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英文:Reinforced Concrete或Ferroconcrete),工程上常被简称为钢筋砼(tong)。是指通过在
混凝土中加入
钢筋网、钢板或纤维而构成的一种组合材料与之
共同工作来改善混凝土力学性质的一种组合材料。为加筋混凝土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历史及发展
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出现在近代,通常认为法国园丁
约瑟夫·莫尼尔(Joseph Monier)于1849年发明钢筋混凝土并于1867年取得包括钢筋混凝土花盆以及紧随其后应用于公路护栏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的专利。1872年,世界第一座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在美国
纽约落成,人类
建筑史上一个崭新的纪元从此开始,钢筋混凝土结构在1900年之后在工程界方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1928年,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出现,并于二次
世界大战后亦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实践。钢筋混凝土的发明以及19世纪中叶钢材在建筑业中的应用使
高层建筑与
大跨度桥梁的建造成为可能。
在中国,钢筋混凝土为应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占总数的绝大多数,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使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多的地区。其主要原材料水泥产量已于2010年达到18.82亿吨,占世界
总产量70%左右。
工作原理
钢筋混凝土之所以可以共同工作是由它自身的材料性质决定的。首先钢筋与混凝土有着近似相同的
线膨胀系数,不会由环境不同产生过大的应力。其次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有良好的
粘结力,有时钢筋的表面也被加工成有间隔的肋条(称为
变形钢筋)来提高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机械咬合,当此仍不足以传递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拉力时,通常将钢筋的端部弯起90度弯钩。此外混凝土中的
氢氧化钙提供的
碱性环境,在钢筋表面形成了一层钝化保护膜,使钢筋相对于中性与
酸性环境下更不易腐蚀。
特性
混凝土是水泥(通常
硅酸盐水泥)与骨料的混合物。当加入一定量水分的时候,
水泥水化形成微观
不透明晶格结构从而包裹和结合骨料成为
整体结构。通常混凝土结构拥有较强的
抗压强度(大约 3,000 磅/平方英寸, 35 MPa)。但是混凝土的
抗拉强度较低,通常只有抗压强度的十分之一左右,任何显著的
拉弯作用都会使其微观晶格结构开裂和分离从而导致结构的破坏。而绝大多数
结构构件内部都有受
拉应力作用的需求,故未加钢筋的混凝土极少被单独使用于工程。
相较混凝土而言,
钢筋抗拉强度非常高,一般在200MPa以上,故通常人们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等加劲材料与之
共同工作,由钢筋承担其中的拉力,混凝土承担
压应力部分。例如在图2
简支梁受弯构件中,当施加荷载P时,梁截面上部受压,下部受拉。此时配置在梁底部的钢筋承担拉力(4),而上部阴影区所示混凝土(2)承受压力(3)。在一些小截面构件里,除了承受拉力之外,钢筋同样可用于承受压力,这通常发生在柱子之中。钢筋混凝土构件截面可以根据工程需要制成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同
普通混凝土一样,钢筋混凝土在28天后达到设计强度。
结构
钢筋混凝土中的
受力筋含量通常很少,从占构件
截面面积的1%(多见于
梁板)至 6%(多见于柱)不等。钢筋的截面为圆型。在美国从0.25至1英尺,每级1/8英尺递增;在欧洲从8至30毫米,每级2毫米递增;在中国大陆从3至40毫米,共分为19等。在美国,根据钢筋中含碳量,分成40钢与60钢两种。后者含碳量更高,且强度和刚度较高,但难于弯曲。在
