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牛
神话传说中太上老君的坐骑
太上老君之坐骑。
历史起源
封神演义
只听得半空中一派仙乐之声,异香缥缈,板角青牛上坐一圣人,有玄都大法师牵住此牛,飘飘落下来。元始天尊率领众门人前来迎接。怎见得,有诗为证:
不二门中法更玄,汞铅相见结胎仙。未离母腹头先白,才到神霄气已全。室内炼丹搀戊己,炉中有药夺先天。生成八景宫中客,不记人间几万年。
话说元始见太上老君驾临,同众门人下篷迎接,二人携手上篷坐下,众门人下拜,侍立两旁。
正静坐间,忽听得空中有一阵异香仙乐,飘飘而来。元始已知老子来至,随同众门人迎侯。老子下了板角青牛,携手上篷。众门人礼拜毕,老子拍掌曰:“周家不过八百年基业,贫道也到红尘中来三番四转;可见运数难逃,何怕神仙佛祖。”元始曰:“尘世劫运,便是物外神仙都不能免,况我等门人,又是身犯之者,我等不过来了此一番劫数耳。”二位师尊言过,端然默坐。至二更时分,只见各圣贤顶上现有璎珞庆云,祥光缭绕,满空中有无限瑞霭,直冲霄汉。
西游记
老君道:“想是前日炼的七返火丹,掉了一粒,被这厮拾吃了。那丹吃一粒,该睡七日哩,那孽畜因你睡着,无人看管,遂乘机走下界去,今亦是七日矣。”即查可曾偷甚宝贝。行者道:“无甚宝贝,只见他有一个圈子,甚是利害。”老君急查看时,诸般俱在,止不见了金刚琢。老君道:“是这孽畜偷了我金刚琢去了!”
行者道:“原来是这件宝贝!当时打着老孙的是他!如今在下界张狂,不知套了我等多少物件!”老君道:“这孽畜在甚地方?”行者道:“现住金皘山金皘洞。他捉了我唐僧进去,抢了我金箍棒。请天兵相助,又抢了太子的神兵。及请火德星君,又抢了他的火具。惟水伯虽不能渰死他,倒还不曾抢他物件。至请如来着罗汉下砂,又将金丹砂抢去。似你这老官,纵放怪物,抢夺伤人,该当何罪?”老君道:“我那金刚琢,乃是我过函关化胡之器,自幼炼成之宝。凭你甚么兵器,水火,俱莫能近他。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儿,连我也不能奈他何矣。”
外貌形态
《山海经·海内南经》有这样的两段记载,“兕在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意思是:兕在帝舜葬地的东面,在湘水的南岸。兕的形状像一般的牛,通身是青黑色,长着一只角。这里的兕就是指青牛。
西游记》中形容兕大王:独角参差,双眸幌亮。顶上粗皮突,耳根黑肉光。舌长时搅鼻,口阔版牙黄。毛皮青似靛,筋挛硬如钢。比犀难照水,象牯不耕荒。全无喘月犁云用,倒有欺天振地强。两只焦筋蓝靛手,雄威直挺点钢枪。细看这等凶模样,不枉名称兕大王!
