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the World War)是指对立的国家集团之间进行的全球性战争,为
帝国主义的产物,因此它是进入
帝国主义时代以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
社会现象。
产生发展
1887年,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分析了欧洲各国的
军备竞赛形势,预言“空前规模和空前激烈的世界战争”将会发生(《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第428页)。20世纪前半期,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1918年,在德、奥、意等
同盟国与英、法、俄等
协约国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之间展开。战火遍及欧、亚、非三洲,有33个国家和15亿人口被卷入战争。
战争以同盟国集团失败而告终。随着
帝国主义矛盾的进一步加剧,1939年全面爆发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开始于德、意、日等法西斯轴心国挑起的非正义的掠夺战争,最后以中、苏、美、英、法等同盟国反法西斯的
正义战争的胜利宣告结束。卷入战争的共有84个
国家和地区(其中参战国61个),人口约20亿,给人类造成了空前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超级大国推行
霸权主义和
强权政治,世界依然不得安宁,
局部战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的
政治多极化与
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各国人民反对战争,希望和平,成为制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愿同世界各国一道,为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共同奋斗。
基本简介
“世界大战”这个专有名词据推测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战争爆发前形成,可能是德语单字“Weltkrieg”的直译。早在1904年德国作家奥古斯特威廉奥托尼曼反英小说《Der Weltkrieg: Deutsche Träume》(世界大战:德国的梦),以英文出版作“即将来临对
英格兰的征服”。
德意志帝国、
奥匈帝国和
奥斯曼帝国与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俄罗斯帝国和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做成系统复杂的对抗联盟双方,爆发战争时容易导致全球发生冲突。涉及大型海外统治的势力几乎保证了冲突是全球性的,因为殖民地资源会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因素。同样的战略考虑,也确保了
战斗人员会打击对方的殖民地,进而战斗的蔓延比前殖民地时代更为广泛。
早在1887年,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分析
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时就预测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其争霸世界的斗争中,必然会导致“空前规模和空前激烈的世界战争”,从而首次提出了世界性战争的概念,以引起世界人民的警惕和防备。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从1898年到1914中先后在欧、美、亚三洲形成。这种战争是以世界霸权和掠夺为政治内容和目的的
帝国主义政策的继续和斗争,也是一种殖民地的重新分配。在1914年,爆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了恩格斯在27年前的预测是正确的。1939年德、日、意
法西斯集团又发动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
政治目的
战争规模大、危害大。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亚、非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
地中海展开,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6500万-7000万人,军队损失3750万人,其中死亡853万人,居民死亡664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1863亿美元。
战争的政治目的是
争夺世界霸权。这是由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帝国主义的政治内容和目的,就是世界霸权。几个大国都想争夺世界霸权,这种斗争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就导致了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战争规模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遍及三大洲、
四大洋,84个国家约20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1.1亿人,军民伤亡1亿余人,其中死亡5000万人,
财产损失4万亿美元。
引起革命
世界战争奴役性、掠夺性强,弄得民不聊生,必然导致革命。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俄国
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革命,出现了一系列的
社会主义国家,
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摆脱了
殖民主义的统治。
激烈斗争
帝国主义发动
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大战,
战争规模和
战略目标庞大,这决定着必须拥有强大的
战争力量。所以,必须由列强组成一个强大的
国家联盟,才能进行世界大战。
处于防御的一方,也必须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才能对付强敌。这是自古以来争霸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到了
帝国主义时代,发动的世界大战,这个特点就更加突出了。如以德国、
奥匈帝国为主的同盟国,为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纠集意大利(大战爆发后退出同盟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共同作战;以英、法、俄三国为核心组成协约国。
两个帝国主义国家联盟,展开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大搏斗。在
战争进程中,美国、
日本、
意大利、
中国等25个国家先后参加了协约国。这场大战,以同盟国各国先后投降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德、日、意
轴心国组成的
法西斯集团,为了进行以称霸全球为目的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胁迫
