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山灌区始建于1958年,1962年停灌,1970年复灌。现渠首设计引水流量240秒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540万亩,控制
聊城8个县(市区)90个乡(镇)的全部或大部分耕地,是黄河下游最大的引黄灌区,居全国特大型灌区的第5位。
位置境域
位山灌区于1958年5月动工兴建,原规划范围涉及聊城、东阿、茌平、高唐、 临清、夏津、武城、平原、禹城、齐河、冠县等11个县,最大灌溉面积1145万亩。1972年冬,聊城地区水利局编报位山灌区扩大初步设计,提出包括改位临运河 为三干渠等内容的整个灌区规划和设计。灌区范围涉及东阿、聊城、茌平、高唐、 阳谷、冠县、临清7县(市),设计灌溉面积432万亩。
工程内容
位山引黄闸
位山引黄灌区渠首位山引黄闸,位于东阿县关山乡位山村西,临黄堤桩号7+780+400处,原闸于1958年5~9月兴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开敞式引水闸,共lo孔,每孔净宽10米,高5米,安装5X10弧形钢板闸门,闸底板高程36.5米(大沽基点),设计防洪水位45米,设计引水流量400立方米每秒。1983年,又按新的防洪标准将此闸改建为8孔,每孔净宽7.7米,高3米,闸底板高程38.5米,设计防洪水位49.7米,引水流量240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为600立方米每秒。
灌区初建时,设计位山闸后引水渠末端筑有东、中、西沉沙池,东沉沙池有6条沉沙渠,中沉沙池和西沉沙池均有4条沉沙渠。到1961年,东沉沙池修筑3条沉沙渠,中沉沙池修筑1条半沉沙渠,西沉沙池沉沙渠未施工。在东西两沉沙池出口分别建大店子(东阿)、周店(聊城)两分水闸。当时,渠首闸后设引水渠l条,下有干渠6条、分干渠48条、支渠562条、斗渠2069条,控制东阿、茌平、聊城、阳谷、高唐、临清、冠县及夏津、禹城、齐河、平原等11县耕地面积896万亩。
1969年后,将位山引黄闸后引水渠分为东西2条,干渠调整为3条,下有分干渠36条、支渠226条、斗渠1224条。
一干渠自东阿兴隆村分水闸引水,二、三干渠均由聊城市周店分水闸引水。配套建筑物4898座,其中干渠桥、涵、闸和渡槽445座,控制东阿、阳谷、茌平、聊城、高唐、临清、冠县7县117个乡镇的耕地面积524万亩,设计灌溉面积432万亩。1958年10月至1961年间,年均引水220天,引水量11.87亿立方米,总引水量为37.9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291.3万亩次,对农业生产起到一定作用。-但因其排灌工程不完善,实行大水漫灌,打乱原排水系统,有灌无排,加之1961年大雨积洪涝,引起地下水位急剧上升,导致大面积
土壤次生盐碱化。1961年底,全区盐碱地达到209.6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3.3%,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1962年,贯彻执行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主持的范县会议精神,位山灌区停止使用,废渠还耕。1966~1968年间,开挖配套徒骇河以东地区排、灌渠系工程,位山闸启开2~4孔闸门引水,灌溉东阿、聊城、茌平3县耕地56万亩次。此后,由于各级政府认真贯彻积极慎重的方针,吸取过去的教训,注重排灌工程配套,引黄复灌逐步走向稳定发展的道路。1970年,修筑西沉沙池,位山闸10孔闸门全部启用,引水复灌。1970~1990年,位山闸总计引黄72次,引进水量192.37亿立方米,年均9.16亿立方米(1989年最多,18,08亿立方米);灌溉农田13122万亩次,年均672万亩次(1989年最多,1525万亩次),一次引水灌溉最大面积500万亩。1991~1995年,位山引黄灌区总计引水19次51.012亿立方米,灌溉农田面积4732.7万亩次,年均946.54万亩次。1 996年,位山引黄灌区总计引水5次14.0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1200万亩次。