神兽寓意
瑞兽
山海经·海内南经》:兕,状如牛,苍黑,板角。逢天下将盛,而现世出。
老子
李贽《答周二鲁书》:“此儒者之用,所以竟为蒙庄所排,青牛所诃,而以为不如良贾也。”
煞神
原三煞神之一。 宋高承《事物纪原·吉凶典制·撒豆谷》:“ 汉 世京房之女,适翼奉子, 奉 择日迎之, 房 以其日不吉,以三煞在门故也。三煞者,谓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也。凡是三者在门,新人不得入。”
木精
传说是千年木精所变之牛,在《太平御览》卷九百引《嵩高记》记载:“山有大松,或千岁,其精变为青牛。”
传说典故
老子降青牛
据说,这是李老君八、九岁时发生的事。那时,太清宫南面的一座大山上,突然出现一群怪物。这怪物猛看象大象,没有象鼻子长,啼子碗口大,两角头上长,两眼似铜铃,一叫惊狼。人们称它为神牛,这神牛凶猛得很,见物咬物,见人吃人,连狮子老虎都没地方藏。不长时间,山附近被它们闹得几乎路断人绝。
一天,李老君和本村的孩子二子瞒过大人,一起南山下割草。不一会,他俩把篮子割满了,看看天还早,俩人就做起游戏。二子把镰刀插在地上,李老君和二子站在远处,用李老君的乾坤圈(他给他的手镯起的美名)套镰把。套中为赢,套不中为输。谁输了,谁围着镰把爬三圈。他俩正玩得起劲,突然哞的一声叫,从山上冲下一头神牛,直朝他们扑来,李老看见那牛,气得他火冒三丈,心想:这畜牲自从出现就不干好事,扰闹乡邻,伤害百姓,今天非给他点厉害看看不可。他对二子大喊一声:“走,捉住它”。他说着就拿起了镰刀向那牛迎去。二子也不是个软包,听老君过么一喊,也捡起镰刀,跟着跑去。那头牛平日里碰到的东西,只要是活的,都是没命地逃。今它见两个小孩看见它不但不跑,反而举着镰刀向它跑来,就觉得事情有点不妙。但到嘴的肥肉不能不吃,它两眼一瞪,跑得更凶。那牛连窜带跳,来到近前,把头一底。一个猛窜,就想把他俩抵死,老君二人忙把身子一蹲,那牛正从他俩头上窜过去。老君见那牛气势,心想:先给他点厉害,杀杀它的威风。随即猛地站起身,举起镰刀,朝那牛屁股上狠劲砍去。只见那牛痛得一蹦老高,屁股上只露了个镰把。那牛顾不得吃他俩了,撒开蹄子就往山上跑。俩人一见那牛跑了,更来劲了,喊着叫着,跟着那牛追上山去。那牛一口气跑到半山坡,钻进一个很大的洞里。李老君和二子正准备到洞里捉个稳的,突然的一声吼叫,震得山坡直打颤颤,随着叫声一头青牛从洞里窜出来。乖乖,只见它比刚才那牛大一半,大头大嘴大蹄盘,肚子里象揣着个老虎,头上那两只角向前伸着,只有一胳膊长。看样子它是这牛洞里领头的。
它窜出洞口中,往半山坡一站,见是两个小孩,气得暴跳如雷,对着他俩先亮了个下马威。真够凶的!但见它把头一低,伸出舌头往满荒草的地上舔,'嗤啦'一声,舌头过去的地方一片精光,连地皮都被它舔起有半尺多深。它心说:'自从占山为王以来,哪里吃过半点亏,今天倒被你俩小孩子占了便宜,真有失尊严,看我怎样收拾你俩。它大叫一声,一个饿虎扑食,就朝他俩直扑上去。李老君见大青牛发疯一般扑来,心想:不把大青牛治服,以后这带的人就别想有好日子过,一定得把大青牛治服。还没等他想出个治服大青牛的法子,这牛已窜到二子身边,朝着二子低头就抵。二子也不急慌,就势抱住了大青牛的前腿。那大青牛见腿被人抱住,急得张口咬二子。老君见状,猛窜上去,用手里的乾坤圈对准大青牛的上牙就是一下,咔嚓一声,大青牛的上排牙被砸掉了。这大青牛羞恼成怒,身子猛一横,把老君撞倒地上,它低下头去伸出舌头'呼嗤'一下,就把二子裹进肚里。老君见二子被老牛裹进肚里,气得他怒从心中起,劲从骨中生。大青牛这时正低头躬背冲到他跟前,他猛地站起身,一把抓住牛角,'蹭'地骑上了牛背,他用腿把牛背夹紧,两手握住两只牛角使劲向后一搬,一下子把牛角搬了过去,大青牛乱蹦乱跳,想把老君从背上甩下去。