匈牙利、
罗马尼亚、
捷克斯洛伐克、
保加利亚、
克罗地亚等加入其集团作战。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在中国
重庆召开了东亚军事联合会议,通过了《远东联合行动初步计划》、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美、英三国在重庆正式成立军事会议,以加强对日
作战协调。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
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
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到1945年5月,先后又有21个国家参加了该统一战线。这对世界人民夺取
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关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世界大战”的概念的表述不尽一致。美军《统帅纲要》和1962年版《作战纲要》都把世界大战称为“全面战争”,并明确“全面战争”与“全面
核战争”、“
总体核战争”同义,是敌对核强国或联盟使用一切手段所进行的“不受限制”的“双方都使用
核武器袭击对方的本土”的战争。
前苏联领导人和官方著作都说:新的世界大战是两个“阵营之间”的“火箭核战争”,是“全球性的对抗”,包括武装斗争、
政治斗争、
经济斗争、外交斗争、思想斗争,以达到“重大政治和经济目的”。美苏两大政治、
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长期以来,都准备打一场“按
电钮”式的世界核大战。
苏联、“
华沙条约组织”解体后,苏美
两极体系崩溃,世界正向着政治、经济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和广大
第三世界国家的日益强大,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只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新的世界大战是能够推迟或被制止的。只有消灭了
帝国主义、
霸权主义,世界战争的根源和危险性才能彻底消除。
第一次世界大战
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
势力范围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在世界军事发展史上处于划时代的地位。
各国的目的
英国是要保住老牌帝国的地位,打败德国,夺取更多殖民地,再
近东肢解
奥斯曼帝国,夺取美索不达米亚和
外约旦、
巴勒斯坦。
法国要在一战中为
普法战争雪耻,夺回阿尔萨斯洛林,夺取德国萨尔区的殖民地,重新成为欧洲霸主
德国则是实现世界霸权,取代英国的位置,企图建立一个从
北海、
波罗的海到
亚得里亚海的
日耳曼帝国,同时摧毁英国在
太平洋的垄断权。
奥匈帝国是要占领
巴尔干,取得
亚得里亚海、
爱琴海的出口,扩大成三元帝国。
俄罗斯是要摧毁德国和
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势力,建立“大斯拉夫帝国”。
意大利想占领
北非、的里雅斯特、阿尔巴尼亚等地,确立在
地中海的霸权。
土耳其想夺回在欧洲的领土,重新打造一个强大的奥斯曼帝国。
美国直到一战结束前一年才加入战争,坐收渔翁之利,进一步增强实力,夺取世界霸权。
导火线
这次大战是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面临危机的产物,是
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德国早在1879年就与奥匈帝国结成反对俄、法的
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这个同盟,从而形成了一个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称“
三国同盟”(即同盟国)。俄、法对此很快作出反应,1891~1893年建立了俄法联盟,英国随后加入,形成了协约国。这样,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
军事集团就为重新瓜分世界、
争夺殖民地而展开了激烈斗争。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
皇储斐迪南大公携同妻子到
波斯尼亚检阅
军事演习,在
萨拉热窝遭到
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暗杀。这次事件成了战争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把塞尔维亚视为争霸前哨的
俄国于7月30日宣布
总动员。8月1日、3日,德国分别向俄、法宣战,因为
比利时拒绝接受德军通过本国领土的最后通牒,德国同时向比利时宣战。英国曾要求德国维护比利时的中立,遭拒绝后于8月4日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打了起来。前后卷入战争的有六大洲的33个国家,15亿人(占当时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大战期间大约有7000万人被动员参军。
三条战线
大战开始后,
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三条战线:西线,从北海延伸到
瑞士边境,由英、法、比三国军队对德作战;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由俄军对德、奥作战;另外有巴尔干战线,由塞尔维亚军对奥军作战。战争在陆上、空中、海上和海下同时进行,战场遍及欧、亚、
非洲和
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是决定全局的主战场,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各主要
交战国的
战略方针的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企图依靠一两次总决战决定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
物资储备打短期战争。
战争发展
战争第一年(1914年),
速决战计划即遭破产。在欧洲战场上,德军同英法联军进行了“1914年边境之战”,
法军南撤。德军推进到
巴黎以东的
马恩河地区,遭到法军大规模反击(史称“1914年
马恩河会战”),德军退至
埃纳河一线。9、10月间,为相互迂回对方的翼侧,进入法国北部地区的德军和英法联军实施连续机动,直到海岸方止。(史称“
奔向大海作战”)。至11月,整个西线从
运动战转入了
阵地战。这一年,由于土耳其的参战,近开辟了新战场;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中国山东,出现了远东战场。英德海军的主要战役是北海的两次
赫尔戈兰海战(8月,11月)和南大西洋的
福克兰群岛海战(12月)。
1915年,各参战国由于后备兵员和
后勤保障发生严重问题,被迫将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战争重心由西线转到东线。俄军同德军之间先后进行了
东普鲁士冬季战役(1~2月)、咯尔巴阡冬季战役(1~3月)、果尔利策
