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
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是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唐纳德·卡根。
作者简介
唐纳德·卡根(1932-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耶鲁大学古典学与历史学斯特林教席荣誉退休教授,古希腊历史研究的权威学者,1932年出生于立陶宛北部的库尔舍奈,两岁时随家人移民美国,1958年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颁美国国家人文奖章,2005年当选为该年度杰弗逊人文大师,著有《雅典帝国的灭亡》(1987)、《沉睡中的美国》(2000)、《西方的遗产》(2000)、《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2003)等。
译者简介
曾德华,湖南通道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现任教于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译有《亚历山大大帝》(上海三联书店,2010),《未年轻,便老去》(花城出版社,2013)等。
内容介绍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是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深度研究著作。希腊城邦之间为什么爆发如此残酷的战争?这场战争为何导致一个伟大的文明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这场战争与现代社会有怎样的关联?
卡根在这部严肃的著作中,充分利用最新考古发现以及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秉持19世纪以来兰克学派善于讲说历史故事的优良文风,清晰铺陈并深入剖析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叙事严谨、详略得当,辅以鲜活的人物刻画和壮烈的战争场面,令读者对当时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等有更整全、细致的把握。
图书目录
前言
缩写与简称
导言
第一部分 希腊世界的结盟与分裂
第一章 斯巴达同盟
第二章 雅典帝国的起源
第三章 波斯战争之后的斯巴达
第四章 波斯战争之后的雅典
第二部分 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
第五章 希腊战争
第六章 爱琴海危机
第七章 战争的结束
第三部分 和平年代
第八章 雅典政治:伯里克利的胜利
第九章 雅典与西部地区:图利的建立
第十章 萨默斯叛乱
第十一章 雅典帝国的巩固
第十二章 战争爆发前夕的雅典政治局势
第四部分 最后的危机
第十三章 埃庇达姆诺斯
第十四章 科塞拉
第十五章 麦加拉
第十六章 波提狄亚
第十七章 斯巴达
第十八章 雅典
第五部分 结论
第十九章 战争的起因
第二十章 修昔底德与战争的必然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导言
修昔底德认为雅典人与伯罗奔尼撒人之间的这场战争“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记录”,于是便开始撰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场战争的持续时间﹑影响范围﹑激烈程度以及历史意义,超过了希腊以前的任何一场战争。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变,对所有希腊人而言如此,对一部分野蛮民族而言如此,甚至可以说对全人类亦复如此”。而在我们看来,这场战争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 它还是考验城邦生命的炼丹炉。
希腊的这些城邦,诞生于希腊黑暗时代的一片混乱之中,即便按照古代标准,也只能说是非常弱小﹑不堪一击。他们的经济之所以能有这么好的发展,应该归功于社会和政治上的稳定,并且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而他们之所以在最脆弱的时候没有受到恶邻的攻击,纯属运气使然。从多利安人入侵(Dorian invasion)直到马拉松战役,在这关键时期,没有哪一个帝国能够完全控制地中海的东部地区。而在西部地区,庞大的罗马帝国还处于萌芽状态。殖民运动将城邦过剩的人口带到各个地方,扩大了城邦的政治与社会基础,使它得以在公元前七世纪和六世纪生存并发展。等到波斯帝国变成一个严重的外来威胁时,希腊的城邦已经成长起来,他们齐心协力,成功抵抗了波斯的侵略。
不过波斯战争也暴露出城邦生活固有的矛盾。自由﹑独立﹑自治,甚至自给自足,这些都是城邦的理想。虽然在现实中,这些都受到了限制,但希腊政治体系的核心是一群独立的城邦,他们有着自己的制度以及独立的外交。伯罗奔尼撒同盟以及其他地方性组织虽然已经出现,但成员们都保留了很大的独立性与自治权。与波斯的战争表明,要想生存,希腊人必须团结起来,共同抵御敌人。如何在牺牲部分主权的同时保持自由自治,成了希腊人现在必须考虑的问题。
普拉蒂亚战役与米卡列战役并没有解除来自波斯的威胁,于是出现了雅典领导下的提洛同盟出现。这个同盟后来发展成为雅典帝国。它与伯罗奔尼撒同盟不同,但有一定相似之处。希腊被分成两个大的权力集团,这两个集团在公元前五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不过这些在五世纪中叶出现的战事并没有决出雌雄。双方的组织结构完好无损,只是大家都因为这次冲突而筋疲力尽,并且对于对手的力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因此变得冷静了许多。三十年和约给希腊的城邦提供了一个适应新现实的机会。现在希腊人由两大城邦领导着。这两个城邦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权力性质。如果他们可以克制各自的欲望,避免冲突,不被那些较小的城邦拖入战事,他们也许可以和平相处,从而给希腊世界带来和平的局面。如果他们真能如此,那将没有什么外敌可以战胜这股联合起来的力量,而城邦则会因此太平昌盛,它的特点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然而,现实却是,斯巴达与雅典没能和平共处;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了,伴之而来的是死亡﹑贫困﹑内战﹑外敌入侵。希腊城邦繁荣的经济,稳定的社会,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他们的自信都因此遭到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修昔底德认为这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他说:“我认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雅典的崛起,它让斯巴达人感到不安,最后不得不选择了战争,但人们却很少提及这一点。”现代历史学家对于这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有过争论,但很少有人会质疑它的必然性。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修昔底德对导致战争爆发的事件的描述很有说服力,而来自对方的解释,无论是古代的或是现代的,都要逊色很多。他通过冼练简洁的语言﹑精心的布局谋篇,对雅典帝国的崛起以及斯巴达的反应进行了精彩的描写,使人觉得除了战争,双方似乎别无选择。
