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礼治军
汉语词汇
曾国藩是晚清统治集团的重要人物,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 ,毕生致力于以礼为中心的学术与治术的贯通,是晚清理学经世学派的代表。曾国藩创建了湘军,将孔、孟的仁、礼思想以“内仁外礼”的形式作为以礼治军的核心内容;作为封建统治的忠实卫道士,为维护封建名教,曾国藩将“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信条作为治理湘军的原则,形成了他独特的治军思想。
读音
以礼治军 [yǐ lǐ zhì jūn]
词典释义
discipline the army according to propriety
曾国藩以礼治军
曾国藩是晚清统治集团的重心人物,毕生致力于以礼为中心的学术与治术的贯通,是晚清理学经世学派的代表。曾国藩创建了湘军,将孔、孟的仁、礼思想以“内仁外礼”的形式作为以礼治军的核心内容;作为封建统治的忠实卫道士,为维护封建名教,将“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信条作为治理湘军的原则,形成了他独特的治军思想。为挽救了大清王朝的江山社稷做出巨大贡献,在近代中国军事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曾国藩毕生致力于以礼为中心的学术与治术的贯通,他由学术上的以礼为归,走向实践上的以礼经世,所以他在组建、统领湘军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以礼治军的原则,并因此获得了政治、军事上的成功。
1 曾国藩以礼治军的核心内容
曾国藩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特别是程朱理学的说教。他是晚清理学经世学派的代表。在他看来“军旅食货杂凌,皆礼家应讨论之事”。所以他打破儒生不问兵事的习气,投身镇压太平天国的血腥事业中去。曾国藩不曾掌握也不可能掌握大清王朝的兵权,清朝正规军由绿营和八旗两部分组成,他们都有兵藉,父死子继,世代相沿,长期无战事,养成骄惰习气,战斗力极差。又因为兵归国有,将与将不习,兵与兵不和,胜则相妒,败不相救。对此,曾国藩看得很清楚,他要建立一支完全不同于绿营、八旗的强悍劲旅,变世兵制为募兵制,要求以将必亲选,兵必自找,层层节制的原则组建军队,开创了中国“兵为将有”的先例。他按照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治军原则编练新军。戚继光说过,练兵必须从军礼入手,“军中名分,须从军礼为始”。 戚继光所说的“军礼”,在曾国藩看来就是辨等明威,即从大处说,是整个封建纲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从小处而言,是湘军中大帅辖统领,统领管分统,分统制营官,营官统哨官,哨官领兵卒……层层管辖,辨等而后明威。
曾国藩对在湘军中建立这种如冠履不可倒置的秩序充满了信心,他在日记中写道:“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守是二者,虽蛮貊之邦可行,又何兵勇之不治哉?”因此,他明确指出,“带勇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将孔、孟的仁、礼思想贯穿于官兵的头脑中,以“内仁外礼”的形式表现出来。曾国藩视此为以礼治军的核心内容,他亲自训导弁兵,“每次与弁兵讲说至一时数刻之久,虽不敢云说法点顽石之头,亦诚欲苦口滴杜鹃之血”。他把封建伦理观念和尊卑等级融合在一起,将军法军规与家法家规结合起来,用父子、兄弟、师生的关系弥补军中上下尊卑等级的不足来减少军中官兵之间的摩擦和抵触情绪。他认为军训之义有二:一曰训营规,二曰训家规。营规是指点名、演操、巡更、放哨等;家规是指禁嫖赌、戒游惰,慎语言,敬尊长。对将帅,曾国藩也进行严格的训导,要求他们做“内仁外礼”的模范,从而成为忠良之将,无以负君父、国家之望。
曾国藩礼治湘军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1858年,李续宾、曾国华(曾国藩的三弟)率七千湘军,在安徽三河镇与太平军陈玉成、李世贤部恶战有三天三夜,全军战至一兵一卒,无一投降,无一生还。消息传来,湘军各营各哨自动搭设灵堂,集体祭奠亡灵,是以证明礼治的人际关系格局对军队向心力、凝聚力的巨大作用。1863年—1864年,曾国荃的雨花台驻军耗时一年多向天京城暗挖八条地道,盘旋几十公里的挖洞工程,规模浩大,却居然将消息封锁得定得密不透风,太平军全然不知坚城之下遍是工程,这也说明了曾国藩以礼治军对于湘军内部人际关系的定位所起的重要作用。
2 曾国藩以礼治军的思想根源
在曾国藩看来,礼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是封建统治秩序的集中概括。曾国藩说:“吾少读《论语》,克己复礼为仁一语,深服其言,书诸座右,日必三复,厥后用兵执政,时时不忘此言。”作为封建统治忠实卫道士,他本能地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礼乎”,“舍礼无所谓道德”,“舍礼无所谓政事”。因此,他立下了“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信条,并作为治理湘军的思想原则,以规定湘军的性质和目的。曾国藩率领湘军初次出征时就明白告示:“不特纾君父宵肝之勤劳,而且慰孔孟人伦之隐痛”。除了“忠君勤王”之外,还特别打出了捍卫封建名教的旗号。这二者在政治上和伦理上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但其“复礼”即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却是相同的。曾国藩强调捍卫封建名教,是由于太平天国“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打乱了封建等级秩序,造成“开国以来名教之奇变”。这在曾国藩看来是不能容忍的,甚至比军事上的失败更为可虑。因为封建统治就是依靠封建名教的理论披上合法的外衣,一旦剥落,即使军事上的胜利也难以长久维持。因此,他组建湘军时特别强调礼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维护封建名教是曾国藩礼仪治军的思想原因。