老君摘下乾坤圈,用劲折断,把牛鼻子牢牢穿住。这下大青牛老实多了。老君跳下牛背,捡起二子的镰刀又把牛蹄子切成两半。大青牛彻底老实了,二子还在牛肚子里呢。老君狠劲一托大青牛的肚子,把它胃里的东西全都挤了出来,二子也出来了。因为他才被吞下,又没伤着筋骨,不一会就醒过来。但大青牛可吃了苦,从此,它吃了东西总是要再倒出来重嚼。老君见二子醒来,便和二子骑上大青牛,高高兴兴地下山去了。没走多远,老君发现后面跟了一群大大小小的牛。原来,这些牛见头牛被老君治服了,他都乖乖地跟了下来。老君下了山,把它们赶到村子东边的一片草地里。从此,他就在那里专门驯养那群牛。他对跟来的那些牛,一头头都按治大青牛的办法整治一遍,只许他们吃青草,还教它们拉犁拉车。他把驯养好的牛,都送给乡亲们使用。
青牛山传说
“青牛山”位于秀山岛南端,与舟山本岛仅一水之隔,宛如一头青牛横伏于灌门水道边。“牛头”处还有一天然石洞,称之为“穿鼻岩”;“牛尾”南北各有一块岩石,如同两条分蹲的牛腿,称之为“趴脚”。山上,一年四季草木葱郁青翠,故将此山取名为“青牛山”。“牛头”东面不到百米处,又有一座称之为“稻蓬山”的悬水小山,山形也较为奇特,犹如晒谷场上的两座“稻蓬”又圆又平。山上土质松软肥腴,人们称之为“香泥”,用来种植花草最佳。说起这两座山,当地还有这样一个神话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舟山不是海岛,而是东海大平原的中心,一望无际都是良田,当地人也以种田为生。那时,有一傅姓人家养有一头大黄牛,此牛体大出奇,力大无比,犁起田地飞快如风,要十几个人轮流驾驶才可。它的食量惊人,需十八个壮汉到十八个村庄轮流放牧,故有“吃遍舟山十八岙,岙岙有个养牛佬”的民谣。此牛不但能干,而且性情温和,因此主人特别爱护,敬之如神。
有一年秋末,晚稻刚收,气候突然反常,大雪骤降,连下七天七夜,到处冰寒地冻,牧草全被大雪冻死淹埋,神牛到了无草可食的地步。十八位牧牛佬束手无策,主人更是急得团团转:如待冰雪消融,神牛非活活饿死不可。无奈之下,主人命令将刚割下来还来不及脱粒的两堆稻蓬开启,供神牛食用。此举遭到了神牛的强烈反对,它不忍心将主人和自己辛辛苦苦种上来的稻谷毁耗掉,当牧牛佬赶它到离稻蓬不远处便停了下来,望着前面的两堆稻蓬,任谁赶它都不走了。主人就命令牧牛佬拉,一个拉不动两个,两个拉不动三个,但还是不行,主人干脆让十八个牧牛佬一起拉。神牛就倒身伏地,前腿跪地如求,后腿用力支撑。十八个牧牛佬用尽全力,拉呀拉,拉出了牛鼻栓,成了穿鼻子,而神牛却纹丝不动,还昂头朝天狂吼,震得地动山摇。主人怜惜神牛,命牧佬送来喂之,无奈神牛两眼紧闭,摇头示谢,始终不肯张嘴。主人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神牛挨饿。就这样,神牛饿了整整二十七个昼夜,也流了整整二十七天眼泪,而且流出的眼泪如温泉喷流,并越流越急,冲出一条深渊,将牛和稻蓬分隔两地,神牛也从此伏地气绝。
神牛死后,主人与十八牧牛佬不但带孝悼念,还为它做了七天七夜道场,并把两堆稻蓬作为祭品永远供奉。
史书记载
《地理志》
尽管青牛白马的故事流传很广,但在辽朝方面的史料中却鲜有记述,仅有的一条记载见于《辽史》卷三七《地理志》(一)上京道永州”条:
(永州)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这无疑是有关青牛白马传说的最权威、最准确的记述。虽然在目前传世的辽代文献中找不到更原始的史料依据,但我相信这一口头传说的文本化应该是相当早的。据《辽史·太宗纪》,会同四年(941年)二月丁巳,“诏有司编《始祖奇首可汗事迹》”,青牛白马传说大概就是在此时初次见诸文字记载的。但元朝修《辽史》时,恐怕已无从见到《始祖奇首可汗事迹》一书,《辽史》有关青牛白马的记述应是出自耶律俨《皇朝实录》。
