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耳鼠”是先使用
可降解材料经过耳形压模,
聚乳酸(PLA)溶液浸泡使其强度增强,制成耳廓支架材料。让细胞在其支架上繁殖生长,再将细胞接种于支架材料,经过1-2周体外培养,在裸鼠背上割开一个口子,植入“人耳”。随后,“人耳”的支架会自己降解消失,“长”在老鼠的背上。
培养
在培养“
耳朵”时,
培养箱内的温度要固定在37℃,温度高了容易烫着,低了则容易冻着。另外,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也要与人体内一模一样。
由于培养成功的“体外再生耳朵”,其细胞来源是牛的
软骨细胞,因此还不能直接应用于人身上。
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来完全可能出现一家生物医学工厂。在这座工厂里,甚至可以预购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组织或器官,更换起来就如同更换机械零件一样简单。
质疑
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2011年刚成为有效候选人的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内组织工程领域“头号人物”
曹谊林,却被“
学术造假”的质疑推上风头浪尖。 质疑者称,曹谊林赖以成名的“人耳鼠”是维持了十余年的谎言,他因此获得众多荣誉和资金支持,之后却停滞不前,让巨额投入打了水漂——“一只假耳朵,骗取三个亿”。
疑点
商庆新说,“植入老鼠体内的肯定不是
软骨,有可能就只是
高分子材料支架。”
他列出四大疑点:一,他作为“核心人员”,对“人耳鼠”的产生细节一无所知;二,曹谊林早在1997年就发表过相关论文,但回国参展之前,并无重复制作“人耳鼠”;三,在展览期间,商庆新必须每晚用注射器抽出渗液,才能让裸鼠皮肤与支架贴合,显现人耳形状,这种反应程度超出了预期;四,在交还“人耳鼠”时,他向曹谊林转达了上海市科委的意见——将材料取出,证实是真的耳郭软骨,作为实验成果长期保留,但不久那只“人耳鼠”“就离奇死亡”,“人耳”也就无从寻觅了。
解释
针对“样品说”,
曹谊林的学生、“人耳鼠”科研项目的参与者
丁小邦认为,这是曹谊林遭人“陷害”,“事实上,这种
细胞再生是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和时间的,一般需要6到8周才能形成,当时的模型只是用于科学展示。”
丁小邦说,此模型用软骨细胞和可降解生物材料相结合,目的在于再生具有人耳外形的软骨组织,“当然不是真正的人耳朵”。 他同时表示,当时虽然用的是完全降解支架,“但怎么说也要8周之后才能降解完”,且时间紧,支架上的细胞还不活跃,就匆忙植入裸鼠后背。因软骨细胞还不能包裹材料支架,才在老鼠体内引起严重反应。
针对商庆新的质疑,丁小邦表示,吸出渗液是整形手术的必要步骤,现实中多取人的肋软骨雕刻耳朵轮廓,再埋在皮下,进行耳朵整形,“一定要用负压吸引器保证皮肤贴合在肋软骨上,才能长成耳朵形状。这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技术。”
他认为,说秘密处死裸鼠是胡说八道,裸鼠本身没有免疫力,从构建模型到感染死亡,只活了4周多。之前的报道可能把“模型”误解为“样品”。曹老师在最著名的整形外科《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用词是model,即模型。丁小邦认为,有些人在曹老师参选院士期间散布这些信息,恐怕是故意把水搅混。
最新认定
因“人耳鼠”而享誉医学界的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曹谊林教授昨日现身上海,他面前就摆着他的团队近期培育出的4只长着“人耳朵”的老鼠。这次“人耳鼠”的亮相与10年前那次震惊全球的亮相不同,它们是为了攻破此前媒体报 道的不实之处──曹谊林昔日的科研搭档实名举报曹谊林的“人耳鼠”技术系学术造假,并认为曹谊林以此骗取国家3亿元的科研经费。
这种背上背着一只人类耳朵的小老鼠最早在1997年问世,是由当时在
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曹谊林于Vacanti实验室内主要完成的。有媒体曾撰文质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曹谊林教授科研团队裸鼠背上再生“人耳软骨”成果存在科研造假,并认为科研经费使用存在弊端。对此,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核实,对组织工程的成果进行了确认。
团队重塑“人耳鼠”
昨天,调查结果也一并在发布会上发布:裸鼠背上再生“人耳软骨”的科研成果经专家鉴定,是真实的,也是国际公认的成果。
为了自证清白,2011年6月21日曹谊林教授研究团队开始构建耳廓支架材料,再次开始重复验证实验。6月24日至25日,细胞接种于支架材料。经体外一周培养,于7月1日至5日,将接种了细胞的耳廓支架植入裸鼠体内。6周后的8月中旬,在8个裸鼠背上成功构建了“人耳软骨”,形态良好,并作全程实验录像。
病理鉴定为软骨组织
8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组织了全国相关领域4名院士和8名专家组成的学术鉴定委员会对曹谊林教授领衔的国家组织工程学术研究成果予以事实鉴定。
会上专家组听取了曹谊林教授的相关汇报,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学术评议。现场展示了活体“人耳鼠”,并当场取材验证,再生组织经现场
冰冻切片,病理鉴定确认为人软骨组织,并同时移送第三方机构作组织病理学鉴定,8月16日病理报告进一步证实为软骨组织。