曾国藩的这种思想是由其阶级根源所决定的。曾国藩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塘白杨坪的一个地主家庭,他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饱受封建名教熏陶,28岁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1853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组织湘军,功勋卓著,被封为一等这军勇毅侯,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他位极人臣,名满天下,是维护封建名教最大的受益者。
实事求是的说,曾国藩对于封建名教是身体力行,恪守不二的。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率军攻入天京。天京的陷落也就意味着剿灭太平天国的目的业已实现。曾国藩的事功由此达到了峰巅。功高盖主,引起了朝庭的不安和恐慌,并对湘军采取了防御措施。“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历史常以惊人的相似重复上演过去的一幕幕悲剧。此时摆在曾国藩面前的道路无非三条:一是起兵反叛清廷,问鼎中原;二是保持兵力,维持现状;三是裁撤湘军,自剪羽翼。当时,曾国藩的部下30多位将领“逼宫”,要曾国藩表态打到北京去,夺下“鸟位”。依曾国藩当时的实力,也完全可以夺下“鸟位”,然而他却选择了第三条路。饱受儒学熏陶的曾国藩深知当年自己出山的目的,不仅仅是为清廷效命保住江山,而最主要的是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即封建名教。反叛清廷也就是反叛名教,这是他所不愿为的。我们从曾国藩这一实际行动中,再次窥见了封建名教在其灵魂深处的牢固地位,体现了他所谓的完全人格。
3 曾国藩治军思想的后世影响
曾国藩是晚清统治集团的重心人物,他创建湘军,形成了独特的治军思想,挽救了大清王朝的江山社稷。其在近代中国军事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曾国藩把儒家学说当作湘军的灵魂,坚持以礼治军,建立了一整套的崭新军事制度。作为地主阶级的改革派,他的有关军事改革的思想和实践,是有清以来所未有的。打破了清王朝在军事制度上的僵死格局,使腐朽的绿营、八旗制度寿终而正寝,使近代中国传统军事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随着湘军的崛起和强大,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抗击太平军的得力工具。清王朝以此为契机,进行全面的军制改革。湘军之后的清王朝的主要军队—“防军”和“练军”便是受湘军制度的影响而兴建起来的。“防军”即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各省募集的勇营,也包括裁撤之余的湘军,其制度完全一袭湘军旧制。“练军”是借鉴湘军制度对绿营兵进行改造的一支武装,它也是湘军的衍生品。自湘军兴起至甲午战后新式陆军的编练,湘军的治军思想影响了清代军事制度长达40年之久,足见影响之深远。
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影响了好几代军事家,其同时代的湘、淮军将领,都以曾国藩为楷模,其后的梁启超以及蔡锷、黄兴等资产阶级军事家,对曾国藩的治军思想都推崇备至。梁启超先生尝言:“不救中国则已,救中国对曾国藩作不可不一日三复”。 蔡锷是梁启超的门生,颇受梁启超的影响,为整顿云南新军,辑录《曾胡治兵语录》(胡,即胡林翼,湘军重要首领),在新军中灌输普及,并把《曾胡治兵语录》作为精神讲话来教育将士。张之洞、袁世凯在甲午战后采用西法编练新军时,也采纳了曾国藩当年治军的一些做法。民国军事专家蒋方震在他的《国防论》中,赞赏曾国藩是军事天才,并说“凡领军者都应该效法曾国藩”。蒋介石则明确表示,要师承曾国藩,要求国民党军队中的将领必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胡”。但是也有人认为,湘军虽然挽救了清朝行将灭亡的命运,却也动摇了清王朝中央集权军事基础,使军权和政治实权从皇室贵族手中,转移到汉族督抚大员手中,从而导致了近代军阀制度的产生,并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人们把曾国藩和湘军视为近代军阀的渊源,也是不无道理的。
我们讨论曾国藩治军思想的成功,必然离不开太平天国的失败,一介文弱书生曾国藩居然能够引领湘军打败一代军事名将石达开、李秀成等领导的太平军,不能说不是一种神奇。仅管曾国藩和湘军有其致胜之道,然而“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太平天国失败有其内部的原因,而且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原因。因此,誉也好,毁也好,不能加之于曾国藩一人之身。要历史地客观地予以对待。我们不妨引用毛泽东早年的一段读书笔记,作为本文的结束语。1917年,毛泽东在读书笔记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近代中国人,尤其湖南人,从权贵政要,志士仁人到青年学子,大多佩服曾国藩,佩服其治学为人和带兵做事……其政治立场和作为,自是站在历史进步的反面的,但他毕竟是一个复杂的人,有着多种身份的人,是个很多方面都留下了自己影响的人物,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是中国封建专制阶级最后一尊政治偶像”。
参考文献
[1]尹福廷.关于湘军的产生与曾国藩办团练的关系.历史教学,1981(8).
[2]冬青.曾国藩的一生[J].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3).
[3]宋湘绮.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D].中南大学,2004.
[4]曾国藩全集日记.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0.
[5]曾国藩全集轶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0.
[6]曾国藩全集杂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0.
[7]曾国藩全集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0.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3 10:00
目录
概述
读音
词典释义
曾国藩以礼治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