位临运河
位临运河,南起东阿县位山村位山引黄闸,北至临清县胡家湾附近卫运河,全长110公里,是建国以后新开挖的河道,新挖运河部分沿行了山东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的旧道。 山东京杭大运河完成于元代,明清两代相继改建运用,运河流经地区也屡有变迁,它北起临清,南迄台儿庄,北与卫运河相接,南与中运河相连,长400余公里。 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自兰阳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运河堤被冲毁,黄河穿运,北上漕船逐渐减少,至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裁撤管河人员,黄河以北运河遂废。建国后,计划恢复山东黄河以北运河航道,于1959年10月~1961年4月,组织开挖位临运河,但工程未完成,尚有一段未挖通。位临运河虽未通航,但为发展引黄灌溉创造了条件。 1970年,位山引黄灌区恢复后,位临运河经整修,成为位山灌区三干渠,担负聊城地区138万亩农田灌溉供水任务。 为引黄济天津,1981年10~11月对位山三干渠进行开宽加深改建,并新开挖临清县丘屯至胡家湾附近入卫运河一段河道,至此卫临运河全线贯通。 位临运河南起东阿县位山,西流在阳谷县阿城南与运河旧道合,折而北流,经运河旧道,至聊城周店南,与旧运道分流,改道西行,在聊城王堤口穿过徒骇河,转向西北流,在王铺穿马颊河,西北至临清尚店转向北,至临清丘屯与运河旧道合,至胡家湾附近入卫运河。
节制闸
王堤口节制闸,位于聊城市王堤口村东、位山灌区三干渠与徒骇河交叉处,由山东省海河流域治理指挥部和聊城地区水利局联合设计、兖州水利安装队承建、聊城地区河道工程管理处管理。1970年春施工,当年8月竣工使用。嗣后又接长护坡,修整止水缝及闸门,电机设备配套,共完成土石方14.35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53.5万元。此闸为井柱墩台闸身,石砌护坡。全闸共6孔,单孔净宽lo米,全长66米,闸底板高程29.1 4米,闸门为平面双吊点钢结构,每扇宽10.18米、高5.5米。机架桥上配有上海产QP Q型卷扬式手摇、电动两用启闭机6台,启闭能力为50吨。此闸正常蓄水量为396万立方米,最大蓄水量为515万立方米,年调节水量2200万立方米,可供阳谷定水镇和聊城市沙镇等乡镇31个村庄5万亩土地灌溉用水。沿河建扬水站29处,装机容量786.45千瓦,实际灌溉面积5万亩左右。
四河头节制闸,为四河头水利枢纽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聊城市城南徒骇河与位山灌区二干渠(原小运河)交叉处(枢纽工程包括徒骇河节制闸、二干渠泄水闸、穿二干渠涵洞和引黄渡槽)。该闸于1969年动工,1970年竣工,由聊城地区水利局设计,安装队施工,河道工程管理处管理。共完成土石方6.45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37万元。尔后又多次整修和配套,投资38.7万元。该闸为框架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闸身全长79.2米,分8孔,单孔净宽9.2米,闸门为沉浮式钢筋混凝土钢丝网薄壁圆管,挡水高度为3米,闸底高程27.5米,机架桥面设有移动式手摇、电动两用启闭机l台,启闭能力为32吨。1975~1980年,增置启闭机、电动机3台共33千瓦。该闸按1961年雨型防洪标准设计,防洪水位33.5米,流量498立方米每秒,承担闸上游徒骇河流域排水任务。正常蓄水量为176万立方米,最大蓄水量为233万立方米,可供2.5万亩土地灌溉用水。沿河两岸建有扬水站48处,装机容量687.22千瓦,实际灌溉面积3.5万亩。
