员只要学会一些唱段就可以上台演出,一些精彩的基本唱词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新中国成立后,人偶剧团演出没有剧本的现象得以逐步改变,临高县文化主管部门多次组织老艺人,挖掘整理剧本,各人偶剧团的演出基本按剧本进行。
群众基础夯实广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观众奉一个剧种。自古以来,临高人偶戏主要在临高县境内以及邻近的
儋州市、澄迈县、
琼山区等讲临高方言的地方演出,临高人偶剧把广大的农民当作演出的主要观众,努力去适应这个阶层的需要,因此人偶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他们渴求知识,想了解历史。而这些民间艺人大多数是农民出身,他们生活在劳动人民中间,了解群众的需要,所以他们演的节目都是一些宣传惩恶扬善,礼义道德和人生哲理的历史戏,人民群众通过看戏,既得到精神享受,又了解一些历史知识,生产、生活知识等,因而人偶剧的演出特别受群众的喜爱。
在过去交通不便的年代,临高县地处偏僻,加上受到地方方言的限制,外地剧团,较少到乡下农村演出。因此,农民想看戏只好请人偶戏来演出。
人偶戏贴近农民,装备简单,易于深入最基层,农民有什么喜庆节日,都请他们来演出助兴。因此农民常常把人偶戏当成自己的戏。
人偶剧团入乡随俗,他们在演出中,尽量适应人民群众生活习惯和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演出至最后一个晚上要为该村广大农民“唱吉”。
“唱吉”就是演员拿着木偶唱大吉大利的戏。如祝贺村民事业兴旺发达,人寿年丰,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学习进步,夫妻和睦,家庭幸福等。唱吉完后要放鞭炮,表示从此得到大吉大利。
临高人偶戏的唱词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临高人在平时生活中都通过唱人偶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就连七、八岁的儿童和七、八十岁的老人,只要心里高兴都能唱上十句八句或百几十句。人偶剧在群众中植有很深的根基。有时演员在舞台上唱前半句,观众在台下唱后半句,真正是妇孺皆知,老少咸宜。
“我们曾创下在某一地连续演出11场的记录,临高人非常爱看人偶戏,很多人都会唱人偶戏。”新风人偶戏剧团班主说。
临高县共有民营人偶剧团8家,再加上
临高县人偶剧团,在一个约40多万人口的县里,有近10个人偶剧团活跃在城乡各地。一个人偶剧团一年内演出场次在180场以上,最高的可达260场,那么一年里就有2000多场人偶戏在演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它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临高人偶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广阔的民间舞台,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有发扬光大的前景。
有着悠久历史的人偶戏艺术,历经坎坷,但文艺工作者在困境中执着坚守,使这朵生长在民间沃土中的艺术之花久开而长盛不衰。
表演技巧
人偶互补
———临高人偶戏表演技巧。表演时,根据剧情需要,演员在偶的相对位置探出头来,以脸部丰富的表情或眼神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或情绪。如脸露笑容,则示心情高兴;如瞪眼睛,则示愤怒或痴呆等。坐下时,演员在偶间适当的位置内翘起二郎腿,组成特别的身段功架,表示人物洋洋得意的情态。临高人偶戏演员王忠、
王明亮最擅长此技。在一些神话剧中,演员将偶向高处或远处抛,几个空翻后站立另一个地方,以示剧中人物的“能耐”。