鉴定会结果显示:与会全体成员一致认为“人耳鼠”的技术是真实和成熟的,在国家对该项科研的投入下,曹谊林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组织工程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别是组织工程化组织构建和缺损修复的大动物模型研究,体外组织工程化组织构建技术等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特点,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10年中发表SCI论文85篇,总影响因子>300分,他引>2000次。该团队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组织工程的发展及提升我国组织工程的国际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曹谊林教授还透露,最近该团队应用小耳症病人的残耳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箱中再造人耳廓形态软骨也获得成功。应用
人体细胞在体外再生逼真人耳廓形态软骨在国际上尚无相关报道,这是
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近期取得的重要突破之一,也是推进临床应用转化进程的关键一步,人残耳软骨细胞的生物安全性已在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测,相关的产品标准也已制订,近期准备开始更全面的检测。
媒体通气会
8月26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组织的媒体通气会上,第九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范先群向媒体公布了有关调查核实情况,曹谊林也介绍了组织工程研究成果及其活体“人耳鼠”再造成果展示,并回答了的提问。
裸鼠背上再生“人耳软骨”的
科研成果经专家鉴定,是真实的
裸鼠背上成功再生“人耳软骨”是国际公认的事实。1997年,曹谊林在
美国哈佛大学时在裸鼠背上成功再生了人耳廓形态软骨,首次向人们形象地展示了组织工程技术“再生”人体
组织修复缺损的可能性。该成果引起很大反响,美国NBC、英国BBC等国际权威媒体都做过相关的专题报道,并已在国际整形外科权威杂志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上发表,被誉为曹谊林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该技术的真实性已得到国际公认。
专家组一致认为“人耳鼠”的技术是真实和成熟的,在国家对该项科研的投入下,曹谊林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组织工程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别是组织工程化组织构建和缺损修复的大动物模型研究,体外组织工程化组织构建技术等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特点,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十年中发表SCI论文85篇,总影响因子>300分,他引>2000次。该团队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组织工程的发展及提升我国组织工程的国际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针对关于2001年国家“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上展出的“人耳鼠”造假的情况,曹谊林作了回答:由于裸鼠的生命周期及缺乏免疫力,最初在美国获得成功并被报道的活体鼠不能被永久保存。“人耳鼠”的正常实验过程是将带有软骨细胞的生物材料支架植入裸鼠体内后在无菌饲养条件下需6-8周才能形成软骨。2001年曹谊林教授接到上级要求参展国家“863”计划成果展的任务,离布展仅2周,实验室将软骨细胞接种到
可降解材料的支架上并植入裸鼠体内送去参展。由于裸鼠缺乏免疫力,在展会参观人员众多的环境下,裸鼠被展出后2周死亡,实验周期未能完成,裸鼠体内还未形成组织工程化软骨,展示的裸鼠终止于实验中间过程。
这项技术已经取得了质的突破,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潜心研究,人体细胞的体外耳廓软骨构建的关键技术已经成熟,曹谊林教授领街的团队不但可以在裸鼠体内用动物的软骨细胞成功再生人耳,而且在体外培养箱内也能形成再生人耳廓形态的软骨,这一成果已于2010年发表在Biomaterials杂志,成为“十一五”“863”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更值得一提的是,最近该团队应用小耳症病人的残耳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箱中再造人耳廓形态软骨也获得成功。应用人体细胞在体外再生逼真人耳廓形态软骨在国际上尚无相关报道,这是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近期取得的重要突破之一,也是推进临床应用转化进程的关键一步,人残耳软骨细胞的生物安全性已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测,相关的产品标准也已制订,近期准备开始更全面的检测。
标本展出
曾被质疑存在科研造假的“人耳鼠”重回公众视野,不过这次是作为科技创新成果亮相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成果展。该展览于2011年12月26日起在上海科技馆正式开幕,展览分成11个展区,“人耳鼠”被列入紫竹高新区展区。
“‘人耳鼠’的技术已经被证实是真实的,我们去参观时也看到了‘人耳鼠’的培育过程。”负责展览的
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经理办公室副主任王惠宏说,这项技术很有意义,有望取代传统以雕刻肋软骨为主的耳再造模式,为耳缺损患者带来福音。据王惠宏介绍,为了参加本次展览,曹谊林教授科研团队专门培养了一批“人耳鼠”,原本打算展出一个活体,但考虑到种种原因,最后决定展出一个
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