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志(拼音:rén gè yǒu zh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
东汉·
王粲《咏史诗》。
成语出处
汉·王粲《咏史诗》:“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
《后汉书》: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人各有志”。
成语故事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攻下越国,越王勾践被迫屈膝投降,服侍吴王,后被遣送回越国。此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重用贤士,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渐渐强大起来,终于大破吴国,将吴王夫差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逼其走投无路而自杀。
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成就功业的过程中,大夫范蠡和文种立下了汗马功劳。越国灭掉吴国以后,范蠡就对文种说:“咱们走吧,复仇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越王勾践这个人,是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我们帮他打下了天下,但他不会与我们同享富贵,我们留在这里,只会引来杀身大祸。你要记住,飞鸟没了,好弓就没用了;兔子死了,猎狗就要被烹杀了。”说完范蠡就走了,据说还携带了一位美女,就是西施。范蠡下海经商后,成了一个大富翁,叫做陶朱公。
然而人各有志,文种却并不像范蠡那样想,他认为自己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到摘桃子的时候为什么选择离开呢?所以他没有走。不久,越王勾践送给他一把剑,同时让人带了这么一句话:“先生教给寡人七种杀人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地方用啊,是不是就在先生身上试一试呢?”文种一听就明白了,只好含恨自杀了。
后人以“人生各有志”的古代诗句品评此事,认为范蠡和文种二人在帮助越王取得胜利后,想法产生了分歧,本无可厚非,但在伴随君主多年以后仍不了解君王的脾性,文种未免有些不够明智。
成语寓意
人各有志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兴趣和选择,不能勉强任何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在古代,这常常是指一个人有与众不同的清高行为。比如,唐朝诗人卢藏用通过终南捷径踏上仕途,当他好心地也把这条捷径推荐给道士司马承祯时,司马承祯却拒绝如此攀附权贵,这就叫人各有志。今天我们更应该意识到的是这个成语中包含的对人的个性的尊重,不应该依照所谓“常理”“惯例”去强迫社会成员保持一致。成语告诉人们,既应该认识到人的差异性,去尊重与自己不同的声音,也应该看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共通性,对他人多一分理解。
成语运用
“人各有志”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志向。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分句。
西晋·
陈寿《
三国志·魏书·邴原传》裴松之注引《邴原别传》:“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明·
无心子《
金雀记·投笺》:“此乃人各有志,志各不同。大抵名公夙成蕴藉,非俺辈所能深知。”
清·
文康《
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人各有志,不可相强。便是妇人女子的志向,也有个不同:有的讲究个女貌郎才,不辞非鸦非凤的,就有讲究个穿衣吃饭,只图一马一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