打虎功
———临高人偶戏
武生表演特技。一人左手操纵虎头,右手操虎尾,另一人左手操纵偶,一手拿棍(或不操纵木偶),相互对搏。此特技表演可归纳为追、闪、扑、擒、持、踢、打七功。“追”即虎追人;“闪”即人转身躲避如闪电;“扑”即虎向人扑来;“擒”即人迅速将棍子压住虎脖子;“持”即虎反过头来咬住棍子,双方难解难分;“踢”即人飞腿踢虎,虎翻在地;“打”即人用棍子击打老虎。
晃“牛耳”
———临高人偶戏杂角表演技巧。“牛耳”即帽翅。人偶配合造型后,演员借助手腕的力量,使剧中知县黑纱帽的一边“牛耳”不断摇晃,以表现剧中人风流得意的神态。老艺人许永青擅用此技。
斩金刚链
———临高人偶戏表演特有的形式。多在
中原与番邦交战时运用。表演时,番方在舞台正中拉起一条绳子(代金刚链)将舞台分为两半,双方兵马各在左右进退,一般不能逾越绳子的另一边。在激烈的锣鼓伴奏音乐声中,表演各种武打动作,场面气氛热烈、紧张。最后,中原方斩断“金刚链”,表示战胜;番邦兵则败逃。
拱手作揖
———临高人偶戏表演身段。演员过位时,同类、同僚之间(如正面人物与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彼此一定要互相拱手,女性侧腰,男性胸前,躬身作揖。
跺脚
———临高人偶戏表演程式。凡一方用唱腔教训或愤怒指责另一方时,唱至唱段最后一拍,必用右脚重重一跺。演员跺脚须合节奏,脚一跺下,过门音乐即起。
著名演员
王明亮
1978年进入
临高县人偶剧团当演员。他勤奋好学,戏路广,有天赋的金嗓子,能编能导,能唱能演,能弹吹拉打,是剧团里的多面手、台柱子。他表演神形兼备,人偶配合默契,特别擅长以“神”与“形”弥补偶的不足。他唱功以声音
洪亮、腔正韵甜,吐字清楚而见长。对人偶戏的主要唱腔“啊罗哈”,他在继承前辈唱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通过轻唱、重唱、快唱和慢唱,可表现出人物多变的感情和不同的性格,而自成一派,群众赞称为“明亮板”。在2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他巧妙地运用发挥“人偶同演”这一艺术特色,创造出一批不同性格的舞台形象,深受群众的好评。
陈少金
工正旦,表功细腻,功法适度,台步轻盈飘逸。以偶当上身人当下身组成特别的身段功架,创造一种特殊的艺术美感,有独到之处。人偶配合,相辅相成,为观众展示“人偶同演”的艺术特色,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让观众在“奇”中领略人偶戏的妙处。她行腔圆滑,真嗓自然流畅,嘹亮悦耳,拉腔甜润,轻如行云,柔如流水,享有“少金板”之称。
邓秀英
工彩旦。她平时留心观察生活中泼辣、狡猾、善于交际女人的言行,经过加工提炼,应用到舞台的表演中去。由于她以生活原型为依据,所以表演逼真,被观众所喜爱。她操纵木偶技巧娴熟,在《海花》中,为诱引卢吉昌,“从衣袋里取出钱———将钱往高处一亮———把钱交给卢吉昌———卢吉昌接钱”这个动作组合由她操纵木偶来完成,不仅让观众看到李香娘的奸狡,还使人们为她的操纵技巧而折服。邓秀英嗓音圆滑,吐字清晰,往往会在唱腔中“叠字”或“夹白”,富有自己的特色。
王范
临高县人偶剧团的现任团长,也是一名优秀演员。他平时刻苦学艺,净是专攻行当,且偏重反派花脸,髯口功,把子功,袍甲功,样样过硬,唱做念打齐头并进。在表演中,他特别注重“神似”,弥补偶的不足,以“偶韵”表现人物性格,如“嘻嘻”一声冷笑,表现奸狡;眼睛一瞪,表现凶残;嘴唇一扪,眼珠一斜,表现阴险。他声音洪亮浑厚,高音低音字字入耳。为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在行腔时常混入假嗓,有独到之处。
王忠
工小丑。他个子矮小,说话时眼睛眯成一条线,经常张口露牙,相貌与众不同,是一块笑料。表演自然,动作总是出人意料。对“人偶同演”的内涵有独特的见解,在舞台上经常给观众奉献“典型镜头”。如他在《
