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鼠兔
鼠兔科鼠兔属动物
伊犁鼠兔(学名:Ochotona iliensis)是鼠兔科鼠兔属哺乳动物。体重约240克,体长160-200毫米。头骨门齿孔和腭孔为一孔;耳长,后足长;颧骨宽,是其显著的特点之一。全身披长毛,毛色较鲜艳,额、顶有明显的锈棕色斑,颈背有一块浅色斑,须很长,超过8厘米;夏季体背毛棕黄或棕褐色,冬季灰白色,毛基灰黑色,绒毛较多。因形态和体型似鼠,分类地位是兔而得名。
动物学史
1983年7月,当时就职于中国新疆伊犁地区卫生防疫站鼠疫防治科的李维东,在尼勒克县境内作业外考察时,发现一个耳朵比老鼠长、比兔子短的小动物,并采集到标本。当时李维东查阅了文献没有发现相关记载,后来托人将标本带给中科院动物所的研究院马勇。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86年的《动物学报》发表了这一新物种,并定名为伊犁鼠兔。
伊犁鼠兔是一种原产于中国西北部的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1983年被发现后,直到2014年才再次被记录。该物种属于鼠兔亚属(Conothoa)。没有公认的亚种。
形态特征
伊犁鼠兔外形像兔子又像老鼠,体重约240克,体长160-200毫米,耳和后足的长度是鼠兔属里最大的一种。耳,须很长,超过8厘米。毛色较鲜艳,额头和颈侧有3块棕色斑点,额、顶是明显的锈棕色斑,颈背有一块浅色斑。夏毛体背棕黄或棕褐,头骨门齿孔和腭孔为一孔。是中国特有物种,是当前国际公认的鼠兔属仅有的24个物种中,耳朵最大、后足最长、体形最大的一种。
外形略似鼠类,耳短而圆,尾仅留残迹,隐于毛被内。因牙齿结构(如具两对上门齿)、摄食方式和行为等与兔子相象,故名。后肢比前肢略长或接近等长;头骨上面无眶上突;上颚每侧只有2枚臼齿。雄性无阴囊,雌兽有乳头2-3对;全身毛被浓密柔软,底绒丰厚,与它们生活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有关;毛被呈沙黄、灰褐、茶褐、浅红、红棕和棕褐色,夏季毛色比冬毛鲜艳或深暗。
上颌有1对前后重叠的门齿。和像啮齿动物一样,在门齿与颊齿间有宽阔的齿隙(缺犬齿、部分门齿和部分前臼齿)。草食性,具双重消化功能,即盲肠富集大量维生素后,胶囊裹着成软粪,自肛门排出,再被自己吞咽,又经消化,充分利用维生素(软粪含维生素比正常粪便多数倍),再排出的粪便才是圆形硬粪便。
栖息环境
伊犁鼠兔栖息于各种草原、山地林缘和裸崖。是高海拔动物,主要栖息在海拔2850-4100米的天山裸岩地区。而实际栖息地仅占分布区面积的17.05%。在南北天山有两片独立的分布区,分布区内被分割在天山的各个山头,呈岛状分布。这些地区全年大部分时间都被积雪覆盖,植物特别稀少,其栖息环境及食物基地条件很差,特别是冬季生存环境更为恶劣。
生活习性
伊犁鼠兔多是单独活动,由于种群密度低,缺少种群内与种群间的联系,使它们的一些习性有别于其它鼠兔。不鸣叫。挖洞或利用天然石隙群栖。白天活动,以短距离跳跃的方式跑动。不冬眠,当冬天来临时,依赖所储备的食物过冬。为草食性动物,多以金莲花虎耳草雪莲高山植物为食,由于这些植物多生长于高海拔的岩壁石缝间或小台地,伊犁鼠兔常常饿肚子。伊犁鼠兔还有许多天敌,有白鼬、石貂、狐狸和各种猛禽。
分布范围
伊犁鼠兔是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中国新疆天山的两个支脉。该物种的分布高度分散,地理范围有限。发现于海拔2,800-4,100米之间。伊犁鼠兔被发现后,确定占据14个地点,其中12个在天山北支,2个在南支。2014年又发现了一处地点。仅占用其中4处地点,其中没有一个位于南支线,调查未能发现任何有占用的迹象。该地图描绘了该物种可能出现的范围,考虑到其栖息地要求、崎岖的地形和进入的困难表明该物种在该地区大部分地区的状况尚不清楚。
繁殖方式
繁殖期4-9月(或延至10月),每年产仔1-3窝,每胎2-11仔。幼仔晚成性,身体裸露,没有毛皮覆盖,眼未开,不能独立生活。每个繁殖季节都会产下两窝幼崽,其中在一个巢中发现两只幼崽,但只有一窝成功。第二窝是在产后发情后受孕的,此时母亲的脂肪储备已经用完。因此,由于饲养资源有限,第二窝被遗弃。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ver3.1——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版)二级。
