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恋
梅剑飞创作的网络小说
《人生若只如初恋》是一部青春言情小说,约16万字。梅剑飞著,2011年7月出版,时代文艺出版社。小说在天涯网上首次贴出,点击一度超过30万。
作者资料
作者:梅剑飞
性别:男
出生年份:80后
星座:摩羯
职业:媒体编辑
作品:长篇小说《人生若只如初恋》,曾出版诗集等
居住地:南京
家乡:江苏盱眙
作品简介
男主人公从2003年考上大学起,开始人生意义上的第一次恋爱,现实却因为种种千变万化的差错,使得男女主人公遭遇了惊心动魄的情感和理智波折。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种愚蠢的爱情经验。荷尔蒙之花第一次怒放,鲜艳而充满魅惑,饱含着病态的和自我毁灭的激情,像是一种爱情加自恋和妒恨的情感三明治。为一个姿色秀丽的女人,不是想杀人,就是想把自己杀掉。
你的初恋和书中的初恋有相似地方吗?《人生若只如初恋》是一个普通大学生的普通初恋故事,可他确是一部青年学子的情感实录。男主人公从2003年考上大学起,开始恋爱、同居,开始过有80后大学生特色的生活。初恋是美好的也是盲目的,而现实却因千变万化的差错,使得男女主人公遭遇了惊心动魄的情感和理智波折,他们在经历了特定年代人生必须的青春风霜后终于明白,“人生不只如初恋”。
作者以最逼真、本色、狭隘的文本来讲述“我”第一次意义上的恋爱,所历经的坎坷,人性的虚无与深邃。“我”像少年维特一般从这个年代的爱情中品味着苦涩与甘甜。
全部读下来,读者的第一评价定然会是:真实。真实的带你进入这真真假假的故事中。真实的初恋情感让你窥探到当代大学生甚至是中学生恋爱的冰山一角,青春冲动的浮躁与宣泄,情感的向往与苛求, 80后甚或90后特色生活的披露,都会让人耳目一新,目瞪口呆,惊异当今的生活和思想的巨变。
60后70后80后90后等,爱过的人都能看到自己的身影,本书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阅读。
作品摘要
第一章
第一次看到肖月,我怦然心动。她扎着两条辫子,脸庞秀美,皮肤白皙,眼睛明亮,洁净、好看,有青草的气息
第二章
肖月躺在我的怀里,正静静地呼吸。小嘴还喜欢一翘一翘的,光洁的身子像一团火,永远是那么烫人
第三章
肖月喜欢吃菜叶,因为她的喜欢,我便“喜欢”吃菜梗。这个已经成为我喜好的习惯啊……我看着肖月把饭盒里的菜梗捡到一边,我以习惯性动作去夹菜梗。肖月阻挡了一下,她又望了我一眼,可能我的眼神正极度忧伤,最后她默许了我哽咽着吃她捡剩下的菜梗
第四章
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奔跑,完全就是一股疾风。横穿马路的时候,我的速度比车快。世界是如此安静,如此静寂的一切,让我目眩。我的耳边是各种错杂的声音,嘀嗒的雨声,阳光的下坠声,夜晚的漆黑声,淅沥的哭声,肖月就在我眼前,她正散发着直逼人心、令人窒息的美
第五章
肖月说,“我承认你是爱我的,但是你那是爱吗?我手心会出汗,你在乎过我没有,我每次例假,疼,你在干什么?”
第六章
我一脸汗水,面带急促。我说,我把箱子送上去。列车员说,不行。我一急,泪水差点就滚了下来。我说,那女孩弄不动,她要先回家,我是她哥,我把这箱子送上去就下来,“求你了!
