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鱼河
黄河支流渭河南岸支流
伐鱼河,也称磻溪河,古称磻溪,属黄河支流渭河南岸(右岸)支流。即传说姜太公垂钓之的河流。伐鱼河源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原宝鸡县)天王镇境内秦岭北麓青峰山北侧。由西南流向东北,于天王镇胥家村北3公里处注入渭河。流域面积155.1平方公里,总长26.3公里,平均比降3.16‰。主要支流有:石安、十八盘、三十盘等沟之水。
名称由来
伐鱼河,属渭河南岸(右岸)一级支流。伐鱼河古称磻溪。《水经注》载:“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水流次平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也。其投竿跽饵,两膝遗迹犹存,是有磻溪之称也。”
干流概况
伐鱼河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原宝鸡县)境内。源于天王镇境内秦岭北麓青峰山北侧。由西南流向东北,于天王镇胥家村北3公里处注入渭河。流域面积155.1平方公里,总长26.3公里,平均比降3.16‰。上游流经土石山区,河道狭窄,水流湍急;下游出峪口,河道渐现宽坦。
水文特征
据《宝鸡县志》载, 伐鱼河多年平均流量8136.6万立方米。平均比降3.16‰。
主要支流
主要支流有:石安、十八盘、三十盘等沟之水。
治理开发
历代有引用伐鱼河水灌溉史实。1973年11月21日,在伐鱼河峪口以上300米处兴建了钓鱼台水库,设计别致,宏伟壮观,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双曲拱型坝。
钓鱼台水库,位于秦岭北麓,因其坐落在闻名中外的钓鱼台古迹上游处,故名。总库容272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38平方公里,平均年来水量8050万立方米。钓鱼台水库(包括灌区及其它较大型工程项目),1973年11月21日动工,1978年12月30日竣工。1982年,宝鸡市和宝鸡县水利水电局对钓鱼台水库工程进行了“三查三定”,认为“洪水设计标准提高以后,坝体仍可保证安全”。1983年9月,宝鸡市水利水电局对钓鱼台水库工程通过竣工验收,认为合格,可交付使用。10余年来,水库运用情况一直良好,保证了灌区灌溉用水。
伐鱼河渠,据清乾隆五十年(1785)《宝鸡县志》水利图所示:伐鱼河左岸有伐鱼河堰,右岸有伐鱼河东渠。民国十一年(1922)《宝鸡县志》载,伐鱼河堰灌田40亩,伐鱼河东渠灌田8顷余(每顷折合今制100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至1957年对原有渠堰进行改建和扩建。建成东、西干渠工程和支斗渠30余条,设施灌溉面积100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880万亩。1963年,于钓鱼台始建固定渠首拥水坝。1978年,并归钓鱼台水库灌区。
磻溪河水库,1971年2月动工。1984年5月全部竣工。1983年,磻溪河水库为灌区提供灌溉用水480.50万立方米,粮食平均亩产575斤,比建库前的1970年净增310斤,并为原区1.5万人和千余头大家畜提供了充足的饮水和用水。1982年,宝鸡县水利水电局,对磻溪河水库工程进行了“三查三定”。1984年12月,陕西省水利水电局、宝鸡市水利水电局对该水库通过了竣工验收。
流域文化
流域地貌
伐鱼河源头青峰山,在天王镇八庙村南,县城东南约47公里。海拔2242米,东西低,中间高。青松雄伟,山峰秀丽,四季常青。旧志载,山上唐代建有青峰禅院,春夏游人不断。属于秦岭北麓山地,秦岭因系大断层,其北麓山势陡峭,形成千崖竞秀的壁立山峰,座座峰峦东西绵亘,河谷狭窄,河流短促,急流瀑布壮观。海拔1200~2706米。山体多由花岗片麻岩构成,岩石结构粗,形成早,风化严重,表面有不同程度风成的黄土、准淡栗钙土或红色土。