在目前所见辽朝传世文献及石刻资料中,我只发现一条与此传说直接相关的史料,《兴宗仁懿皇后哀册》铭辞曰:“昔年偶圣,仙輧从水以下流;今日辞凡,龙辔拂霄而高驾。”[3]此处上一句显然是用青牛白马典,“輧”是后妃所乘的一种有帷盖的车,这里用来比拟天女所驾青牛车。此哀册作者为耶律孝杰(即张孝杰),说明辽朝汉人对青牛白马的故事也是非常熟悉的。
宋代文献中有关青牛白马的记载,最早见于范镇东斋记事》卷五:
契丹之先,有一男子乘白马,一女子驾灰牛,相遇于辽水之上,遂为夫妇。生八男子,则前史所谓迭为君长者也。此事得于赵志忠。志忠尝为契丹史官,必其真也。前史虽载八男子,而不及白马灰牛事。契丹祀天,至今用灰牛白马。予尝书其事于《实录·契丹传》,王禹玉恐其非实,删去之。予在陈州时,志忠知扶沟县,尝以书问其八男子迭相君长时,为中原何代。志忠亦不能答,而云“约是秦汉时”,恐非也。[4]
《东斋记事》
撰述于熙宁、元丰间。范镇既谓“此事得于赵志忠”,则很可能是出自赵志忠(或作“赵至忠”)所撰《虏廷杂记》。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三庆历元年八月载:“以契丹归明人赵英为洪州观察推官,……更名至忠。至忠尝为契丹中书舍人,得罪宗真,挺身来归,言庆历以前契丹事甚详。”赵志忠于庆历元年(1041年)八月叛辽投宋,撰有多种介绍辽朝情况的杂史、笔记、舆图等,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嘉祐二年(1057年)四月献上朝廷的《虏廷杂记》十卷,[5]宋人有关辽朝的许多知识都来自于此书。《东斋记事》所称《实录》即《仁宗实录》,《仁宗实录》由王珪、范镇、宋敏求奉诏编纂,成书于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6]据范镇说,他曾将赵志忠所述青牛白马的传说写入《仁宗实录·契丹传》,但后来被王珪(禹玉)删去了。另据范镇介绍,他在陈州时,还与时任开封府扶沟县知县的赵志忠通信讨论过青牛白马的问题,——这大概是治平三年(1066年)的事情。[7]
从宋代文献来看,宋人有关青牛白马的记载,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赵志忠。除上引《东斋记事》外,这一故事还见于两种宋人著作,一是《类说》,一是《东都事略》。曾慥《类说》卷二二“青牛白马”条与《东斋记事》的文字相当接近,此书系抄撮群书而成,我怀疑这条内容就是抄自《东斋记事》。《东都事略》卷一二三附录一《契丹传》的记载则与《东斋记事》略有不同:“初,契丹之先,有一男子乘白马,一女子驾灰牛,相遇于辽水之上,遂为夫妇,生八男子,一男子即大贺氏也。八子为八部。”这或许是出自《虏廷杂记》,但更有可能是出自《两朝国史·契丹传》。
《契丹国志》
最后需要讨论的是见于《契丹国志卷首《契丹国初兴本末》的一段文字:“古昔相传,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八部落。……立遗像(原注:始祖及八子)于木叶山,后人祭之,必刑白马杀灰牛,用其始来之物也。”《契丹国志》是元人所作伪书,但其成书早于《辽史》,[8]上述记载应该是取资于宋代文献。从这段引文本身来看,也能够说明一点问题:凡有关青牛白马的记载,辽朝方面的史料均作“青牛”,而宋朝方面的史料均作“灰牛”,《契丹国志》则同于后者。所以不妨将《契丹国志》的这条史料也列入赵志忠《虏廷杂记》的系列。