进攻战役(5月),俄军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但未能迫使俄军退出战争。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入阵地战。5月,意大利从同盟国转入到协约国,在奥匈东南开辟了新战区。10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之后,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1916年,战争重新再次转入西线。德军对法军实施了“
凡尔登战役”(2~12月),英法联军则对德实施了“
索姆河战役”(6~11月)。东线俄军的
西南方面军对奥匈军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6~8月),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
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从这一年开始,同盟国开始丧失
战略主动权。
1917年,德国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在海上开展“无限制的
潜艇战”,给英法海运造成极大困难。法军在埃纳河地区对德实施“
尼维尔攻势”(4~5月),法军损失惨重,英军单独对德连续发动进攻,稳住了法国。9月,德国发动“
里加战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大规模
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国爆发
十月革命,以列宁为首的
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战争。在意大利战线,德奥联军实施了“
卡波雷托战役”(10~11月),迫使意军全线后撤。同年4月,在交战双方都陷于困境的情况下,美国伺机加入协约国一方。8月,中国
北洋政府也在协约国帝国主义推动下对德奥宣战。
战争结局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7至9月,西线的英法军接连拔除了德军防线上的三个突出部。9月26日,协约国发动总攻。至11月,同盟国中的土、保、奥、匈先后投降。11月11日,德国也被迫投降。历时四年又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遂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灾难深重
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期间,被击毙和因伤致死的总计达850多万人,负伤的有2000多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余美元。
重大意义
大战为革命创造了客观前提,在
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殖民地、
半殖民地的
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1919年~1920年举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
巴黎和会,作为协约国的一员的中国在会上成了列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
权益转让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伟大的“五四”运动。
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
依赖性。战争中,飞机、坦克、潜艇和毒气等新式武器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并首次出现了
集团军群(方面军)战役。大战的经验对战后20年各国
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
重大影响,
总体战、
闪击战、
坦克制胜论、
空军制胜论以及依靠坚固
战略防御工事制胜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这次大战经验的结果。
战后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调整了各大军事帝国的力量,殖民地也得以重新洗牌,
沙皇俄国,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而
巴尔干半岛与
中东地区的
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国力却衰退了,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被美国取代,使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俄国经过十月革命的洗礼,成为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日本从
债务国变成了
债权国。
著名战役
一战起因
老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
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对外发动
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
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
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
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
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
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
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
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
威廉二世任由
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
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
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
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1863年12月18日——1914年6月28日)
奥地利皇储在萨拉热窝事件中遇刺身亡
1914年6月28日,“青年波斯尼亚”组织便在奥皇太子所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上午10时左右,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坐敞篷汽车傲然自得地进入萨拉热窝城。一长列皇室汽车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只有稀疏的宪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两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辆车上,
索菲亚坐在他的右边。波斯尼亚军政府
长官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坐在左边的位上,司机旁边是
侍从官哈拉希伯爵。
