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Rsi),又被称为圣人、先知,是印度神话中的概念。原意是吠陀颂诗的作者,后来把意义推广为一般的圣人,是世袭的,是在神(
提婆)、人、
阿修罗 等以外的又像人又像神的人物,并有极大的法力神通。在古代印度的神话传说中,仙人异常众多,据说其数有四万八千之多。
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始而通常指
印度教和
婆罗门教中的
吠陀颂歌的作者,后则泛指一种神圣人物;他们不同于神,却被赋予极大的神通和法力。印度教神话的主要特征之一,即在于此。据说,苦行者可使任何愿望得以实现,将破坏之力集于一身。于是,苦行者遂获致超自然之力。印度神话中的鲜明特点在于:禁欲和纵欲两种成份的复合。古老叙说另一引人注目的情节,为隐修者以诅咒为众多神话传说中人物招致灾厄或死亡。有时,诅咒可使被诅咒者在一定期限内变为动物或魔怪;有时,怀怜悯之心的修行者可使诅咒减轻,或确立诅咒得以解除的条件;然而,即使这些修苦行者,也无法废除所谓诅咒。在《
梵书》中,祭司对神的优势地位得以确立;“祭司即是世间之神”(《百道梵书》)。这一思想导致这样的结论:世间之神婆罗门高于天界之神;始于“梵书”时期修,这一意象纳入古代印度的神话和传说。在印度神话传说中,仙人和隐修者具有特殊的作用,往往使诸神(
提婆)望而生畏,屡屡处于绝境。这似可视为古代印度文明历史发展之反映:作为祭司阶层之婆罗门,觊觎国家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绝对领导地位。苦行的仙人对群神的优势地位清晰地呈现于叙事诗。这种优势地位反映于叙事诗和《
往世书》的宇宙起源说。据说,创世之初,大梵天生诸子;继而宇宙一切有生命者即由此而生。这就是至尊的
生主和仙人。
仙人一般分为三类: 出身于神的叫做天仙(Devarsi),出身于
婆罗门的叫做梵仙(Brahmarsi),出身于
刹帝利的叫做王仙(Rajarsi)。此外还有大仙Maharsi、至高仙(Paramarsi,又译为至上仙)、多闻仙(Surtarsi)和吠陀某本集的作者乾陀仙(Kandarsi)等。前三类仙在《
罗摩衍那》及印度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早在《
梨俱吠陀》中就有特别著名的所谓“七仙”,他们在《百道梵书》 中的名字是:
乔答摩、婆罗杜婆迦、毗湿婆蜜多罗 (
众友仙人) 、阇摩阿耆尼、婆私叱 (
极裕仙人) 、
迦叶波、
阿低利; 在《
摩诃婆罗多》 中则为:摩哩质、
阿低利、央耆罗娑、拘楼陀、补罗诃、补罗私提耶、
婆私吒。《风神往世书》又加上
苾力瞿,而《
毗湿奴往世书》则加上苾力瞿和
达刹,称为九大梵仙。其他仙人的名字提到的还有毗耶娑 (
广博仙人) 、
乔答摩、甘婆、跋弥 (
蚁垤) 、
摩奴等。据 《百道梵书》和其他资料,“七大仙人”某个时期曾是熊,后来是形成
大熊星座的七颗星星。显然这“七仙”曾是颂扬
因陀罗的古代祭师,或者是同摩奴一起的首批献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