凤冠梦》中扮演的吴乙九,糊涂时,往椅子上一坐,翘起二郎腿与手中的木偶有机地组成别具一格的身段功架,不时地晃动“牛舌”,张口露牙, 显出一副傻相,让观众捧腹叫绝。他声音清朗,行腔运调圆润,常用衬词叠字,颇有特点。
柯彩蓉
工花旦。扮相漂亮,做功玲珑细腻,台步细碎,舞姿优美雅致,招式轻盈多变,擅长塑造有智有勇的女性形象。如《海花》中扮演的海花,在富有地方特色的“哩哩美”音乐旋律中,人偶登台,远眺大海后,偶“云手”,人转身“碎步”走圆台,至
九龙口转身亮相。这一段出场表演,人偶配合得体,既有“偶味”,也有“人情”,让观众享受到一种特别的艺术美。她以情带腔,嗓音悠扬悦耳,吐字清楚,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好演员。
王少娥
工正旦。扮相漂亮,身材苗条,做唱日臻成熟。她是一名青年演员、舞台新秀。
相关信息
人偶戏脸谱
早期的人偶戏演出,各行当脚色的演员均不化妆勾脸。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不论各行当角色的演员均为化淡妆、俊扮,不勾画脸谱。但木偶偶像的脸谱则较丰富。如老行中老夫、花脸(老父)、山贼和丑行中的官丑、小丑,均勾画脸谱,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色彩上,有红脸、白脸、黑脸、五彩脸几种:老夫中秉性刚直的人物画黑脸、忠勇刚强的人物涂红脸;诡计多端的奸诈人物(老父)画白脸;强盗、绿林好汉或异邦人物(山贼)则勾五彩脸谱式。在脸谱的造型上,可分整脸和碎脸两种。一般地说,红脸、白脸、黑脸多为整脸谱式,并在眉、眼、额心等处勾画线条;五彩脸多为碎脸谱式,两颊、双眉、眼眶、鼻梁、额角、额心等部分用红、黄、黑、蓝、绿等多种不同颜色勾画,线条或繁或简,比较丰富,勾法也有所变化,若剧中人为占山为王者或为王室中人物,多在额中书一“王”字,以示其身份。
丑行中的官丑、小丑脸谱,与琼剧有须丑和花生的谱式较为相似。或在眼眶、眉心及鼻梁处涂白色,并用黑线条圈住,所涂白块可大可小,或方或圆;或在鼻梁上涂黑圈小白块,歪正大小均可。
婆行中的十恶娘脸谱,早期多画红色整脸,以表明人物阴脸、毒辣、凶狠的个性。新中国成立后,十恶娘脸谱改为俊扮,只在脸颊涂一黑痣,以示其身份。
临高人偶戏偶像脸谱的样式和种类不多。一般地说,偶像制作完成后,可担任不同剧目中的不同人物,只需行当相同或人物类型相同便可共用。
临高县人偶剧团
临高县人偶剧团是一支“正规军”,从演员阵容到综合实力,明显要比民营剧团高出一筹。王范是该团团长,他向记者介绍了临高人偶戏的一些情况。王范说临高人偶戏是流传了几百年的民间艺术形式,老百姓一直非常喜爱看。人偶戏是用临高方言演唱的,除了在本县演出,还在儋州、
定安、澄迈、
琼海、
屯昌、
海口等讲临语的地方演出。临高县人偶剧团成立于1961年,除了上演一些传统剧目以外,还排演过多台现代戏。这些年里,临高县人偶剧团所走过的路可谓坎坎坷坷,1965年该团被取缔,人员大都回家务农。1978年,临高县人偶剧团又获准恢复,重新招收了一批新生力量,近年来演出剧目200多个,其中,《海花》、《闹钟爷爷》于1981年赴京演出,获演出奖;《莲花仙子》于1992年进京参加汇演,获音乐创作奖和演出奖。而1983年至1988年间,共有约6年的时间剧团人员没有工资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剧团失去了原有的演出市场,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重新理顺关系,找准市场定位。王范团长说,人偶剧团在很多方面也在大胆改革,每年都要推出3~5个新剧目。每场正式演出前,利用演员化妆时间,还要加演大约50分钟的小节目,请歌手演唱一些年轻人喜欢的流行歌曲等等。当记者问道害不害怕与民营剧团竞争时,王范说,临高人偶戏有着广大观众,他们会根据需要邀请不同的剧团前往演出。县人偶剧团从演员、音响、剧目到木偶制作,都是最好的,他们不害怕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