在青牛白马的故事形成为文本之前,它显然已经在契丹人中间流传了很久。那么这一传说究竟出现于何时?赵志忠认为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大约相当于秦汉时期,不过是姑妄言之,故范镇就不以为然。蔡美彪先生提出这样一种推断:“这个传说显然没有他们的历史那么古老,至多是反映着父权制时代迁来这里的一段记忆,……我们可以推断,传说的产生,当是在北魏初年或者较早一些时候。”[9]这个推论从时间上来看仍嫌太早,因为北魏时代的契丹部落主要游牧于白狼水(今大凌河上游)一带,还没有迁至潢河和土河流域。台湾学者王民信先生则认为青牛白马的故事最早不会早于开元、天宝之际,最晚可以晚到阿保机时代,并对这一故事的产生背景做了如下解释:在阿保机取代遥辇氏担任可汗之后,“畏惧他部人不服,遂捏造‘神人’、‘天女’的故事,以示迭剌与回纥人的合作完全是顺天应人”。[10]按他这种解释,似乎认定了“青牛白马”是阿保机时代凭空杜撰出来的故事。此说带有较多的臆想成分,青牛白马是契丹人的图腾崇拜,像这样一个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传说,很难相信是由阿保机随意编造出来的;况且从“神人”、“天女”的故事联想到迭剌部回鹘人(指述律后)的合作,也未免有些牵强附会。
田村实造认为,从青牛白马故事中所包含的契丹人住地、八部同源说和木叶山信仰三个要素来看,这则传说大致出现于公元8世纪中叶。[11]我觉得这个意见比较可取。其一,既谓神人、天女生八子而衍生为八部,则理应在唐初大贺氏八部部落联盟形成以后(所谓的“古八部”是后起的说法,7世纪以前的契丹未必正好是八部,而且在契丹形成部落联盟之前也不大可能有八部同源的意识);其二,契丹人迁至潢河和土河流域大概是在开元、天宝间,所以这一传说只能是在这之后形成的,但决不会晚到阿保机时代。
《辽史》
青牛白马故事中乘白马浮土河而下的神人,就是传说中的契丹始祖奇首可汗。《辽史》曰:“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居松漠之间。……潢河之西、土河之北,奇首可汗故壤也。”[12]《辽史》卷二《太祖纪·赞》说:“奇首生都菴山,徙潢河之滨。”都菴山不知在何处,《辽史·地理志》上京道龙化州下谓“契丹始祖奇首可汗居此,称龙庭”云云,想必都菴山与龙化州不会相去太远。太祖七年(913年)六月甲申,“上登都菴山,抚其先奇首可汗遗迹,徘徊顾瞻而兴叹焉”。[13]可见这一传说也是由来有自的。“奇首”在契丹语中究为何义,目前还无法给予解释。乾隆朝官修《辽史语解》根据满洲语将此词改译为“奇善”,谓“奇善,鲜明也”,[14]正所谓强为解人。方壮猷先生则谓奇首之“奇”与契丹之“契”音通,并解契丹之“丹”为“斯坦”,大概是将“契丹”一词理解为“奇首之领地”了吧。[15]这恐怕比《辽史语解》的附会更不着边际。
学界普遍认为,青牛白马是契丹人的部落图腾。但它们究竟具有什么象征性意义呢?《辽史》卷七一《太祖淳钦皇后传》记有这样一个故事:“(淳钦皇后)尝至辽、土二河之会,有女子乘青牛车,仓卒避路,忽不见。未几,童谣曰:‘青牛妪,曾避路。’盖谚谓地祇为青牛妪云。太祖即位,群臣上尊号曰地皇后。”田村实造根据这条史料,指出青牛代表地祇,象征女性;白马代表天神,象征男性。[16]我们从辽代文献中可以找到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这种观点。
《辽史》
