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都·洱河祠
2016年3月25日施行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3月25日,大理州文体局、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族“绕三灵”活动线路保护点——大理市喜洲镇金河村委会河矣城自然村“仙都·洱河祠”授牌,实行项目挂牌保护,这是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次创新和尝试。
活动介绍
白族绕三灵是流传在大理一带隆重的传统民俗活动。活动时间为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到二十五日,主要活动地点是大理“佛都”(崇圣寺)、“神都”(大理庆洞中央本主庙)(圣源寺)和“仙都”(大理河矣城洱河祠)。期间,数万计的白族民众组成庞大的队伍,行走40余公里。一路上载歌载舞,对歌应答,场面宏大,蔚为壮观。绕三灵活动以白族本主崇拜为内容,以娱神、娱人的歌舞和祭祀活动为载体,经长时期各种文化的演变、凝聚、沉淀、整合而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包含着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内容,是白族人民共同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正因为如此,2006年5月25日,白族绕三灵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动意义
白族绕三灵原始意义是指逛三处公房。所谓“三灵”是指洱海西岸三个神灵的象征,他们依次为“佛都”(崇圣寺)、“神都”(大理庆洞本主庙)和“仙都”(大理河矣城洱河祠)。“佛都”(崇圣寺)是大理地区影响最大的佛教活动中心,主要从事着佛教祭祀和活动等各项内容。“神都”(大理庆洞本主庙)又称中央皇帝庙,供奉着爱民皇帝段宗牓,他是整个大理坝子内的中央本主,是最高的本主神,被称为“五百神王”。因而,神都便成为整个活动的核心场所。“仙都”(大理河矣城洱河神祠)供奉着宰蟒英雄段赤诚。整个活动围绕白族本主来展开。白族本主崇拜是由人们最初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经过不同时期的各种文化、宗教的介入,后经长期各种文化的演变、沉淀、整合而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包含着诸多的内容,有原始宗教的历史记忆、有儒家的深邃思想、有道教和佛教诸多信条和仪轨。因此,白族绕三灵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内容。
供奉人物
绕三灵活动场所之一的仙都,供奉着宰蟒英雄段赤诚,相传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20年)洱海里出现了一条的蟒蛇,吞食人畜,并激起大浪淹没庄稼,智勇双全的白族青年段赤诚手持双刀,身缚钢刀,投身蟒腹,与巨蟒同归于尽,从此除去水患大害。人民深深悼念这位英雄,将他埋葬在苍山马耳峰下。在巨蟒骨灰埋葬处则立“蛇骨塔”以镇之,至今该塔仍矗立在大理羊皮村外。此故事情节都载于《白古通记》、《南诏野史》、《滇云历年传》等地方文献中。为纪念这位斩蟒英雄,人们将他封为“洱河灵帝”,成了洱海的保护神。据说段赤城死后常在喜洲海舌一带显圣,海舌南端的河矣城村将其奉为本境之主,立洱河祠以作祭祀。
现状
地点:河矣江村,海拔1990米。
现状:洱河祠为一进两院,由大门、过厅、大殿、厢房组成、门外有戏台。戏台为单檐歇山顶建筑。大殿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建筑,殿内塑本主洱河灵帝段赤城,殿内存有乾隆年间的《洱河祠碑记》。
由来
洱海边上的白族人民,为了表达对段赤诚的思念和崇敬,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盛会。届时,洱海西岸从上关到下关的村村寨寨,每村都有一至二天的会期,各村的男女老幼都驾船进洱海游玩,特别是八月初八(段赤诚遇难日),才村附近龙王庙的海面更为热闹。节日之前,各村都要将船妆扮一新。到八月初八这天,很多村寨把龙船聚集在才村附近的海面进行比赛。观看龙船赛的和划小船到海东各地耍海的人成千上万。而且洞经会在祭祀时,不仅念祭文祭祀龙王,还颂扬段赤城“是洱海和其子民的保护神。”
错误纠正
《民族研究》1989年第6期指出:“清华对绕三灵活动行进路线等的说明,仍有不确之处。认为,第一,群众边歌边舞行进的路线并不经过金圭寺。第二,参加节日活动的大多数群众,也不经过佛都——崇圣寺。第三,仙都不应是金圭寺,而应是河矣城村的洱河祠。”
保护
20133月25日,大理州文体局、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族“绕三灵”活动线路保护点——大理市喜洲镇金河村委会河矣城自然村“仙都·洱河祠”授牌,实行项目挂牌保护,这是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次创新和尝试。
