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肥力是土壤在人为耕作熟化过程中培育形成的肥力,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在
自然肥力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全部过程中不断地供给植物以最大量的有效养分和水分能力,同时而且自动地协调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最适宜的土壤空气和土壤温度的能力。总之,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的综合反映,土壤的各种基本性质都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影响植物的生育发育。因此,土壤中的各种肥力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这说明土壤不是一个简单的仓库贮存水分和养分以供植物利用,而它的结构和功能具有相互协调和易于人工调节的能力。所以土壤肥力是土壤本质的特性和生命力,土壤有了肥力植物就能生长,没有肥力就没有植物的生长。
土壤肥力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和经济肥力。自然肥力包括土壤所共有的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肥力和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的潜在肥力。人工肥力是指通过种植绿肥和施肥等措施所创造的肥力,其中也包括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经济肥力是通过人工劳动中所进行的各种生产措施的调节,使土壤肥力为植物生长所利用的就是经济肥力。肥沃土壤的标志是:具有良好的土壤性质,丰富的养分含量,良好的土壤透水性和保水性,通畅的土壤通气条件和吸热、保温能力。因此,提高土壤肥力和培育肥沃土壤是从事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
一、建立土壤肥力监测信息网,长期监测记录土壤肥力变化动向,根据土壤肥力变化规律,肥力水平及其特点,采取相应的耕作、轮作、施肥和管理等培肥措施和种植相适宜的植物种类,调控植物持续增产。
二、深耕与适度免耕结合。深耕可疏松和增厚活土层,改善耕层土壤理化、生物等性状及其耕性和生产性能,熟化土壤,使生土变熟土,死土变活土,熟土变肥土。适度的免耕(在深耕基础上)可保持土体的良好结构及土层的松紧度和通透性,减少频繁耕翻对土体结构的破坏,有益于保持土壤肥力。
三、增施
有机肥料(如人粪尿、饼粕、家畜家禽粪便、草炭、骨粉、生活垃圾、堆肥、厩肥、污泥、海肥、
微生物肥、秸秆肥,
沼气发酵肥、绿肥等)。有机肥料是种多元素缓效肥料,有机肥不仅可供给植物营养物质,它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耕性和土壤
生物活性具有独特的作用。特别是有机肥在土壤中腐解及转化为有机质—腐殖质后,这些有机胶体与土壤无机胶体相互融合形成土壤有机无机复合胶体,这对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形成及耕性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可使砂土变粘,粘土变疏松,创造好的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和耕性。
四、秸秆还田,不仅可以加速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耕性改善,也为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繁殖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及能量来源,增加土壤中酶类的活性,加强土壤微生物固氮效果。在秸秆腐解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CO2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有机酸有助于土壤中磷、钾和微量元素的分解、转化与释放,并提高和补充土壤中磷、钾和微量元素的供应,这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五、合理施用适量的化学肥料。化肥是种速效性单性无机肥,除了少量的根外施用外,大多数化肥都是施入土壤,通过
土壤生物化学的作用与转化后,向植物根系提供某种速效养分,它在植物的增产上约达30—35%。同时化肥施入土壤中,也为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提供营养物质来源,并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和分布,以及保持土壤肥力起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