据《辽史·太祖纪》记载,太祖元年(907年)正月庚寅,“燔柴告天,即皇帝位,……群臣上尊号曰天皇帝,后曰地皇后”。这条史料将耶律阿保机即可汗位误记为即皇帝位,天皇帝、地皇后的尊号未必是此时所上,但这两个尊号却绝非后人杜撰,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年)萧韩家奴上疏云:“昔我太祖代遥辇即位,乃制文字,修礼法,建天皇帝名号。”[17]《宋史·真宗纪·赞》也说:“契丹其主称天,其后称地,一岁祭天不知其几。”辽朝举行祭山仪时,须“设天神、地祇位于木叶山”,[18]这是因为传说中神人(白马)、天女(青牛)相遇于木叶山而结为佳偶的缘故。《辽史·圣宗纪》统和十六年五月甲子有“祭白马神”的记载,白马神就是天神。《辽史·地理志》上京道怀州条讲述了一个太宗的传奇故事:“太宗崩,葬西山,曰怀陵。大同元年,世宗置州以奉焉。是年,有骑十余,猎于祖州西五十里大山中,见太宗乘白马,独追白狐,射之,一发而毙;忽不见,但获狐与矢。是日,太宗崩于滦城。后于其地建庙,又于州之凤凰门绘太宗驰骑贯狐之像。”[19]这个故事虽荒诞不经,但它可能暗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在契丹人的心目中,白马神是契丹可汗的化身。
在研究契丹族婚姻制度时,不免要牵涉到青牛白马的传说。关于契丹族的婚姻形态,我国学者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以蔡美彪为代表的部落外婚制,一种是以向南、杨若薇为代表的氏族外婚制、部落内婚制。前者认为,契丹人的先祖出自以白马和青牛为象征的两个原始氏族,它们各自发展,到大贺氏时代,白马氏族繁衍分裂为互为兄弟的八个兄弟部落,它们之间禁止通婚,而是与八部之外的青牛氏族的部落通婚。[20]后者认为,不应将青牛白马的传说作为部落外婚制的依据,因为这个传说反映的是契丹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的情况,不能说明契丹族的起源问题,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契丹人的原始宗教信仰;在大贺氏和遥辇氏部落联盟时代,并没有游离于八部之外的契丹部落,与大贺氏世代通婚的孙氏(审密)氏族也是八部部落联盟的组成部分,而且从辽朝的情况来看,迭剌部及后来的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突吕不部都兼有耶律氏和萧氏二姓,说明契丹族实行的是氏族外婚制、部落内婚制。[21]
爱宕松男解释说,迭剌部和乙室部分别属于耶律氏、萧氏,它们之中的少数异姓应视为例外;突吕不部虽然耶律氏、萧氏各3例,但考虑到属于耶律氏的突举部是从突吕不部中分析出来的,因此突吕不部也应属于耶律氏。他的最终结论是,契丹族是由耶律、审密两个胞族及八个氏族(八部)组成的,其中迭剌、突吕不、品、突举四部属耶律氏胞族(半族),乙室、楮特、乌隗、涅剌四部属萧氏胞族(半族),两个半族之间世代通婚,白马、青牛分别是这两个半族的图腾。[23]
上述论点实际上是另一种部落外婚制。两说的区别在于,蔡美彪先生认为八部均为白马(父系)氏族,青牛(母系)氏族在八部之外,而爱宕松男氏认为八部中青牛、白马氏族各半,但他们的共同出发点是同部不婚。用青牛白马的故事来解说契丹族的部落外婚制,其主观架构的痕迹较为明显。从前述统计结果来看,迭剌部虽以耶律氏为主,但萧氏多达6例,似乎很难用例外来解释;把突吕不部归入耶律半族更是显得极为勉强;至于品、突举、楮特、乌隗、涅剌五部,虽然在《辽史》中都只能见到一个姓氏,但也很难说不是史料匮乏所致,因为这些部落比较弱小,其部人很少见于历史记载,根据每部仅有的一两个例证,难以断定它们是否真的只有一个姓氏。如果不能解释这些问题,部落外婚制说就难以成立。
