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文化
文化术语
休闲文化,是指人类通过休闲活动过程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语言、思维模式、艺术等物质成果和杜会关系的总和。包括休闲主体文化、休闲客体(休闲场所、设施)文化和休闲中介文化。休闲文化概念的提出,不仅意味着现代休闲活动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且表明休闲活动的展开与人类文化的交融又生成了新的文化层面,休闲文化成为现代社会高效的社会生活和优质的个人生活的重要标志。
文化表述
据专家的研究预测,到2015年,发达国家将全面进入“休闲时代”。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改革发展的飞速变化,休闲与休闲产业的发展势头趋势也超乎人的想象。面对即将到来的休闲时代,对一些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形象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具有全球意义的大众化休闲时代正在到来。因此,积极地引导人们文明、健康、科学的休闲度假,已成为中国社会现实急迫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众所周知,我国在1995年就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又在1997年提前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到200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从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鹏签发国务院令,宣布从5月1日起,全国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普遍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
1999年又实行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日,人们开始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休闲成为一种时尚,并由此导致了人的日常生活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建制的变化,它意味着人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将在闲暇中度过。整个社会休闲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全面进步,影响人能否完整、全面、健康地发展自己。特别是在1996年党的14届6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有关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面对休闲,这样一个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如此庞大的一个社会空间,如何充分认识它潜在的文化含量和教育含量,依然存在着不少差距;一些地区法定时间尚难得以保障;或对双休日缺少文化思考出现的困惑,乃至进入某些误区的现象也还严重存在。
休闲概念的提出:“休闲”,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关的概念,如:休养、休暇、休息、休假等。都是指生产者在劳动过程、活动过程中生理、心理的间歇,以达到恢复体力的、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中、西古代闲暇概念的提出是从农业视角提出的,具有季节性;近现代休闲文化的提出是从大工业角度提出,具有时代性、制度化的特点,主要是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提高生产力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关注。
我国实行的五天工作制,早在汉代官员中已推行。《汉律》规定,政府官员“五日一休沐”;至唐高宗永徽二年,又改为按旬休假,也即十日休假一次(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十旬休暇”句)。不过那时的休假是采取轮休的方式洗头和沐浴,而且仅仅是对士阶层的规定。布衣百姓的休闲是无足论的。
产生历史
西方新工时改革是大工业发展的产物。在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家主要靠延长劳动工时的剥削而获取超额利润,但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仅靠延长工时。正像马克思所说的:“实现财富的创造较小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 生产它们所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动用。”即是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的管理水平、科技水平以及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只有如此,才能使生产者逐步缩短工时,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在世界上,最早提出新工时改革的美国,早在1933年就将全国标准工作时间改为每周40小时;本世纪40年代起,西欧的发达国家相继在不同程度地缩短工时。平均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7小时;原苏联及东欧各国60年代也相继将原每周工作48小时减少到40小时。一些发达国家又在开始推行四天工作制。比如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宣布,从1993年11月起,把36小时工作周改为28.8小时工作周;比利时政府宣布,从1995年4月起,有8万名联邦政府雇员有权享受每周工作4天、32小时的新工时制。世界上175个国家中,已有144个国家已经实行了五天工作制,其中包括所有发达国家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我国是世界上第145个实现五天工作制的国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7-18 15:51
目录
概述
文化表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