种群现状
虽然伊犁鼠兔是新发现的动物,实际上它是一种很古老的残留物种,有人认为鼠兔是由中新世晚期的跑兔进化而来。令人忧心的是,这种形状精灵的可爱小动物在现代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数量锐减,总体种群数量减少了64.48%以上,栖息地面积也在逐渐减少。研究人员发现,伊犁鼠兔种群数量自2000年以来的十多年间减少55%以上,其种群的成熟个体数少于2500只,其亚种群的成熟个体数不超过250只,已经处于濒危状态。这可能是生存条件极度恶劣、自身近亲繁殖、天敌和人为干扰等原因导致的。
相关报导
新疆网讯(2015-03-24):伊犁鼠兔,生活在天山山脉高寒山区,是中国新疆特有的一个物种。3月23日,实名认证微博“美国国家地理”发布一组有关伊犁鼠兔的照,因其形象呆萌可爱,长相酷似泰迪熊,立即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23日中午,记者电话联系到新疆发现鼠兔第一人,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新疆生态学会副秘书长李维东,他义务跟踪保护鼠兔三十多年。李维东介绍,美国国家地理微博晒出的这组鼠兔照片,是他2014年7月在天山精河县木孜克冰达坂布设红外线触发相机时摄到的。照片中的鼠兔,也是他时隔24年后再次拍摄到的珍贵镜头。
李维东一直觉得,自己与鼠兔有一种缘分。1983年7月,伊犁地区防疫站组织了一支自然疫源地调查队,驻扎在尼勒克县吉里马拉勒山山谷,李维东作为防疫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调查。一天,李维东正在峭壁间考察,突然,有一只小动物从岩石缝隙中探出了灰色的小脑袋,一瞬间又缩了回去。出于职业敏感性,他耐心留在原地等待,没多久,小动物小心翼翼地从岩石缝跑出,有点像灰兔,又有点像大老鼠,体长约20厘米,耳朵比老鼠略长、比兔子短,这个怪异的形象,立即引起了李维东的好奇并采集了1号标本。
调查结束,李维东回到单位查阅了中国国内外大量文献,初步确定为动物新种。之后多次深入野外调查,直到1985年8月又采集到2号和3号标本,与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马勇完成了定种研究,确认这是一个新物种。1986年,李维东和马勇将其正式命名为伊犁鼠兔。
在发现确认伊犁鼠兔新物种后30多年间,李维东一直义务从事对鼠兔的野外定点观测及保护工作。李维东发现,伊犁鼠兔喜欢栖息于海拔2800米-4100米间的高寒地带,靠采食天山雪莲、红景天、金莲花等药用植物生存,现仅存于中国天山山区。 1990年,他再一次拍到伊犁鼠兔。李维东组成考察队,分两次与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一名动物学研究员,带领一批志愿者对天山一带6个伊犁鼠兔观测区的14个观测点进行考察。在精河县木孜克冰达坂一座悬崖上,李维东有幸再次见到鼠兔。据李维东实地调研,全疆14个伊犁鼠兔观测点中有9个点的伊犁鼠兔已经消失。根据最新调查数据推测,伊犁鼠兔现存数量已不到1000只。
2005年,伊犁鼠兔作为中国特有和濒危物种,被正式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10年7月2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这一天列为“拯救伊犁鼠兔日”。
李维东呼吁,在曾经发现伊犁鼠兔的天山一号冰川的天格尔山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保护好珍稀的伊犁鼠兔。
2022年8月,伊犁鼠兔保护志愿团队在天山山脉精河县区域吉普克山区等地开展伊犁鼠兔的保护和监测工作时,拍摄到世界濒危物种伊犁鼠兔。
参考资料
伊犁鼠兔.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鼠兔科 Ochotonidae.蓝色动物学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7 21:32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