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仗
汉语词语
仪仗,通常是指游行队伍或者展示队伍的前方所列举的旗帜、标志等。
基本资料
词目:仪仗
拼音:yí zhàng
基本解释
[flags,weapons,etc.;carried by a guard of honour] 指护卫所持的旗帜、伞、扇、武器等。
古代用于仪卫的兵仗。指帝王、官员出行时护卫所持的旗、伞、扇、兵器等。现指国家举行大典或迎接外国首脑时护卫所持的武器,也指游行队伍前列所举的旗帜、标志等。
引证解释
1. 指用于仪卫或赛会的武器、旗帜、伞、扇等。
《晋书·五行志上》:“ 王敦 在 武昌 ,铃下仪仗生华如莲华,五六日而萎落。”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皇太子纳妃》:“皇太子纳妃,卤部仪仗,宴乐仪卫。妃乘厌翟车,车上设紫色团盖……四马驾之。”《三国演义》第八回:“﹝ 董卓 ﹞自此愈加骄横,自号为‘尚父’,出入僭天子仪仗。” 清 昭连 《啸亭杂录·马彪》:“少无赖,尝冲突 固原 提督仪仗,提督命杖於辕门。”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
2. 指游行队伍前列所举的旗帜、标志等。
历史记载
据明张岱《夜航船》记载:
仪仗 神农始为仪仗,秦汉始为导护,五代始为宫中导从。黄帝制钺,秦始皇改为锽(即斧)。晋武帝制干枪,元帝加仪刀、仪锽斑剑黄帝制麾、制曲盖。吕尚制华盖。黄帝始警跸。周制鸣鞭。黄帝制旗,天子出,大牙建于前。周制:树旗表门。陶谷始备岳渎、日星、龙象、大神诸旗。尧始制车驾,周改鸾驾。晋文公制左右虞侯掖驾。汉武帝佽飞驾前。周公始制属车悬豹尾。唐始加豹尾于卤簿。周公置记里鼓车。隋文帝制行漏车。秦始皇兼车服始饰器为金根车,上施华盖相风鸟,制辟恶车前导,更定大驾、法驾。周制:步辇以人组挽。秦始皇去其轮为舆,以人荷。汉制后宫羊车以人牵。宋制檐子以竿牵。汉制皇屋。宋制棕榈屋,即逍遥车。汉武帝制十二障扇。唐玄宗制上殿索扇,净则无奏,以宦官升陛执扇。
戒不虞 《汉官仪》:属车八十一乘,作三行。《尚书》:“御史乘之。”最后一乘悬豹尾于竿,豹尾过后,执金吾方罢屯解围,所以戒不虞也。
所谓的“戒不虞”就是防止意外事件发生而给卫士(执金吾)做的标志,也应该算作仪仗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资料.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6 08:16
目录
概述
基本资料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