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琳娜
拜占庭帝国女皇
伊琳娜(希腊语:Ειρήνη η Αθηναία;752~803年8月9日;绰号“雅典的”)。拜占庭帝国伊苏里亚王朝皇帝利奥四世的皇后,君士坦丁六世生母,是拜占庭帝国欧洲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也是伊苏里亚王朝末代女皇(780年~790年、792年~797年与君士坦丁六世共治,797年~802年单独执政)。
人物经历
垂帘听政
伊琳娜原是东罗马帝国利奥四世的皇后。利奥四世去世时只有三十岁,他的儿子君士坦丁六世继承了皇帝。小皇帝仅有十岁,伊琳娜作为摄政皇太后,顺理成章地掌握了国家大权。
伊琳娜和以往的统治者有些不同。她由于受希腊文化影响较深,认为基督教的圣像活动是天经地义的。由于破坏圣像活动已进行了五十年,伊琳娜非常明白想要改变人们的观念是极其不容易的,所以她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安抚人心。在她管事不久,反对派就想颠覆小皇帝的位置。伊琳娜果断地镇压了叛乱,并使先皇的几个兄弟退隐到修道院。随后,她又迫使原大主教退位,而任命她的亲信塔拉修斯为大主教。
伊琳娜以为这样就彻底铲除了反对派的势力,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有一天,她正在开会,商讨如何恢复圣像活动。突然一批武装整齐的士兵冲了进来,这些士兵是反圣像崇拜者,不允许会议再开下去。
伊琳娜是心狠手辣意志坚定之人,遭遇这样的事让她更铁了心要达到目的。回到皇宫后,她立即利用手中的权力把首都那些反对她的部队调到小亚细亚,叫他们去对付常来边境骚扰的阿拉伯人。然后,她又从色雷斯调来了自己的一支亲兵,令其担任首都的保卫工作。她将会议转移至尼西亚展开,便有了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小皇帝君士坦丁已经长到了二十岁。他看出自己根本没有一点实权,就对母亲不满了。此时,伊琳娜的权力受到了威胁。首都以外的军队不服从她的调遣。外省和小亚细亚的贵族们反对她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迫使伊琳娜交出国家政权。
君士坦丁六世亲政后,发现伊琳娜虽不掌握国家大权了,但她在首都的影响力还是极其大的。尤其是她的那些党徒们更深知如果她隐退不管事,那君士坦丁肯定会首先拿他们开刀。所以他们就从多方面对君士坦丁六世施加压力,要他把其母接到宫中,尽儿子的孝心。君士坦丁六世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只好照搬。公元792年,伊琳娜又回到了宫中,和君士坦丁共管朝政。
原先支持君士坦丁六世的那些人认为小皇帝太软弱,纷纷不满意他了,君士坦丁六世将原来的支持者一一治罪。不久,君士坦丁率军大举进攻保加利亚。因为在战场上他带头逃跑,所以人员伤亡惨重。他的叔父利用民众和军人的怨恨情绪,策动了政变。
在镇压后,君士坦丁残忍地将他叔父的舌头和眼睛挖掉了,这使得民众更愤怒了。首先是亚美尼亚地区的居民公开反叛王朝,导致了一场长达半年的内战。这回又是小皇帝无情镇压了叛乱。
当上女皇
公元797年,当君士坦丁出兵阿拉伯的时候,她策动皇帝的部下发起起义,将皇帝擒获。伊琳娜下令将君士坦丁的眼睛刺瞎,并夺走了他的一切权力。
伊琳娜女皇单独执政了5年。严格来说,她的正式称号是“巴西琉斯”(basileus,男皇帝),而非“巴西丽莎”(basilissa,女皇帝)。
教皇利奥三世(Léon III)眼见拜占庭皇位“空置”(指没有男性君主),便于800年圣诞节为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加冕,使之成为神圣罗马皇帝。教皇的举动被视为对拜占庭帝国和东正教会的极大侮辱,因为从此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形式上,罗马世界再度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并在天主教教会和东正教教会之间增添了又一处裂痕。
不过,据说女皇仍然竭力与查理大帝保持良好关系,甚至试图和他结婚。而查理大帝加冕后,也同样希望通过与女皇“联姻”使自己的罗马皇帝的称号合法化,并促成东西两大帝国的合并和罗马世界的再度统一。
只是,求婚使者刚到君士坦丁堡不久,女皇就被推翻了。
宫廷政变
在802年,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对女皇的统治,他们于10月31日发动宫廷政变,废黜女皇,并拥立帝国的财政大臣尼基弗鲁斯为皇帝,是为“尼基弗鲁斯一世”。伊苏里亚王朝灭亡。
原本傲慢和为所欲为的女皇被流放到王子群岛,后又流放到莱斯博斯岛,被迫靠纺纱维持度日,于第二年(803年)的8月9日病死。
相关事件
女皇热衷于恢复圣像崇拜并实行修道院保护的政策,因此在她死后,帝国修道院的僧侣们把她置于东正教的圣人行列,故世称圣伊琳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7 09:3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