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居古镇古称“豪居都”,意为仁人豪杰居住的地方,地处广东省
平远县西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之处的
仁居镇,距离平远县城36公里,是周边乡镇及毗邻的江西、福建等地的商品集散地,每年的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00万元以上。
简介
从南齐开始,已有人迁徙此地定居,留下了“双桥虹驾”、文昌阁等诸多名胜古迹,古镇内现存的古建筑之多、古街巷之美、古桥梁之精、古民居之秀,为梅州乃至广东省之罕见。邹坊文祠、小素庐、井下吴屋和四大银行金库成功申报省级文保单位,占梅州市省级文保单位的近四分之一,
平远红军纪念园是广东省首个以纪念红四军为主题的公园。仁居镇生态良好,有8个村被评为“梅州市生态村”,是平远县乃至广东省最大的慈橙生产专业镇,脐橙产业已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并得到了慈橙原产地认证。
历史沿革
仁居历史悠久,古称“豪居”(取意为“豪富居住之乡”)。
清末民国初期改称“仁居”(取意为“ 仁人君子居住之乡”),从
明嘉靖年间建制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仁居下辖15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共192个村民小组。
2018年末全镇户籍总人口23772人,耕地面积21866亩,山地面积17623.9公顷,其中林地面积12884.5公顷。
2003年9月,原黄畲镇并入仁居镇后,全镇地域面积19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3.83%,排在全县的首位。
红色故事
仁居历史悠久,古城留下的记忆和瑰宝数不胜数,革命史迹与红色资源众多。
在仁居人心目中,记忆的底色是红色。平远县红军纪念园,一睹红四军纪念馆的“镇馆之宝”——红军标语墙,革命先辈们走过的光辉足迹可见一斑。凝望“打倒帝国主义”“实行民权革命”“共产党成功万岁”的字里行间,有一段革命历程。
1929年至1930年间,红四军在朱德、陈毅、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带领下三进平远,两度驻扎仁居。1929年11月,红四军回师闽西,奔赴古田时途经平远,13日当晚占领平远县城(仁居),并在当地做了收缴国民党军械、张贴红军布告及书写墙标等许多工作。
1930年5月,红四军为连接闽粤赣苏区时分兵平远。其第1纵队1000多人在林彪率领下从寻乌挺进平远县城(仁居),在18天时间里广播革命火种,开展土地革命。
红军走后,国民党很快反攻倒算,老百姓家里留着红军标语,哪能被他们放过?但先辈们很聪明,纷纷将自家墙标用石灰水覆盖,不顾个人安危,冒险偷偷保存,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些‘秘密’才被揭开。
乡村古迹
仁居古城具有文化象征的“双桥虹架”——青云桥、驾虹桥;还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广东四大银行金库旧址;抑或那富丽堂皇的邹坊文昌阁,屹立于赣粤闽三省交界处的梅州第二高峰
项山甑。
红四军留下的革命遗址31处,诸如仁居中学(红四军军部旧址)、泰山萧公祠(红四军第1纵队司令部旧址)、麟石之战旧址等,其中10余处被列入省、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全镇保存良好的114条红军墙标,数量居全省之最。
在
仁居村老东门街,新铺石板路古香古色,两旁 “青砖米色”的民居别具一格,党旗标志牌沿巷内蜿蜒排布。“铭记光辉历史”等崭新墙标,同“打土豪分田地”等历史遗墨,在街头巷角相衬成趣,诉说着新旧时代的转变。还有红军战士们援农助困、保家卫国。
位于官塘唇的下四家李屋是红四军第一纵队支队驻地旧址,也是“红色教育展馆”的建设点。多处红军墙标清晰可见,屋内还设立了一尊举旗冲锋的红军战士雕像。泰山萧公祠、万五韩公祠等一批红四军司令部及驻地的旧址。
仁居镇,累计修缮红四军革命旧址5处,参照原有风貌修复古驿道2条,有红色教育展馆和红色广场,改造提升
平远县红四军纪念馆风貌。
有红色革命旧址、古驿道和沿线景观、红色文化广场和红色教育展馆,仁居正逐渐将分散在1公里内的红色旧址群串联成文化长廊景观。还要开发出“重走红军路、聆听红色事、品尝行军餐”的红色体验路线。
古镇美食
“人缘粄”是客家一种传统美食,旧时每逢嫁娶,男女双方家里都要蒸“人缘粄”,作为甜点馈赠亲友,取义吉祥、团圆、人缘好。今虽时代变迁,嫁娶的礼节不断推陈出新,但蒸“人缘粄”赠送给亲友祈福的风俗仍在仁居镇保留下来。
平远县20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脐橙,被广东省命名为全省唯一的“广东脐橙之乡”。仁居镇是平远脐橙最大的主产地,主栽品种为“纽荷尔”,优质率达90%以上,具有果大美观、色泽橙红鲜艳,肉质脆嫩、风味甜浓等特点。
红菌豆腐是用磨制豆腐所剩豆腐渣,经发酵制成的一种味道甘甜的绿色食品,是仁居的一种传统名肴。从前许多下南洋的仁居镇人在回家乡探亲之前,常预先写信,嘱亲属买好红菌豆腐头,以便带往南洋,赠亲友做菜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