中游地形属渭河南原区,南依秦岭,北临渭河谷地,自东而西原间有发源于秦岭的同峪河、伐鱼河、磻溪河、马尾河、清水河等河谷地,将原体切割成大小不等20多块。原面呈鱼脊状或峁状,南高北低,倾斜度大,坡度7°~10°,海拔550~850米,原面以100~150米的陡崖与河谷地连接。
下游川道地势较平坦,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海拔507~600米,年平均日照2100~2130小时,大于或等于摄氏10度积温4010~4200摄氏度。地表水、地下水藏量占全县地下水总藏量82%,每人平均耕地1.4亩,其中每人平均水浇地1.1亩,每个劳动力平均耕地3.21亩,农业机械化耕作水平达70%以上,粮食、油菜等农作物亩产均高出全县水平。
胜迹
磻溪宫:旧志载“在县东南六十里河谷中,为邱长春成道处。本名长春观,邱人元为国师,磻元诒改观为宫”。今虢镇渭河大桥南端磻溪河谷中,俯水面山,殿阁巍然,古时为宝鸡第一道场。宫内有八棱碑,上刻老子《道德经》,有《邱长春内传碑》一通和清风台一座。保存完好,其余殿宇多已拆毁;宫外有银杏树一株,高数丈,大数围,枝叶繁茂,据传为邱长春所植。
烟霞洞:旧志载,在磻溪宫中,洞深不可穷,时有云烟出。后汉王乔曾在此得道。
青峰寺:在如今王镇南青峰山上。明天顺三年(1459),僧妙园建。传云,唐太宗之妹在此山带发为尼。
凤女台:故址在今磻溪凤鸣村。“秦穆公女名弄玉,善吹萧作凤鸣,顾罕俪也。忽逢萧史愿为偶,穆公筑台,使二人居之。奏箫,有凤来仪,鸣于侧。越数日,箫郎乘龙,秦女跨凤,俱仙去。”(见《列仙传》)后宝鸡知县周某与其友于此捐俸建楼,中塑萧史、弄玉二像。台已圮。今考其原古城堞样夯土及其地势辨认,凤女台可能在磻溪乡凤鸣村西侧原头上。李太白《凤台曲》云:“尝闻秦帝女,传得凤凰声。是日逢仙子,当时别有情。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还。曲在身不返,空余弄玉名。”
清风台:在磻溪宫中,为元代邱长春所筑,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重修。系砖砌台基,楼阁式建筑,上为九脊歇山顶,内设邱真人祠,台外有卧牛石和异柏一株一本三种,枝杆皆左扭,传为邱长春手植。东崖有一矮柏,枝垂而不扬,传为邱长春晾衣树。清风台有人疑为凤女台,旧志载:“公讳处机,字通密……于是登西虢,览山川之秀气,访神仙之遗址……遂飞遁旷谷筑一台,西倚飞云之壁,东临漱玉之溪,北跨渭滨,南依山色,中引清风,故日清风台”,而非凤女台。
钓鱼台,在天王镇伐鱼河谷中,周吕尚(姜太公)钓鱼处。姜子牙佐周灭商之事。《史记》、《吕氏春秋》、《搜神记》、《水经注》著名典籍多有记载。著名历史人物李白、杜甫、苏东坡等都借此赋诗抒怀。唐贞观年间,始于此建太公庙,植四柏;上元元年(760),唐肃宗李亨封姜为武成王。迄于清,历代在此建有文王庙、三清殿、王母宫、玉皇庙、吕祖洞、九天圣母庙、戏楼、钟楼及寝室等20余座、60余间,分布在岩壑翠柏之中,加上滋泉、丢石、望贤台、巨柏等自然风光辉映,钓鱼台更具魅力。现存建筑有硬山脊三清殿、太公庙、玉皇庙及歇山顶九脊文王庙等。钓鱼台被列为省、市旅游点之后,先后两次维修,钓鱼台新姿展现在中外游人的面前。
传说
伐鱼河本为传说中姜太公隐居钓鱼于宝鸡的磻溪,讹传成伐鱼河来自于一个有趣的故事:
参考资料
姜子牙钓鱼台.宝鸡市地方志办公室.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30 15:47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干流概况
水文特征
主要支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