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己见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意见,却往往不能使人明了自己的意见(自见者不明);自以为是的人,本意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是者不彰);自我夸耀的人,本意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自伐者无功);自以为贤能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贤能,却往往不被人们认为有贤能、不被人们敬重(自矜者不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李耳(约前571~前471),字
伯阳,又称
老聃(dān),楚国
苦县厉乡曲仁里(安徽
涡阳,河南
鹿邑互有争论)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
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
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
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
太上老君”,道教称其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从《
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道德经》,又称《
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
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
老子(即
李耳,河南
鹿邑人)所撰写,是
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
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
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
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