现代读者最感兴趣的恰恰是这种必然性,而这也许正是修昔底德所期望的。他认为自己的作品应该“世代相传”,帮助“那些希望通过了解历史去读懂未来的人”。他期望我们在读完他对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这场伟大战争的描述之后,可以举一反三,对现代社会的问题进行思考。他更希望我们能明白,在他所描述的条件之下,战争乃是不可避免的。两个大国之间的对立,是否一定会导致它们所领导的两个集团的兵戎相见呢?这绝非一个历史学家所能回答的问题;事实上,从专业角度而言,这甚至不是他应该提出的问题。但有些问题则是他可以问,也必须问的;虽然这些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提出这些问题是完全合理的,而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让我们对修昔底德所说的“人类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更多的了解。
我们必须问:三十年和约制造的和平局面难道就不可能持续下去吗?难道就没有其他政策可以替代那些导致战争爆发的政策吗?难道为了自身利益,斯巴达或雅典就一定要诉诸武力吗?抑或战争虽然与他们的利益有冲突,却还是发生了?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时,我们绝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追随那位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在战争期间开始自己的创作,战争结束后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作为那个时代的历史学家,他有幸参与了这段历史中的某些事件,而对于那些他未能亲历的事情,他也曾经仔细询问过那些亲历者。他的文笔又是如此生动,因此他的著作有着极强的说服力。不过身处那个时代也有它的不利之处,fait accompli(已经发生的事情注定是要发生的)。即便是几百年之后,当人们回头再看当时所发生的一切时,都会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对于修昔底德而言,这种感觉一定更加强烈。所以为了检验他的解释是否正确,我们必须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所谓的必然性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在人类社会中,必然意味着什么呢?对于自由意志与决定论这样形而上的问题我们姑且不谈,但人在做政治决定时享有多大程度上的自由,这还是可以讨论的。人类社会中某些看似明显的选择有时会因为之前发生的事件而成为不可能,有时又会因此而变得更为可能。但人可以做出决定,改变事情的进程。历史学家有责任分清楚,哪些选择是开放性的,哪些选择只是表面看来如此。这项工作很艰难,却非常有必要。当修昔底德说伯罗奔尼撒战争不可避免时,他当然没错。因为在战争爆发前,肯定有那么一个时间点,从那个时间开始,事件的进程已经没有办法改变,战争已经成为必然。所以在讨论必然性时,最关键的是这个时间点的选择。如果说,在斯巴达军队进入雅典境内之后,战争已经成为必然,这种说法没有人会质疑,但也没有意义。至于说战争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一个哲学命题,或者说是一个形而上的命题,不属于历史研究范畴。而历史研究关注的是这两种极端之外的情况。
修昔底德的观点不属于这两种极端情况。显然,修昔底德认为,由于希腊世界本来就已经有了一个强国,因此波斯战争后雅典帝国的崛起,使得他们之间必然会产生冲突。在书中,他从公元前479年波斯撤退开始,介绍了雅典实力的逐步壮大。他插入这段内容正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这种观点。修昔底德对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61—前445年)爆发原因的看法也许是正确的,但这次战争结束的时候双方已经签订了一份和约。虽然我们现在知道这份和约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东西,可当时的人却不可能知道这一点。所以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这个和约是否有可能得到遵守,公元前445年之后,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是否注定有一场战争。
有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431年的这段历史,我们最好的资料来源就是修昔底德。通过研究他的著作,再加上我们所掌握的其他证据,希望了解究竟是哪些事件、哪些决定导致了战争的爆发。与此同时,我们一定要思考一下,当时是否有可能做出另外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也是人力之所能及的。确实,在某些特定时刻,因为环境所迫,人们往往只有一个可行的办法。但我们不应该忘记,有时候人们还是可以有好几种选择的,而这些选择会对他们的命运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出问题的往往不是我们的命运,而是我们自己。
译后记
拿到校样之后,特意翻查了一下往来的邮件。这本书的翻译,早在2010年5月就开始了,2011年10月完成第一稿,11月第一次修改,2012年5月第二次修改,2013年3月第三次修改,2013年10月第四次修改。即便如此,收到校样时,我还是愣住了,问题似乎还是那么多。我热爱翻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对于结果却总是感到很纠结。临到交稿,并没有想象中的如释重负。似乎无论怎样努力,心中总有不能释怀的遗憾。
首先要感谢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阮炜教授,正是因为他的古道热肠,才有了“古典学译丛”这套丛书的诞生。在翻译过程中,有幸通读了阮炜教授的《中外文明十五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与《不自由的希腊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9),受益匪浅,尤其是《不自由的希腊民主》一书,使我对于雅典与斯巴达两个城邦复杂的政治生态有了更好的理解。还要感谢华东师大出版社六点分社的彭文曼女士,谢谢她高效的工作,认真的态度,而她的宽容与理解更是让我觉得非常温暖。本书中的法语和德语,分别由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何志平老师与陈嵘老师帮助翻译,在此一并谢过。
值得一提的还有网易公开课,在一次闲聊中听同事杨敬清老师推荐了这个平台,我抱着好奇心进去看了一下,结果发现其中居然有卡根教授的《古希腊历史简介》,真是如获至宝。对于这本书的内容,卡根教授在讲座中多有涉及。我将讲座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书中的很多问题也是迎刃而解。多亏有了这个公开课,使我们得以超越时空的束缚,亲耳聆听到大师的讲解。
过去的几年中,我一直沉迷于翻译,根本没有时间去外面上课挣钱补贴家用,而这几年正是物价飞涨的时期,“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轮番上阵,学校的那点工资根本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一家人只能是拮据度日。因为放纵自己的爱好而拖累家人,心中难免感到愧疚。希望借此机会向妻子表达我的歉意,谢谢她的理解与支持。
曾德华
2011年11月1日初稿
2014年3月5日定稿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5 09:57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内容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