王铺节制闸,位于聊城市八甲刘乡王铺村南马颊河上,1970年3月动工兴建,同年9月建成,1972年后又续建整修,共完成土石方5.94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24.46万元。此闸结构为
钢筋混凝土墩台闸身,砌石护坡,闸身总长54.8米,分5孔,单跨10米,闸底高程29.15米,闸门为双吊点板钢,每扇宽10.18米、高4.5米,装有济南产QPQ型卷扬式手摇、电动两用启闭机5台,配有11千瓦电动机5台,启闭能力32吨。闸前防洪水位3 4.03米,设计行洪流量413立方米每秒,排涝流量277立方米每秒;闸后交通桥7孔,宽6米,荷载能力为汽-13级。该闸由山东省海河流域治理指挥部和聊城地区水利局联合设计,潍坊水利局安装队承建,聊城地区河道工程管理处管理。主要控制位山灌区三干渠黄河水入马颊河,保证向冠县、临清及天津送水。闸前正常蓄水量283万立方米,最大蓄水量376万立方米,年调节水量1800万立方米,可灌溉沿河堂邑;八甲刘、梁水镇、辛集、定远寨等乡镇的98个村庄农田4.5万亩。沿河修建扬水站67处,装机容量2378.46千瓦,实际灌溉面积9万亩。1991年后,由于河道淤积,排涝能力降低30%,行洪能力降低25%。
班滑运河
班滑运河
沉沙池
位山灌区设有两个沉沙池,东池在东阿县境;西池位于聊城于集乡太平村东南,与阳谷县交界处,占用两县耕地3万亩,设计淤沙厚度1~1.5米,容沙2613万立方米。
干渠
位山灌区有3条干渠穿过聊城境内:第一干渠出自东沉沙池,设计流量70立方米/秒,流经聊城东部边沿地区,境内长度3公里,设有赵盘、王鄂、任庄3条支渠向西送水,灌溉许营、蒋官屯两个乡镇6万亩耕地;第二干渠出自西沉沙池总渠,从周店向北穿越聊城中部地区,占用运河和徒骇河故道,设计流量62立方米/秒,境内长度32.9公里,两岸设有西王、运河两条分干和6条支渠,灌溉面积19.5万亩,在北杨集乡戴桥村进入茌平区境;第三干渠从周店总渠流向西北,借用位临运河至郑堂出境,设计流量69立方米/秒,境内长度41公里,两岸设分干13条,支渠7条,灌溉面积63.69万亩。在西沉沙池输水总渠上,向北开挖孙堂、牛王两条分干,灌溉蒋官屯、许营、于集、李海务4个乡镇土地共15.52万亩。 聊城位居灌区上游,东部地势平坦,第一、二干渠沿线大面积得到自流灌溉;西部高亢地输水路线长,水位低,第三干渠沿线实行提水灌溉。
分干与支渠是从干渠引水输送田间的主要工程,全市共32条,长243公里。分干深4米左右,控制面积2~20万亩,支渠间距1~1.5公里,深3~3.5米,控制面积0.3~2万亩。鉴于1958年第一次黄灌缺少排水工程造成土地次生碱化的教训,1969年重开灌区时,实行排灌工程配套,各成系统。对西部第三干渠左岸高地3条分干(王堤口、报本堂、张炉集)实行排灌沟渠合一,既能东水西调,又能排泄西部涝水。
在东部自流灌区的孙堂分干兴办衬砌工程,为提高引黄工程标准进行实验。1978年5月动工,北起班滑公路,南至渠首闸,用水泥预制板衬砌渠道12公里,于1979年11月完成。衬砌后引水流速加快,渠道淤积减轻,渗水减少82%,两岸土地碱化得到防止。渠道口宽由22米缩小到12米,节约了土地,被省评为优质工程。
斗渠和农渠是灌区田间的主要工程,全市有斗渠488条,全长976公里,斗渠间距500米左右,控制面积500~700亩,采取排、灌、路、林四结合,一般为东西布置。根据聊城地形西南高,东北低的现状,为拦截地面径流,实行迎水挖沟,修筑林带,靠林带修渠道,沿渠道修筑生产路。灌区完成斗级工程后,实现耕地切块划方,大体200亩左右为一块方田。在方田内平整土地,修筑农渠、毛渠,使灌水均匀。全市6000多个方田实现园田化、林网化,农村自然面貌得到根本改变。至1985年,聊城修建引黄渠系共开挖土方5850万立方米,工日1700万个。每年引黄水约2.5亿立方米,浇地面积100万亩,每亩年灌水量250立方米,一次灌水80~100立方米,10天左右轮灌一遍。引黄灌溉不但节约油料、节省公斤,含钾2公斤,按每亩落淤厚度10厘米劳力,且水质亦肥。经专项分析,黄河水矿化计算,可折合化肥硫酸氨35公斤或过磷酸钙度为每公升0.3~0.4克,每吨泥沙含磷0.521公斤。
