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乃强,字筱庄,四川南充人。著名民族史学家,我国近代
藏学研究的先驱之一。历任
重庆大学、
华西医科大学、
四川大学教授和中国民族研究会理事,
中国民族史学会、四川民族学会顾问,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任乃强一生涉及诸多领域,他是四川最早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最早将《
格萨尔王传》翻译成汉语,他撰写了一部农业史,绘成了第一部康藏地图。著历史小说《张献忠》一百回。
人物简介
任乃强(1894年~1989年)现代著名藏学家,汉族,南充县双桂乡(今南充市嘉陵区双桂镇)人。民国4年 (1915年)考入北平农业专门学校。毕业后,到北平《晨报》馆工作。10年(1921年)返回南充,协助张澜搞地方自治,任南充县实业局局长兼县立中学教务主任。后经胡子昂介绍,被四川军阀刘文辉任用为川康边区视察员,他本人也有志于研究川边历史地理,于是便辞去在南充县所担任的各种职务,举家西迁。
民国16~17年(1927~1928年),任乃强首次考察川边,徒步走遍川边11个县,写出各县的考察报告,并绘制各县地图,于18年(1929年)从理化(今理塘县)返回成都。这次考察不仅激发了他对藏族历史、宗教、文化和民俗等的兴趣和强烈的研究欲望,而且在瞻化县(今新龙县)与上瞻对甲日土司之女罗哲情措结婚,从而与藏区和藏族结下了不解之缘,定下了专门从事康藏史地研究和川边经济开发的目标。同年被刘文辉聘任为本部(二十四军军部)经济建设委员会委员,筹备四川内属各县经济建设事宜,并于此时开始撰写《西康图经》。24年(1935年)秋,任西康建省委员会委员,后任西康县政人员训练所所长,兼授《康藏史地》课。27年(1938年)底,为解决康区运输困难,创办了牧运公司。
28年(1939年),西康省政府成立,受聘担任西康省通志馆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32年(1943年)接受
华西协和大学之聘,到李安宅主持的边疆研究所任教授、研究员。33年(1944年),随李安宅再次入康考察,后到凉山地区诸县考察,于34年(1945年)返回华西协和大学。随后受聘为四川大学农学院专任教授,在此期间,募捐成立了康藏研究社,创办发行《康藏研究》月刊。35年(1946年)在成都加入
中国民主同盟。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任乃强先生1894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15年考入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本科(今中国农业大学)。
五四运动中,作为学生领袖被捕入狱,后得全国声援,获释复学。192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旋返川,协助张澜先生创办四川第一所新型学校——南充中学,任教务主任兼史地教员。1928年出版了近代第一部系统阐述巴蜀历史、地理沿革的专著《四川史地》(《乡土史讲义》) 1929年,首次赴西康考察,以一年时间遍历康定、
丹巴、甘孜、瞻对等十一县。餐风宿露,步行千里,”周历城乡,穷其究竟。无论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民俗、山川风物,以致委巷琐屑鄙俚之事,皆记录之“(《西康图经·自记》)。获得大量资料,相继撰成《西康诡异录》、《西康十一县考察报告》等文。
建国后
1950年受
西南军政委员会等领导人的委托,为和平解放西藏献计献策。后被任命为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参与筹建
西南民族学院的工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在处境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未停止研究工作,完成了多部学术专著,并于1960年开始撰写《(华阳国志)校补图注》。1978年平反后,虽已85岁高龄,仍笔耕不辍,写出《青康藏高原采金刍议》和《漫谈四川的黄金》两本专著,为四川藏区等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1981年受聘担任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主持编撰《川边历史资料选编》,1986年和1988年两次荣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荣誉奖。1989年3月30日在成都去世,终年96岁。一生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其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藏学、民族史和四川地方史三个方面。藏学著作主要有《西康札记》、《西康诡异录》、《西康图经》、《康藏史地大纲》、《〈西藏政教史鉴〉校注》、《英藏汉文对照康藏全图》、《川康藏农业区划意见》和《川边历史资料选编》等。是