大理白族“绕三灵”是民间重大的民俗性文化节日之一,流传于苍山洱海地区的白族村寨,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南诏时期,是白族古代一种民间祭祀仪式。“三灵”是指洱海西岸三个神灵象征,是白族本主崇拜的几位重要本主和传入大理地区的佛教神袛,供奉它们的庙宇分别称为“佛都”(大理崇圣寺)、“神都”(喜洲镇庆洞村本主庙)和“仙都”(喜洲镇河矣城村洱河祠)。“绕三灵”期间,成千上万人参加,男女老少同歌共舞,娱人娱神,体现了白族文化的包容吸纳和创新精神,对增强文化自觉和民族认同有较强的现实作用,是白族文化有标志意义的象征符号之一,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宗教色彩日益淡薄,文化活动的内容日趋丰富多彩,已经成为白族人民的春游和社交活动的重要节日。
州文体局、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领导进行授牌,并表示,通过挂牌保护可以引起更多更广泛的人关心、关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族“绕三灵”,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好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为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做出积极贡献。
故事
在大理,很少有人不知道蛇骨塔的,因为它就在下关城边点苍山斜阳峰下的羊皮村头;也很少有人不知道斩蟒英雄段赤城的,因为这座塔就是用他所斩之蟒的骨灰拌在石灰中建成。
传说南诏时,一条蟒蛇盘踞了苍山马耳峰下阳平箐里一个深不见底的崖洞。这洞内有一座“阿婆”石像。每年4月,善男信女都要三五成群前往朝拜。后来,蹊跷的事情发生了:只要进入洞中的人都“蒸发”了。人们还发现:每当黄昏时分,洞口常挂着一对淡红色的灯笼。有人躲在远处观察,发现“红灯笼”其实是巨蟒的两只眼睛,于是赶了一群羊到洞口试探。洞内果然窜出一条身粗数围的巨蟒,把羊只吞食干净。此后,这巨蟒越来越肆无忌惮地侵扰村民,人们对它无可奈何。一天中午,巨蟒在兴风作浪降下铺天冰雹和三天暴雨之后,乘势窜进了西洱河,更加兴风作浪淹没庄稼,吞食人畜,人民深受其苦,哀声遍野。
为此,南诏王张榜招勇士除害。榜张出之后,却一直无人应招。大家都知道此蟒功夫了得,非一般人力所能制服。一天,有个叫段赤城的年轻人终于出现了,他来到王城,揭榜应召。人们既高兴又担心,不知他究竟以何高术制服蟒蛇。
段赤城其实早已成竹在胸。他之所以迟迟应召,是在做着为民除害“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准备。
他准备了九十九把尖刀缚上全身,手执两柄利剑来到西洱河边。一声悲壮的呐喊之后,他纵身跃入河中。在与巨蟒一番恶斗之后,段赤城被巨蟒吞入了腹中。他怀着对巨蟒的深仇大恨,在巨蟒腹中猛力翻滚,搅得巨蟒肝肠寸断,最终与蟒同归于尽。
据说,段赤城按南诏国葬礼火化后,骨灰中结出一颗晶亮耀眼的舍利子,国师王嵯巅建议,在水磨箐口建“浮图”塔安置。段赤城骨灰盒置于塔室,舍利子置于宝顶金盒之中。人们将蛇骨烧成灰拌在石灰中作建塔之用,俗称蛇骨塔。南诏王劝利晟亲自敕封段赤城为忠义将军、洱河龙王。
有了这动人的传说,蛇骨塔名声远播,无人不知。
蛇骨塔又称佛图塔,建筑年代和建筑形式与崇圣寺三塔中的主塔千寻塔大体相同。1980年,国家拨专款对佛图塔进行维修,在塔身内发现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有保存较为完好的经卷20多种50余卷。这些经卷大部分为元代刊印,有少部分是大理国时期的。2006年,蛇骨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据民间传说,在今蛇骨塔西苍山马耳峰麓寺头坡宝林寺北,亦有段赤城义士冢。有一座龙神祠,其实是寺周围8个村庄的本主庙,本主神就是段赤城。
蛇骨塔是大理知名度很高的一座塔,说它妇孺皆知宜不为过。它的知名,不仅在于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即使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座有着一个动人故事的古塔。它的有名,也不仅在于它珍藏着的文物经卷——因为,在维修之前,在发现文物经卷之前,民间津津乐道的段赤城斩蟒故事,早使这座塔高立于大理众塔之上。
由是观之,段赤城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精神之塔、最佳的文物经卷。
优秀文学作品的价值,不言自明。
地理位置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2 17:54
目录
概述
活动介绍
活动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