关于青牛白马与耶律氏、萧氏两个半族的关系,爱宕松男还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契丹语中“耶律”和“审密”两词,即是分别出自这两个半族的图腾马和牛。请看他的论证过程:
“耶律”的中古音:ia-ljiue#t →蒙古语驯马”(应指牡马):Jala-ga
“审密”的中古音:sim-mie#t →蒙古语“牝牛”:sir-mut
由此得出契丹语“耶律”即牡马、“审密”即牝牛的结论。[24]
这项论证很不严密。首先,蒙古语“驯马Jala-ga”是一个动词,不能附会为牡马;其次,耶律、审密的中古音与蒙古语驯马、牝牛的音值有十分明显的差距。
在20世纪50年代,学界对契丹语言文字所知甚少,故爱宕松男不得不借助于蒙古语对耶律、审密的音义加以推测,而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直接利用契丹小字的研究成果来讨论这个问题。目前契丹小字中的十二生肖均已得到解读,其中马(午)作,此字由两个原字组成,已知第一个原字的音值为[m],第二个原字的音值为[ri]。[25]牛(丑)在契丹小字中作 ,刘凤翥先生将此字的音值构拟为[ni]。[26]而契丹小字中耶律作 或 ,审密作“ ”,尽管我们还不知道这两个词的原意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契丹语中,耶律、审密的音义与马和牛真正是风马牛不相及。
后世影响
在契丹本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青牛白马的故事。早在1930年代,日本学者田村实造就对这一传说进行了初步的梳理,80年代国内学者也曾撰文探讨过这个问题,但今天看来仍有进一步研究的余地。
虽然关于青牛白马的具体阐释还存在分歧,但谁也不否认它对契丹人所具有的图腾崇拜的意义。以青牛白马作为祭祀时的牺牲,是契丹人的一种传统习俗。《辽史》曰:“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契丹国志·契丹国初兴本末》谓辽朝立奇首可汗及其八子遗像于木叶山,“后人祭之,必刑白马杀灰牛,用其始来之物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青牛白马所具有的原始宗教信仰形态下的图腾崇拜性质。
在契丹礼俗制度中,以青牛白马祭天地是一种很隆重的大典。辽朝前期,凡国有大事,尤其是兵戎之事,照惯例都要行此祭礼。《辽史》卷三四《兵卫志》(上)说:“凡举兵,帝率蕃汉文武臣僚,以青牛白马祭告天地、日神,惟不拜月,分命近臣告太祖以下诸陵及木叶山神,乃诏诸道征兵。”宋代文献中也有一段与此类似的记载:“将举兵,必杀灰牛、白马,祠天、地、日及木叶山神。”又《辽史》卷五一《礼志》(三)记皇帝亲征仪曰:“将出师,必先告庙,……刑青牛白马以祭天地。”直到西辽时代仍能看到这种传统的孑遗,耶律大石康国元年(1134年)三月遣兵东征时,即“以青牛白马祭天”。
从辽代文献来看,以青牛白马祭天地当是契丹人的一种古老的传统礼俗,并不是辽朝建国以后的发明。《辽史》中有关这种祭仪的最早记载,见于《太祖纪》太祖七年(913年)五月丙寅,当时辽朝尚未建国。——实际上,这种祭仪很可能是自遥辇氏时代以来相沿已久的旧俗,只不过当时没有留下记载罢了。