工程建设
位山灌区于1958年5月动工兴建,灌区工程集中组织了3次大规模施工:1958年5-10月出工40万人,完成位山引黄闸、输沙渠、沉沙地、沉沙池出口闸、二干渠、三干渠、四干渠及主要配套建筑物和部分下级渠道。
位山引黄闸位于东阿县位山村,设计引水流量400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1150立方米每秒。1958年冬至1959年春,出民工25万人,完成五干渠及二、三、四干渠尾工和部分配套建筑物。1959年冬至1960年春,出民工85万人,开挖一干渠、六干渠及部分配套建筑物,另外还开挖位临运河、班滑运河、修平原水库3座及刘集沉沙条渠。至1961年6月,灌区共建成沉沙条渠4条,干渠6条,分干渠48条,支渠562条,斗渠2069条,农渠4221条,配套建筑物25378座(其中水电站和水力站643站),共做土方1.15亿立方米。
1962年停止引黄灌溉,除保留干渠外,田间工程废渠还耕。1965年以后,聊城地区连续干旱,群众迫切要求恢复引黄灌溉。1966年开启位山引黄闸两孔,利用刘集沉沙条渠取土洼地输水到四干渠。1968年启用位山引黄闸6孔,送水范围扩大到四新河、小运河两岸,并完成东输水渠灌区及一干渠工程。1970年冬又建成西输水渠,并疏浚原四干渠。1971年,位山引黄闸10孔全部启用引水。
1972年冬,聊城地区水利局编报位山灌区扩大初步设计,提出包括改位临运河为三干渠等内容的整个灌区规划和设计。灌区范围涉及东阿、聊城、茌平、高唐、阳谷、冠县、临清7县(市),设计灌溉面积432万亩。1981年改建引黄闸,由10孔改为8孔,堵塞两边孔并加高,设计引水流量240立方米每秒。1981年引黄济津,三干渠按修正设计进行扩挖,扩大灌溉面积156万亩,扣出东阿县郭口灌区建成后分出去的面积,位山灌区灌溉面积达561万亩。
经多年的恢复、调整和建设,截止1985年,位山灌区共建成干渠3条,分干渠48条,支渠480条,干、支排水沟491条,万亩以上扬水站80处,配套机井3.1万眼,共投资2.2亿元(不含机井)。
水库
高唐水库(第一湖),位于高唐县城南7公里处的毛家大洼,东西宽平均3公里,南北长平均l公里,周长9公里,聊禹公路纵穿其间,总面积2.93平方公里,设计水深平均2米,总蓄水量约60 0万立方米。水库于1958年11月组织民工和学校师生3978人、突击22天完成筑堤(堤底19米,顶宽4米,堤高平均2.5米,堤坡1:3)和引水渠工程。嗣后又修建进水闸、节制闸、泄水闸和公路桥各1座,并加高加宽公路,共完成土石方62.7l万立方米,用工7.84万个。1959年由位山灌区二干渠引水入库后,县商业局在水库建养鱼池37个,占地55亩,投放鱼苗20万尾;养鸭0.2万余只,投资10万元左右。由于管理不善,收益甚微。水库亦因选址不当,规划设计不合理,工程配套不完善,不仅没有发挥效益,还引起周围土地
次生盐碱化。1962年引黄停止后,水库水源断绝,废弃还耕。
工程修缮
完成了国家连续六年投资的位山灌区节水改造项目。2003年投资5000多万元开工建设了长达12.4公里的位山灌区节水改造一干渠衬砌项目和长达19.5公里的二干渠衬砌工程。它是自1998年境内连续第六年实施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位列国家大型灌区第五位的位山灌区的工程条件得到改善。二、位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专家评审。该规划总投资29.9亿元,已经水利部正式批复,为今后位山灌区列入国家基建计划,获得国家投资,促进灌区改造奠定了基础。