第七章
她穿的是红外套,黑发披肩,头发还有点湿漉漉的,白皙的脖子像月亮,我曾经在那留下无数的吻痕;手指修长像古书上说的葱根,我以前拉着不放,十指相扣
第八章
我寻着一块草坪,恍惚着躺下来,幻想着旁边躺着肖月。我的手只要一动,就能拉住我爱着的姑娘。我的手却不敢动,生怕一不小心,她就会被惊走。让我怜惜的姑娘,就如电线杆上小驻的麻雀。经不起风吹草动
第九章
我离开让我满面风霜的昆明,走得黯然而低调,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刚到南京,我过着极其苦闷的生活。卑微的像草芥。我经常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走着走着我会抬头看看天,树叶打在我的脸上,那时候我正满脸泪水
作品评价
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大可破例为80后长篇小说作序
《人生若只如初恋》序
朱大可
这是一部饶有意味的情感录,犹如纪实摄影那样,小说中的所有细节都是极度真实的。它甚至不像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小说,而是一份可以公开阅读的私人情感档案,为社会生活史提供重要“数据”,成为我们观察这个社群的玻璃橱窗。
小说为我们展开80年代生人的私人情感史。我们得以洞悉这代人的某些情感特点:基本不涉及国家大事,也跟大学课堂无关,没有多少浪漫的诗意,更无有传统的情书叙写。短暂的爱情体验之后,便是冗长的无休止的痛苦。在爱与被爱、请求与拒绝、逃离与追踪的战争中,出现了微观权力结构的曲折演练。其细节的逼真性,达到令人惊讶的程度。
在小说里,两个人的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跟外部的动乱世界一样激越。爱欲、痛苦、等待、跟踪、窥探、绝望、纵酒和流泪,这个序列陷于没有任何进展的自我循环之中。小说出现了两种时间,一种是推进中的物理时间,而另一种是停滞的心理时间,后者迫使主人公在泪流满面的爱恨中永恒打转。
而另一方面,主人公面临的爱情,跟从文学叙事中获得的“常识”截然不同,它是如此漠然和庸常,散发着令人绝望的气息。这或许才是大多数爱情的真相。小说试图告诉我们,初恋不是美酒,而是一场残酷的精神天花,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产生终身免疫的力量。
“初恋”也是一份耐人寻味的精神病历,记载了一场疯狂的青春期骚乱。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种愚蠢的爱情经验。荷尔蒙之花第一次在校园里怒放,鲜艳而充满魅惑,饱含着病态的和自我毁灭的激情,像是一种爱情加自恋和妒恨的情感三明治。为一个姿色秀丽的女人,不是想杀人,就是想把自己杀掉。主人公说:“我的爱像针尖上的蜜,甜,但是用舌头去舔会刺痛神经。”这种关于针尖与痛苦,舌头与蜜的关系,正是对初恋人生的绝妙小结。
在这样的病理症状里,智力消失了,只剩下胡思和妄语。主人公说:“我的沉痛的内心,比盐还苦。”这无疑是不符合常理的陈述,因为“盐”的“咸”味被错误地导向了“苦”。这种对“盐”的误读,似乎就是爱情癔症患者的证明。然而,“咸”是眼泪的味道,而眼泪恰好是“苦”的结果。从符号学的转喻角度,这个句子完全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这就意味着,在那些貌似疯癫的陈述背后,存在着一种更为尖锐的真实。
作为核心道具的水果刀,在整部小说里不断闪现,它是真实的器物,也是另一种隐喻,代表自我毁灭的情欲。主人公在刀锋上奔行,交替地沉湎于杀人和自杀的狂热之中。刀不断被人夺走,又不断因软弱而被弃置。最终,它以失踪的方式完成了最后的作业。爱情的噩梦平静地结束了。在经历了长达两年的狂暴之后,疾病突然痊愈,主人公走回了理性的道路。这几乎是所有青春期精神病的共同结局。
“初恋”不仅是记录和病历,也是一份自我解剖的“无悔录”。记忆犹如利爪,无情撕裂和解剖了那些流逝的岁月。主人公不断地自责和悔恨,却又不断重复自己的错误,而女孩则在不断嘲笑他的这种“食言”。这种“错/悔”的反复循环,便是小说的基本结构。但在我看来,基于主人公所坚持的“青春无悔”的立场,这部小说不应当被视为卢梭式的“忏悔录”,恰恰相反,它以一种自恋的方式,守望并维护着这疯狂的记忆。
越过精神和肉体的双重骚乱,主人公变得“成熟”起来。可以庆幸的是,他终于走出了失恋的阴影,但在另一方面,这骚乱和病态,正是我们生命中最短暂美妙的事物。
毫无疑问,只要穿越这部小说之镜,大多数读者都能窥见自身,并重返荒唐而稀缺的青春。
2009年初夏于上海莘庄
张贤亮 朱大可 海男 雷平阳 都市放牛真诚推荐
作品风格
青春学子的情感实录, 80后大学生的初恋写真
作品访谈
2011年8月7日昆明《生活新报》A20版 讲述以昆明为背景的青春言情小说——《人生若只如初恋》
不是每一个初恋都叫爱情
