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思维
社会学术语
即重视长期发展,“企业从以降低成本为核心竞争力到以为顾客创造价值为核心竞争力”;与之相对的有价格思维,即重视短期利益,体现在当前经济中即为“企业应该尽可能地索取较高的价格,为资本所有者创造价值。而当竞争环境逼迫的情况下,又首先想到降低价格获得市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主体和动力、衡量发展的根本标准等问题都做出了科学的回答,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思维方式。指在现实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中,思维者依照主体自身的尺度,选择、对待和评价客体,使客体主体化从而产生价值的运思活动。
颠覆价格思维
习惯于价格思维的治理者就像被套上了枷锁,企业很难自我解扣。
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并不仅仅是中国企业可以使用廉价劳动力,跨国公司也正将其制造基地重新安置在中国,例如索尼、飞利浦、松下,都将其80%以上的生产置于国外,而中国正是上述企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另外,低成本生产经历了“欧洲—美国—日本—韩国—中国—越南”的转移。鉴于印度及非洲拥有大规模未开发市场,这些国家将可能成为未来低成本生产中心。单纯靠低成本取胜不是长久之计。当国际竞争对手认为中国企业对其产品的“模拟”已经威胁到其发展的时候,这种大规模引进,低价格销售的方式就难以为继了。但是停止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在短时间内又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
中国存在一些规模不大、高级人才匮乏、在激烈的竞争中还没有脱离生存困境、还没有奢望去重视赢利和效益的企业,这些企业的治理者低下头手头问题一大堆,而抬起头感觉前途一片模糊。虽然政府和企业都意识到中国制造商必须开发自己的技术和创新产品,超过60%的企业声明将技术创新作为首要的工作目标,但是为数众多的企业没有能力、没有勇气去进行高新技术的投资。习惯于价格思维的治理者就像被套上了枷锁,企业很难自我解扣,只有选择持续地按照过去的道路走下去。
虽然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价格”仍是让国外制造业胆寒的四个字,而巨大的贸易逆差也还会成为美国未来几届政府头痛的问题,然而有可能来不及转向的一些中国企业会在某一天忽然触礁,成为中国价格的牺牲品。
转型和升级是摆在治理者面前的要害问题。研究团队仔细观察和分析了国内外数十家不同规模和不同领域的企业在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发展变化,例如,一家年产5000万件服装的企业是如何转型为供给链服务领导者的,一个家用电器小店是如何在20年间成为连锁经营的巨无霸的,一家电脑超市如何计划摧毁掉中关村(爱股,行情,资讯)电子市场中众多的夫妻店。然后,我们研究了一批代表性企业(例如联泰、国美、正大、招商银行(爱股,行情,资讯)、华为、联想、奇瑞、比亚迪、依文、宏图三胞等)近5年的一些成功做法以及挫折教训,然后和我们曾经就职或者咨询过的国际企业(包括IBM、SUN、沃尔玛、甲骨文、摩根斯坦利等)的治理方式和发展战略进行对比。通过对其中有代表性企业的深度访谈和多次的现场调研,逐渐发现了那些在应对国内外竞争中有突出表现的企业和企业家的一些很有趣的共同特质。
与此对比
具体来说,企业的价格思维和价格思维有以下九方面不同:
价格观念-价值观念
价格思维从降低价格角度看待管理问题,而价值思维看待管理问题从创造价值角度看待问题;
产品导向-服务导向
价格思维的企业认为自己是在生产产品,而价值思维的企业认为自己是在提供服务;
内部导向-供应链导向
价格思维让经理人关注企业内部,价值思维让经理人关注整个供应链;
地区视野-国际视野
价格思维将人的视野锁定 在企业所在的局部地区,而价值思维让人的视野放开到国际;
硬件核心-软件核心
价格思维强调发挥硬件优势,而价值思维强调发挥软件优势;
领导满意-客户满意
价格思维的经理人最关注领导和上级的想法,而价值思维的经理人更关注客户满意;
竞争市场-新兴市场
价格思维将企业封锁在竞争市场,而价值思维让企业能够创造并进入新兴的市场;
成本管理-绩效管理
价格思维的企业将成本作为管理的核心,而价值思维的企业将绩效作为管理的核心;
资源整合-能力整合
价格思维的组织侧重资源整合,而价值思维的组织重视能力的整合。
发展观特征
一是科学发展观运用主体性思维,强调人的核心地位和社会本位,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纳入发展的视野,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基础,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目的与动力皆为人,要求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里,主体性思维就是人民本位思维,就是以人民利益、人民需要、人民幸福为本,能否让最广大民众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成为判断发展是否科学的重要依据。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主体,也是享有法律保障的权利主体和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实践主体。一切价值都是人民创造的,都是人民自我价值的表现。因此,从根本上讲,社会的发展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价值选择、价值创造过程。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将人的健康生存和全面发展,人的物质、文化、政治需求及其满足,人的权益和幸福,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宗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动力之本,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激发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运用政策 、法律、经济、行政、协商、调解等综合手段,建立和完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公平公正机制、多样化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与实现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社会权利,实现既能有效创造价值又能公平分享价值的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是科学发展观从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入手,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倡导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共赢,坚持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全面的彻底的关系思维,在辩证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以及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揭示了科学发展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全面发展,并进一步把社会的全面发展具体化、方法化和可操作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个统筹”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五个统筹”既体现了发展的空间的全面性,即从城市到乡村、从东部到西部、从国内发展到对外开放等的空间意义的全面性,又兼顾到现在与未来的发展,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从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多重关系的角度来规范发展,在社会发展的动力上,坚持发展的多维性,重视社会发展动力系统诸要素的作用及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关注各动力要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强调应遵循系统的合力优化原则,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项具体的建设之间保持有序与紧密关联的张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在社会发展的目标上,坚持发展价值取向的全面与协调,关注社会和人全面发展过程中价值关系的互补性与互动性,并确立了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公正、文化繁荣、生态平衡等综合指标系统,追求社会发展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全面实现,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进。
三是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合目的性统率合规律性,追求发展的内在和谐。把价值目标建立在真理之上,既以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基础,又以 人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以人民利益为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与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高度地统一起来,使发展更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更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规律之真与人本之善、现实实践和理想目标的统一,创建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理性设计正确的发展过程、战略和步骤,在实践理性层面提出了整合发展中各类利益关系的“五个统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举措,突出了主体实践活动的生成性和创造性特征,把整个社会发展视为一个政治与经济、经济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相互协调、全面而持续发展的过程,坚持了目的合理性与过程合理性的统一,既关注社会发展诸要素在时间上的动态连续性,又关注社会发展诸要素在空间上的结构合理性;强调社会发展应当是系统运行协调性和持续性的统一,主张以组织的、规范的、制度的和价值的方式,对社会的各种利益、动力、目标和结构进行协调,保证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内部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全面发展就是要追求和谐共荣,使各类价值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得以平衡实现,整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就是要追求和谐优化,使社会资源优化组合,实现社会利益主体及其关系的和谐,进而达到有秩序的、规范化的、按章办事的运行状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追求和谐共生,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 一、当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发展的统一、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统一、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逐步成为现实。和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走向。
总之,科学发展观就是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互利、共生、共赢的价值思维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以这种科学的价值思维范式为指导进行的社会实践运动。只有真正确立起科学发展观倡导的价值思维,并落实于各项制度创新、政策制定与实施之中,全面转化为现实生活中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实践方式,才能实现符合人民利益和要求的社会政治理想,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成为充满着深厚人文关怀的和谐社会。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3 17:58
目录
概述
颠覆价格思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