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镇,隶属于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地处
西充县西北部,东邻
凤鸣镇,南连
双凤镇,西与
双凤镇交界,西北接
盐亭县,北依
青狮镇,距西充县城18千米,区域总面积65.37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仁和镇户籍人口为33158人。
建置沿革
原仁和镇
清宣统元年(1909年),属西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仁和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仁和联保改为仁和乡。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第四指导区。
1950年,属金凤区;同年7月,析置小陵乡,属青狮区(第四区)。
1952年,析置小燕乡,属占山区。
1955年,小陵、小燕2乡并入仁和乡,属仁和区(第五区)。
1955年,属双凤区(五区)。
1958年,改为仁和公社。
1967年,更名红旗公社。
1981年,更名仁和公社。
1984年,由仁和公社改为仁和乡。
1985年6月,由仁和乡改为仁和镇。
1992年9月,凤和乡并入。
1997年7月,凤和乡析出,属双凤区。
原凤和乡
清宣统元年(1909年),属西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三区。
1950年7月,析双凤、仁和2乡置凤和乡,属青狮区。
1951年,属第五区(双凤区)。
1958年,凤和乡并入双凤、仁和、东岱3公社。
1961年,置凤和公社。
1966年,凤和公社更名曙光公社。
1981年,更名凤和公社。
1984年,由凤和公社改为凤和乡,属双凤区。
1992年9月,凤和乡并入仁和镇。
1997年7月,仁和镇析置凤和乡。
原双江乡
民国四年(1915年),双江乡境域属西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设双江联保,属三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双江联保改为双江乡,属第四指导区。
1950年,属金凤区;同年7月,属青狮区。
1952年,属仁和区。
1956年,双江乡划归双凤区。
1958年,双江乡改为双江公社。
1967年,双江公社更名红光公社。
1981年,红光公社更名双江公社。
1984年,由双江公社改为双江乡。
撤并后
2019年10月,撤销
凤和乡和
双江乡,划归仁和镇管辖。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原仁和镇下辖1个社区,白虎坪、千佛寺、圣泉山、百福寺、任家沟、莲花台、仁义桥、小陵寺、高楼架、联合、石塔岭、何家沟、金子山、玉台山、彭家寺、大湾头、燕子坝、小燕、金华山、檬子垭、马鞍山21个行政村,下设5个居民小组、160个村民小组;原凤和乡下辖太保山、石框垭、石门沟、石桥坝、蚕丝山、三角沟、荣坪、罐子沟、土地井、鹅背山、罗针地、蜞蚂山、花脊岭13个行政村,下设117个村民小组;原双江乡下辖临江、南陵寺、书房湾、冯家桥、福应宫、弥勒寺、白家井、马龙、米丹9个行政村,下设93个行政村民组。
截至2020年6月,仁和镇下辖4个社区、14个行政村:大众街社区、马鞍山社区、双江社区、凤和社区、圣泉山村、百福寺村、莲花台村、联合村、金子山村、金华山村、蚕丝山村、鹅背山村、罗针地村、福应宫村、马龙村、米丹村、丹桂垭村、万年山村,镇人民政府驻正东街3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仁和镇地处
西充县西北部,东邻
凤鸣镇,南连
双凤镇,西与
双凤镇交界,西北接
盐亭县,北依
青狮镇,距西充县城18千米,区域总面积65.3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仁和镇地势北高南低,丘低谷宽,地势较平;境内山脉为梁山山脉(嘉涪诸山),主要山峰有万年山、岁堂山、金子山、圣泉山、金华山等。
气候
仁和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大陆季风气候显著;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季回暖较早;夏季炎热,雨量集中,常有夏、伏旱;秋季凉爽,降温快;冬季较温暖,天气阴沉多雾;多年平均气温16.9℃;无霜期年平均314.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292.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
水文
仁和镇境内河道属嘉陵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龙滩河,源出青狮镇西北的半角山与苦竹南,成流后由北向南流经莲花台、小凌寺、石塔岭、马鞍山、彭家寺后进入凤和境;宏桥河,发源于青狮石宝宫,成流后由北向南流经任家沟、百福寺后汇入龙滩河。
自然灾害
仁和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洪涝、偶有冰雹、霜冻;春旱、夏旱、伏旱、秋干出现频率较高;严重的一次连旱发生在1997年2月23日至10月31日,连热少雨,蝉喘雷干。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发生在2002年8月30日到31日,连降暴雨,一片汪洋。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原仁和镇总人口有1957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281人;原凤和乡总人口有10212人;原双江乡总人口有8051人。
截至2017年末,原仁和镇常住人口为13465人;原凤和乡常住人口为5834人;原双江乡常住人口为3710人。
截至2018年末,原仁和镇户籍人口为18807人;原凤和乡户籍人口为8786人;原双江乡户籍人口为6973人。
截至2019年末,仁和镇户籍人口为33158人。
经济
综述
截至2011年末,仁和镇财政总收入548万元,比2010年增长3.2%;人均财政收入279.9元,比2010年增长3.2%。
截至2018年末,仁和镇有工业企业3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8个。
截至2019年末,仁和镇有工业企业4个,其中规模以上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97个。
农业
仁和镇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仁和镇生产粮食8294吨,其中水稻4101吨,小麦1849.4吨,玉米1431吨。仁和镇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籽、花生、蚕桑等。2011年,仁和镇产茧131.8吨,花生产量163吨,油菜籽产量569吨。仁和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仁和镇生猪饲养量9956头,年末存栏6888头;家禽饲养量41065羽。2011年,仁和镇水果种植面积1866亩,产量259吨。
工业
仁和镇是火工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了空饼厂、竹编厂、竹丝厂、机砖厂、预制厂等企业。2011年,仁和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职工131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45万元,比2010年增长36%。
商贸
截至2011年末,仁和镇有商业网点249个,职工747人。2011年,仁和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386万元,比2010年增长9.8%;城乡集市贸易市场2个,年成交额211万元。
金融业
截至2011年末,仁和镇有金融机构2家,各类存款余额为1.5亿元;人均储蓄7819元;各项贷款余额370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仁和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248人,专任教师4人;小学2所,在校生741人,专任教师6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75人,专任教师59人,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仁和镇有电影院1座,座位1200个;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43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个,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农家书屋13个,藏书32000余册;群众文化活动广场3个;文化行业从业人员10人。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有卫生院1个;设病床40张,专业卫生人员9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2011年,仁和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0%。1998年开通有线电视。截至2011年末,仁和镇有线电视用户数为7399户,入户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仁和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95户,人数112人,月人均150元,比2010年增长19%;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12人次,比2010年增长1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65户,人数1091人,月人均62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51人;农村医疗救助75人次。
邮政电信
截至2011年末,仁和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5千米,投递点27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外邮件18.6万份;有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1个;有固定电话用户1382户,电话普及率7.2%;移动电话用户59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3%;宽带接入用户112户。
交通
仁和镇有320乡道、321乡道经过境内。
历史文化
仁和镇境内的仁和场于清康熙末年,由外地客商与该地人同建。为团结经商,不生争端,强调以“仁义”为重,“和”为贵,取名仁和。
仁和镇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秧歌、舞龙、舞狮。
仁和镇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观音殿。
风景名胜
仁和镇主要景点有百福寺森林公园、万年山禅寺、冯家大院。万年山禅寺始建于唐朝,曾被清康熙帝御封为“万年禅林”,有原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题字“万年山禅寺”。百福寺始建于隋唐时期,毁于元代,重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
荣誉称号
2020年7月29日,仁和镇被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乡镇(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