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位(拼音:wèi),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位”在甲骨文中与“立”同形,模拟人正面站立的样子。后来在“立”的基础上加“人(亻)”分化出“位”字。“位”的本义一般认为是人所站立的地方,特指朝廷中群臣的列位;又引申为人或其他事物所处的地方,即位置。由群臣的列位引申为爵次、等列,又引申为官爵、职务、职位、地位等。“位”又可用作量词,用于指人。
文字源流
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位”和“”字形相同。图1是甲骨文,上部是一个人正面站立的形态,站立的下方是一条横线,这条横线表示人站立的位置;属指事字。这一字形即可读为lì,表示“站立”,动词;又可读作wèi,表示“位置”,名词。后人将这个一身二任的字分成了两个字:“立”用作动词,表示站立;“位”用作名词,表示所在地地方。分化的早期形式是增加声旁“胃”(图3);后来是新增意符“人”(图4),这一写法一直延续到现代。从“人”,表示这个位置是人所站立的。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位”本指朝廷中群臣的位列,而在上古时代,君臣在朝廷上都是站立在他所应占据的位置上的。应当说明,这种按照人们的不同身份地位而确定各自特定站位的制度并不仅限于明堂之上,而是全面贯彻于古代各种祭祀、典礼、朝会等比较重要的场合。显然,既然人们总是站在他应在的位置上,“位”字以“立”为表义符号也就非常自然了。
从“位列”意义中人所占位置的含义,“位”可引申泛指一般的人、物所占所在的地方,“铺位”“舱位”“席位”乃至“座位”之“位”,都是这种引申的用法。
由朝廷中群臣的列位引申,“位”又指爵次、等列,又引申为官爵、职务、职位、地位等。人的职位可以最充分地显示人的社会地位,出于同样的思维逻辑,表示“职位”的“位”又可以演化为一个表敬的人称量词,如“诸位”“列位”“各位”等等。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人部】于备切(wèi)
列中庭之左右谓之位。从人、立。
说文解字注
“列中庭之左右”注:当作𠂇又。
“谓之位”注:“庭”当作“廷”。字之误也。廴部曰:“廷,朝中也。”《释宫》曰:“中庭之左右谓之位。”郭云:群臣之列位也。《周语》注亦曰“中廷之左右曰位。”按,中廷犹言廷中,古者朝不屋,无堂阶,故谓之朝廷。朝士掌外朝之位: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面三槐,三公位焉。司士,掌治朝之位。王南乡,三公北面东上,孤东面北上,卿大夫西面北上,王族故虎士在路门之右,南面东上,大仆、大右、大仆从者在路门之左,南面西上,虽有北面南面之臣,皆以左右约举之。《左传》云:“有位于朝是也。”引伸之,凡人所处皆曰位。
“从人立”注:会意。于僃切,十五部。按,《小宗伯》“掌神位”,故书“位”作“立”,古文《春秋》“公即位”为“公即立”。古者立位同字,盖古音十五部,与八部多合韵。
广韵
于愧切,去至匣 ‖ 立声内1部(wèi)
位,正也。列也。莅也。中庭之左右謂之位。于愧切。一。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部】位;康熙笔画:7;部外笔画:5
《广韵》于愧切。《集韵》于累切。《韵会》喻累切。《正韵》于位切,並音壝。《说文》:列中庭之左右曰位。《广韵》:正也。《易·系辞》:圣人之大宝曰位。《周礼·天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
又凡所坐立者,皆曰位。《礼·曲礼》:揖人,必违其位。注:出位而揖,礼以变为敬也。
又所也。《论语》:君子思不出其位。朱注:范氏曰:物各得其所,而天下之理得矣。
又姓。明位安。
又高丽人呼相似为位。见《三国志》。
本作〔⿰亻𡗓〕。俗作位。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亻”窄“立”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立”高。“亻”,两笔在横中线上方相接。“立”,上横略短,起笔于竖中线左侧,在横中线上方;第三笔点写在竖中线;撇起笔于横中线上侧;末笔长横从“亻”下侧起笔。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参考资料
.汉典.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7 16:38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