中国近代藏学的奠基人和先驱者之一,他对
康巴藏区的调查和研究,确立了他在藏学领域的地位,对人们认识康区社会历史,开发康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平反冤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任先生的冤案得到改正,年已耄耋(mào dié)的他,振奋异常,以超人的精力,自1979年以来相继完成了《羌族源流探索》、《四川上古民族史》、《
川藏边历史资料汇编》等七部专著及数十篇论文。并以多年考察心得,写成《康藏高原采金刍议》奉献国家,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视,为开发康藏资源作出了贡献。
先生老年逾九十,仍思维敏锐,笔耕不辍,勤为研究生授课,为培养中青年研究人员不遗余力。1989年三月因病逝世,终年九十六岁。
人物贡献
推动藏学研究
为冲破民族隔阂和语言障碍,在这次考察中,与藏族女子罗哲青措结婚。在她的帮助下,自1932年起陆续撰成《西康图经》〈境域篇〉、〈地文篇〉、〈民俗篇〉三卷。此书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广泛重视,推动了全国藏学研究,被誉为“边地最良之新志”,“开康藏研究之先河”。1933年应长兰先生之邀,赴广西考察。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对南方民族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查,返川后相继任重庆大学教授、省三中校长等职。
撰修西康通志
1936年西康建省后,被推荐为建省委员,再次入康。继续完成了对西康各县之考察。1940年任西康通志馆筹备主任,为撰修第一部《西康通志》殚精竭虑,广集博征,作了大量工作,撰有《西康通志纲要》一卷。这一时期,他遍阅康区旧档和珍藏之藏文秘籍,广泛采集康藏民族资料,在研究工作中取得了重大成就。撰成《康藏史地大纲》,校注藏文史籍《西藏政教史鉴》等书,并发表《吐蕃丛考》等数十篇论文和《泸定导游》、《天芦宝札记》等三部长篇考察报告,发掘出王晖棺、樊敏碑等重要文物。
地学造诣
作为历史地理学家,任先生在地学方面亦有很深造诣。潜心于康藏地图的测绘研究工作,历时十五年,终以自己步测手绘所得,参以古今、中西、汉藏图籍,于1943年绘成百万分之一康藏标准全图和西康各县分图,填补了康藏研究中的一大空白。此图不仅成为当时国内外最精确之权威性康藏地图,并在解放西藏时被作为进军用图之蓝本。
出版图书
后世影响
1943年受华西大学之聘,兼任华西大学边疆研究所研究员。此年,随华大考察团第三次赴康北考察,着重对寺庙和土司进行了研究。返川后,撰成《德格土司世谱》、《喇嘛教与西康政治》等文。对康区土司制度的演变及喇嘛教之发展,作了深刻剖析,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1946年,任乃强转任四川大学教授,为推动国内的藏学研究,它联合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发起组织国内第一个专门研究藏学的民间组织社团——康藏研究社,被推选为理事长,担任《康藏研究月刊》主编。在经费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它团结藏、汉学者,节衣缩食,支持刊物的出版,一直坚持到1949年9月,共出版29期。发表了大量藏汉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藏文典籍译作,开创了藏汉学者共同联合进行藏学研究的范例,对后来藏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荣获殊荣
1950年,任乃强以其数十年研究之心得积极为和平解放西藏建言献策,他的不少意见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采纳。为解决进军西藏缺乏地图问题,他以自绘康藏全图为基础主持绘制了进军西藏的全部地图,为和平解放西藏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国务院任命为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并参加了西南民族学院的筹建工作。此后,由于“左”的错误,令他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即使是被错划为“右派”监督劳动的日子里,仍未间断研究工作,相继完成了《川康藏农业区划》、《
四川州县沿革图说》等多部专著。在民族研究方面亦从康藏地区扩展到整个西南地区。1960年撰成《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这部一百五十万字的鸿篇巨著,系统地考证和研究了大西南地区民族、历史、地理、经济的发展过程,探讨了西南众多民族的内在联系及其派分。纠驳了前人的诸多谬说,提出了大量新颖独到的见解,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荣获首届国家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