当车队经过市中心米利亚茨卡河上的楚穆尔亚桥,驶进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第一个暗杀者没能动手,因为一个警察走过来站在他面前。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暗杀者察布里诺维奇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车
掷出一枚炸弹,但被
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了波蒂奥克雷将军的副手和索菲来的女侍。斐迪南故作镇静地走下车,察看了现场,对被警卫捉住的察布里诺维奇瞄了一眼,然后登车挥手说:“先生们,这个人发疯了,我们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吧。”车队迅速驶进
市政厅,斐迪南夫妇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
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
本来是去医院,但司机偏偏转错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处守候的普林西波(当时仅19岁)。刺杀的机会来了。普林西波拔出手枪,刚要举枪射击,离他不远处的一个警察发现了,箭步冲上来欲抓住他的手臂。真是太巧了。就在这一瞬间,刚好赶到这里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萨拉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挥手犹如一道闪电,朝警察颈部猛击一拳,警察冷不防一个趔趄。这时,普林西波的枪声响了,奥皇储夫妇一命呜呼。顿时,四下里一片混乱,米哈伊洛趁机飞快地逃离了现场,而普林西波当场被捕,日后死在狱中。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
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
基本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
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战争最高峰时期,全球有60%的国家参战,战火遍及
亚洲、
欧洲、
美洲、
非洲及
大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及
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
二战的交战双方是以
美国、
苏联、
中国、
英国、
法国等国组成的
反法西斯同盟与以
德国,日本,
意大利等国组成的
法西斯国家
轴心国集团。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
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经开始,但一般认为战争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
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而告结束。
二战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所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长久的反映在战后人类的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战争的结果使得法西斯这一人类社会的
毒瘤被铲除。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战争结果所带来的。在军事领域,战争发展了现代
军事技术,并产生了大规模使用
装甲部队进行作战的主要方式,同时,
战略轰炸也成为一种直接影响
战争结局的重要
军事手段,战争后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战争并体现了其巨大的杀伤力。二战的结果充分证明,在现代
技术条件下,战争的胜负与交战双方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
工业技术水平,
人员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二战也对
军事武器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雷达、
喷气战斗机、火箭、导弹、
计算机、
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战争中投入使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而这些军事领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战后人类的
第三次科技革命。
在这场血腥的战争中,无辜平民的伤亡是历史上最惨重的,其中包括了
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和其他东欧人种的大屠杀、日本对无数中国与朝鲜平民的屠杀,以及战争末期盟军针对德国与日本境内民用目标的轰炸。第二次世界大战总共导致了9千万人的死亡,而军队伤亡总数约5000万以上(苏联伤亡就达千万以上),无辜平民伤亡人数则高达9000万。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
参战国家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向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众所周知,二战对立双方有两个阵线:以德日意为代表的法西斯阵线;以美苏英中为代表的反法西斯阵线。
参加法西斯阵线的国家有:德国、意大利、日本、
匈牙利、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芬兰等七国,前三国是这一阵线的核心。
按照国际会议的协议,
联合国的创始
会员国都是加入反法西斯阵线的
国家和地区。
丹麦、
阿根廷、
白俄罗斯和
乌克兰(
苏联加盟共和国)因为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所以也成为反法西斯阵线的一员。
此外,还有3个国家是宣了战的:
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8月10日对日本宣战、阿尔巴尼亚(
法西斯傀儡政府)1941年10月17日对英国宣战、
暹罗(今
泰国)的
投降派政府1941年12月11日与日本签订攻守同盟,并于1942年1月对英、美宣战。
战后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铲除了法西斯这一人类社会的毒瘤,它所带来的血腥杀戮造成的巨大破坏,给战后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战争结果所带来的。在军事领域,二战对军事武器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进行战斗。此外,雷达、
喷气战斗机、火箭及导弹、
电子计算机、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战争中投入使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而这些军事领域的突破有直接催生了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著名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