近期,由时代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小说《人生若只如初恋》颇受关注。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大可称这部小说基本上写出了一个上世纪80年代生人的恋爱典型。写初恋难免流俗,所幸的是,作者梅剑飞跳出既往的爱情写作范本,利用传统的叙事手法,书写了一次初恋式爱情的超越。
青春言情小说《人生若只如初恋》面世以来,让不少80、90 后的读者对号入座,更引起了70 后阅读群体的共鸣,并迅速在天涯等网站掀起热议,大家纷纷在里面寻找到自己的影子。评论家朱大可称,作者写出了爱情最露骨的本质,共鸣来源于细节的深刻。近日,记者采访了青年作家梅剑飞,在谈及新作《人生若只如初恋》时,梅剑飞说:“写爱情,更精确点说,写初恋这样的旧题材,本身是件困难的事,想出彩更是难上加难,比如屠格涅夫写有《初恋》,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也是初恋式经典样本,例子太多。但是时代在变,爱情并非一成不变。我梦想着去描述一个与当下社会有某种关联的人群,叙写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爱。我希望这能成为一个标本。”从2007 年动笔,到2009 年年底完稿,小说创作了两年。评论家朱大可读罢,破例为小说做了序。梅剑飞表示,尽管存有不足,但成稿后的小说毕竟得到了诸多肯定。“至于我的这本书,离开我手,走向社会,将来的命运,只能让时间去洗礼了。”
这本小说可谓是一部青年学子的情感录,犹如纪实摄影一样,所有的细节都极度真实。作品甚至不像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小说,更像是一份可以公开阅读的私人情感档案。在谈及书中那段荒唐而稀缺的青春时,作者梅剑飞笑言:“不是每一个初恋都叫爱情,而大部分人又是那么走过来的。”网友左妮颜祺评论说:“小说确实唤醒了一大批人的青春、初恋记忆。仿佛如同一场梦,作者用文字留住一群人的往事。”小说讲述了男主人公从上大学起,开始了人生意义上的第一次恋爱,却因为现实的千变万化,使得他遭遇了惊心动魄的感情和理智波折。也许每个人都有过这种愚蠢的爱情经验,荷尔蒙之花第一次怒放,鲜艳而充满魅惑,饱含着病态的和自我毁灭的激情,像是一个爱情夹着自恋和妒恨的情感三明治。为一个姿色秀丽的女人,不是想杀人,就是想把自己杀掉。全书读下来,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真实,在书中不难窥探当代大学生甚至是中学生恋爱的冰山一角,青春冲动的浮躁与宣泄,情感的向往与苛求,80 后抑或90 后特色生活的披露,都会让人目瞪口呆。作者以最逼真、本色、狭隘的文本来讲述“我”第一次意义上的恋爱,所历经的坎坷,人性的虚无与深邃,像少年维特一般从这个年代的爱情中品味着苦涩与甘甜。
与以往的情爱小说不同,这部小说有这么几个特点:基本不涉及国家大事,也跟大学课堂无关,没有多少浪漫的诗意,更没有传统的情书叙写。短暂的爱情体验之后,便是冗长的无休止的痛。在爱与被爱、请求与拒绝、逃离与追踪的战争中,出现了微观权力结构的曲折演练。在小说里,男女主人公的战争如火如荼,爱欲、痛苦、等待、跟踪、窥探、绝望、纵酒和流泪,这个情感序列陷于没有任何进展的自我循环之中。小说出现了两种时间,一种是推进中的物理时间,另一种是停滞的心理时间,后者迫使主人公在泪流满面的爱恨中永恒打转。而另一方面,主人公面临的爱情,与文学叙事中获得的“常识”截然不同,它漠然、庸常,散发着令人绝望的气息。这或许才是大多数爱情的真相。小说试图告诉我们,初恋不是美酒,而是一场残酷的精神天花,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产生终身免疫的力量。
主人公在书中说:“我的爱像针尖上的蜜,甜,但是用舌头去舔会刺痛神经。”这种关于针尖与痛苦,舌头与蜜的关系,正是对初恋人生的小结。主人公丧失理智,只剩下胡思和妄语。主人公在书中说:“我的沉痛的内心,比盐还苦。”因为“盐”的“咸”味被错误地导向了“苦”。这种看似对“盐”的误读,似乎就是爱情癔症患者的证明。然而,“咸”是眼泪的味道,而眼泪恰好是“苦”的结果。在主人公貌似疯癫的陈述背后,存在着一种更为尖锐的真实。作为核心道具的水果刀,在整部小说里不断闪现,它是真实的器物,也是另一种隐喻,主人公在刀锋上奔行,交替地沉湎于杀人和自杀的狂热之中。刀不断被人夺走,又不断因软弱而被弃置。最终,它以失踪的方式完成了最后的作业。爱情的噩梦平静地结束了。在经历了长达两年的折磨后,主人公走回了理性的道路。
本版稿件 本报记者于海军
新报对话作者梅剑飞,畅谈创作原动力:
爱情的味道,每个人冷暖自知
新报:可不可以理解这是您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梅剑飞:“纪实摄影”仅是我写这部小说时使用的叙事方式而已。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不是复制生活,与所谓的自传关系不大。
新报:作品中哪一层面的雕琢有别于其他情爱小说?