冯家升先生统计,辽朝用青牛白马祭天地者共计24次,其中太祖朝3次,穆宗朝1次,景宗朝6次,圣宗朝12次(实际应为11次),另西辽德宗朝2次。值得注意的是,自圣宗统和二十三年(1005年)以后直至辽朝末年,包括兴宗、道宗、天祚帝三朝在内,却再也看不到这种记载,这当作何解释?冯氏认为这与契丹人的佛教信仰有关。辽朝佛教的发达,圣宗时期是一个分水岭。辽朝前期,契丹族甚至有人殉之俗,而自圣宗统和以后,却屡屡见到禁止杀生的诏令。从冯文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到,辽朝前期除了以青牛白马祭天地之外,也常以黑白羊或其它野兽野禽作为祭祀的牺牲,而兴宗、道宗、天祚帝三朝却仅有一次用动物(黑白羊)祭天地的例子。这说明冯家升先生的解释是可信的。
在青牛白马传说中,木叶山占有重要的地位。木叶山是契丹族的发祥地,也是契丹先祖的象征。据《辽史·太祖纪》载,天赞三年(924年)九月丁巳,“取金河水,凿乌山石,辇致潢河、木叶山,以示山川朝海宗岳之意”。这表明在契丹人的观念中,木叶山是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圣山。圣宗时,“五院部民偶遗火,延及木叶山兆域,亦当死,杖而释之,因著为法”。按圣宗以前的辽律,若在木叶山不慎失火,肇事者竟要被处以死刑,可见此山之非同寻常。
木叶山是契丹人祭祖的场所,《辽史》一书中屡见辽帝“祠木叶山”、“望祠木叶山”或“遣使祭木叶山”之类的记载,祭祠的对象主要是祖先。《辽史》卷三二《营卫志》说:“今永州木叶山有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可敦并八子像在焉。”卷三七《地理志》也说:“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元人亦谓“始祖奇首汗之庙居其上,故凡有事则必先以白马青牛告之”。关于木叶山祖庙中供奉祖先神位的情况,宋人王易燕北录》中的一段文字透露了比较详细的消息:
清宁四年戊戌岁十月二十三日,戎主一行起离靴甸,往西北约二百七十余里地名永兴甸行柴册之礼。……(十一月二日)次第行礼,先望日四拜,次拜七祖殿、木叶山神,次拜金神,次拜太后,次拜赤娘子,次拜七祖眷属。……七祖者,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兴宗也。赤娘子者,番语谓之“掠胡奥”,俗传是阴山七骑所得黄河中流下一妇人,因生其族类。其形木雕彩装,常时于木叶山庙内安置,每一新戎主行柴册礼时,于庙内取来作仪注,第三日送归本庙。七祖眷属七人,俱是木人,着红锦衣,亦于木叶山庙内取到。
这里记述的是道宗清宁四年(1058年)举行的一次柴册礼。王易曾于庆历二年(1042年)和皇祐四年(1052年)两次以贺正旦副使的身份出使辽朝;辽道宗清宁四年为宋仁宗嘉祐三年,此年并没有王易使辽的记载,但核以《辽史·道宗纪》,是年十一月癸酉(六日)确有“行再生及柴册礼”之事,与《燕北录》所记仅相差数日而已,因此我估计王易是年可能也曾出使辽朝,《燕北录》对此次行柴册礼的整个过程描述得非常详细,理应是他亲眼所见。通过《燕北录》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木叶山庙内不但有奇首可汗、可敦及八子神像,还供奉着辽朝历代皇帝、皇后(即七祖眷属)以及赤娘子的木雕神位,——这个所谓的“赤娘子”,显然就是青牛白马传说中驾青牛车泛潢河而下的天女。
1998年电视剧《东游记》:吴开深饰演青牛
参考资料
封神演义.百度.
封神演义.百度.
西游记.百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7 14:17
目录
概述
历史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