2005年,位山灌区已经是连续第八年被列入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争取到国家资金400万元,完成了二干渠10公里的衬砌和63座建筑物的建设工作,沉沙池区村庄搬迁已经完成村台填筑工作,其他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位山灌区视频系统投入使用,灌区自动化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完成了西渠、1、5号池和三干渠临清段12.17公里的清淤任务、三干渠7公里的衬砌任务。
《位山灌区管理办法》等已完成起草工作,报市政府审批。位山灌区管理处完成了王铺所、刘集所、崮堆王试验站三处办公楼建设,改善了办公条件,视频系统投入使用,灌区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工程效益
灌区于1958年10月开灌,至1961年6月共引水37.9亿 立方米,浇地2563万亩次。
1962年停止引黄灌溉,1966年复灌后,1970-1985年灌区累计引水136.5亿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4077万亩,年均灌溉面积255万亩。1982-1985年,每年灌溉面积为340-380万亩。灌区地下水位保持稳定,盐碱地减少,增产效益显著。灌区粮食亩产由1970年的142.5公斤,增长到520公斤,棉花亩产由27公斤增长到66.5公斤。
简介
灌区骨干工程设有东、西2条输沙渠,2个沉沙区和3条干渠,总长274公里 ;分干渠53条,总长797公里;流量大于1.0秒立方米的支渠393条,总长1419公里;各类水工建筑物5000余座,形成了以2条输沙渠、2个沉沙区和3条干渠为骨干工程的灌溉网络体系,
固定资产达7亿多元。
简史
位山灌区始建于1958年,1962年停灌,1970年复灌。现渠首设计引水流量240秒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540万亩,控制
聊城8个县(市区)90个乡(镇)的全部或大部分耕地,是黄河下游最大的引黄灌区,居全国特大型灌区的第5位。
基础设施
位山灌区作为确保
聊城农业丰产增收的重要基础设施,有效地缓解了十年九旱给聊城农业带来的严重困难,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保障了粮食安全。复灌至今,灌区累计引水 365 亿立方米, 年均增产效益达 10 多亿元, 灌区 粮食生产总量达 5300 万吨,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 72% ,单产约为非灌区的 2 倍。与此 同时,
灌区还为聊城工业、城镇居民生活及环境用水提供了大量优质水源。引黄补源,有效地缓解了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保障了机井的正常使用,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向电厂供水,有力地服务了工业建设。向东昌湖、古运河、徒骇河供水,为打造“江北水城”提供了水源支持,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灌区自 1981 年以来还先后承担了 6 次引黄济津和 10 次引黄入卫跨流域调水任务,向天津、河北送水 52 亿立方米,有力地支援了两省市的经济建设。
管理体制
位山
灌区管理体制为“条块结合,分级管理”,设有市县两级专管机构和灌区管理委员会。市级专管机构位山灌区管理处负责跨县骨干工程的建管、用水调配和对下一级灌区专管机构的业务指导。县级专管机构的职责与市级专管机构相似。灌区管理委员会是灌区的民主管理组织,代表灌区群众监督专管机构的工作,决策灌区改革和发展等重大事项,制订管理政策等。专管和群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保证了
灌区实施到位的管理,促进了灌区的发展。
所获荣誉
2023年1月,入选“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