梅剑飞:没必要过于强调和别人相比。我只是在努力创造一种真实感,只要恋爱过,每个人都能体会到那种真实感。对于那段荒唐而稀缺的青春,我觉得,不是每一个初恋都叫爱情。而我又不想将这个初恋小说写得落入俗套。
新报: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读了您的这部作品,您对细节的把握令我惊讶,创作这部作品的原动力是什么?
梅剑飞:爱情是永远写不完的,我想写点不一样的。我构思这个题材的时候,大学即将毕业。我观察过那个潮水般的群体,一个个喜怒哀乐的个体构成一个时代的爱情画卷。爱情是生活、是人生的一个分支,而没有爱情的人生无比单薄。我将这个斑斓的爱情画卷解构,用一个人的视野去看,去体验爱的欢娱和痛苦。小说的切入口小,“纵向”挖掘,主要是写内心。
新报: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昆明,您的大学时光也是在昆明度过的,这与您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吧?
梅剑飞: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乡,离开后,无比怀念。我爱昆明,爱云南的米线。个人经历不是我创作的主要源泉。我只是把自己的经历巧妙借用一点,毕竟我也是这个初恋群体里的一分子。
新报:您怎样看待肖月这个角色在矛盾冲突中的心理表现?
梅剑飞:肖月这个角色是月亮,月亮美丽,也和潮汐息息相关。亦静亦动,应该符合女人习性。
新报:在小说中,男主人公这样形容他的爱“我的爱像针尖上的蜜,甜,但是用舌头去舔会刺痛神经。”把爱写得如此艰难有何用意?
梅剑飞:爱情很美,即便伤痕累累。我写这个小说,用极其真诚的心态。我相信自己没有造作。心态真诚,文字也会真诚地呈现。爱情的味道,我们每个人冷暖自知。
新报:在男主人公那貌似疯癫的陈述背后,似乎存在着一种更为尖锐的真实,那就是他的心理矛盾,塑造这个角色并非易事,面临过哪些困难?
梅剑飞:人物内心是复杂的,刻画那难以言说的复杂,确实困难重重。我大学期间基本读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他的小说一次次读得我浑身颤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我的叙述方式帮助特别大。
新报:很多作家都以长篇小说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而你似乎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多种文体之间舒展自如。我听说您的散文和诗歌写得都不错,您是怎样做到的?
梅剑飞:高中时,容易感伤,一不小心,开始写诗。毕业工作后写新闻,写评论。我更热衷叙事,有话想说。
新报:好多作家的写作都离不开他曾经生活过的那块土地?如贾平凹莫言阎连科等,您也是从乡村走出来的80后。我很想知道,在您眼中,土地、乡村意味着什么?
梅剑飞:在那里长大的,有割不断的血脉。我写了很多乡村的散文类的文字,写不尽。乡村意味着沉静。时下社会浮躁多元,都市五颜六色,乡村暂时还是块净土。至少我的乡村仍是。我经常回乡下,比如累了倦了。乡村告诉我,做人做事要实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4 07:54
目录
概述
作者资料
作品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