腐蚀环境中,电镀、外涂
环氧树脂、和
不锈钢材质的钢筋亦有使用。
在潮湿与寒冷
气候条件下,
钢筋混凝土路面、桥梁、停车场等可能使用除
冰盐的结构则应使用
环氧树脂钢筋或者其他
复合材料混凝土,环氧树脂钢筋可以通过表面的浅
绿色涂料轻松识别。
不利因素
钢筋锈蚀与混凝土的冻融循环会对混凝土的结构造成损伤。当钢筋锈蚀时,锈迹扩展,使混凝土开裂并使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
结合力丧失。当水穿透混凝土表面进入内部时,受冻凝结的水分
体积膨胀,经过反复的冻融循环作用,在微观上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并且不断加深,从而使混凝土压碎并对混凝土造成
永久性不可逆的损伤。
在潮湿与寒冷
气候条件下,对
钢筋混凝土路面、桥梁、停车场等可能使用除
冰盐的
建筑结构物,应使用
环氧树脂钢筋或者
热浸电镀、
不锈钢钢筋等材料作为
加强筋。环氧树脂钢筋可以通过表面的浅
绿色涂料轻松识别。更便宜的办法是使用
磷酸锌作为钢筋的
防锈涂料,磷酸锌与
钙离子与
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稳定的
羟磷灰石。
防水材料也用来保护钢筋混凝土,如夹层填入
膨润土的
无纺土工布。
亚硝酸钙Ca(NO2)2作为
缓蚀剂,按照相对于水泥重量1-2%的比例添加,可以防护钢筋的腐蚀。因为
亚硝酸根离子是一种温和的氧化剂,与钢筋表面的
亚铁离子(Fe)结合沉淀为不可溶的
氢氧化铁(Fe(OH)3)。
正确地说应该是叫碳酸化作用,习惯通称为碳化作用。混凝土中的
孔隙水通常是碱性的,根据Pourbaix图,钢筋在pH值大于11时是惰性的,不会发生锈蚀。空气中的
二氧化碳与水泥中的碱反应使孔隙水变得更加酸性,从而使pH值降低。从构件制成之时起,二氧化碳便会碳酸化构件表面的混凝土,并且不断加深。如果构件发生开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会更容易进入混凝土的内部。通常在
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会根据
建筑规范确定最小
钢筋保护层厚度,如果混凝土的碳化削弱了这一数值,便可能会导致因钢筋锈蚀造成的结构破坏。
测试构件表面的碳化程度的方法是在其表面钻一个孔,并滴以
酚酞,没有碳化部分便会变成粉色,通过测定没有变色的砼的深度,便可得知
碳化层的深度。
氯化腐蚀
氯化物, 包括
氯化钠,会与混凝土中的钢筋产生腐蚀反应。因此,拌合混凝土时只允许使用清水,因此使用盐来为
混凝土路面除冰是被禁止的。
碱骨料反应或
碱硅反应,(Alkali Aggregate Reaction,简称AAR,或Alkali Silica Reaction,简称ASR)是指当水泥的碱性过强时,骨料中的非结晶硅成分(SiO2)溶解并游离在高pH (12.5 - 13.5) 的水中,与水泥中的
氢氧根离子发生反应生成
硅酸盐,与水泥中的
氢氧化钙反应生成
水合硅酸钙,引起混凝土的不均匀膨胀,导致开裂破坏。它的发生条件为(1)骨料中含有相关活性成分——非结晶的
二氧化硅;(2)环境中有足够的氢氧根离子;(3)混凝土中有足够的湿度,
相对湿度大于75%。这种反应被称为混凝土之癌,不论是否加强了钢筋,混凝土中都会有此反应。例如,混凝土的大坝。
高铝水泥对
弱酸特别是
硫酸盐有抗性,同时
早期强度增长很快,具有很高强度和
耐久性。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广泛使用。但是由于内部水化物晶体的转型,其强度会随时间推移而下降,在
湿热环境下更为严重。在英国,随着3起使用高铝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屋顶的倒塌,这种水泥在当地于1976年被禁止使用,虽然后来被证明有制造缺陷,但禁令仍然保留。
硫酸盐腐蚀
地下水中的硫酸盐会与硅酸盐水泥反应生成具有
膨胀性的副产品例如
矾石(ettringite)或
碳硫硅钙(thaumasitein)从而导致混凝土的
早期失效。
变式
钢板混凝土
钢板混凝土施工中,工人现场将钢板构件焊接,节省了绑扎钢筋的时间。而且钢板混凝土具有较大的刚度,因为钢板包裹在混凝土之外,拉应力是最大的。故而多用于
超高层建筑。
纤维混凝土
纤维混凝土主要用于喷浆施工,但也可用于
普通混凝土施工。
钢纤维和
玻璃纤维是最常用的纤维,其费用并不比人工绑扎钢筋混凝土贵多少。
碳纤维亦非常适用于加固混凝土,但价格高昂,故一般用于失效钢筋混凝土的加固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