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事件(Sarajevo Assassination),是1914年6月28日
塞尔维亚青年
普林西普开枪射杀了
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与妻子苏菲事件。而这一事件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让整个20世纪变得风起云涌——两次
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时代的衰亡、共产主义运动的兴盛、国际组织的崛起。
事件背景
战争危机
19世纪末,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在争夺
欧洲霸权和分割殖民地的斗争中,已结成了两个互相敌对的军事侵略集团,即德、奥、意
三国同盟和英、法、俄
三国协约。
进入20世纪,迅速强大起来的德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叫嚣严重威胁着英法等老牌
殖民国家。德国修筑
巴格达铁路的计划直接触犯了英国在
西亚、
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国在
非洲的侵略计划和在南美的倾销政策也同英国发生尖锐的矛盾。德国积极加强海军,力图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
英德在殖民地、商业和军备等方面的斗争使两国的关系日益紧张。德国的强大,使欧洲的“
均势”被打破,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
光荣孤立”政策,调整
对外关系。1902年1月,英国与日本签订
同盟条约,借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欧洲的竞争对手沙俄。同时,英国也在
欧洲大陆寻找与它的宿敌法国接近。
德法之间的矛盾也促使法国向英国靠拢。法国企图从德国手里收复阿尔萨斯和
洛林,为此积极准备“复仇”战争。德法两国为争夺北非
摩洛哥,也有着尖锐的矛盾。推动法国与英国接近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盟国俄国在
日俄战争中大大削弱,如果德法发生战争,法国不可能指望俄国的有力支援。
在这些情况下,英法两国于1904年4月8日签订
协约,法国承认英国在
埃及的特权,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权。两国也调整了在
纽芬兰海岸、
冈比亚和
尼日尔、
暹罗、
马达加斯加和新
赫布里底斯群岛的矛盾。
英法协约的签订是准备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
英法协约签订后,英俄两国也逐渐接近。德奥势力在
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危害着俄国的利益,沙俄一直把巴尔干和
土耳其看成是自己的
势力范围,而德国也想控制这一地区。
1903年,德国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一旦铁路修成,德国将控制
黑海海峡的通道,俄国出入
黑海将受到德国的限制。日俄战争后,俄国的经济日益依赖英法两国,英俄两国的矛盾也因俄国国力的削弱和
英德矛盾的加剧而暂时缓和下来。1907年8月,英俄两国签订协定,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以德奥为首的
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
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好了组织准备。两大集团中各国一面利用外交会晤进行和平欺诈,一面疯狂进行扩军备战。双方剑拔弩张,战争的叫嚷甚嚣尘上,战争危机频频发生。
1905年初,摩洛哥发生了危机。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部,扼守着
大西洋进入
地中海的门户
直布罗陀海峡,具有十分重要的
战略地位。法国统治着摩洛哥的大部分国土,德、英、意、西等国都想扩大自己在摩洛哥的势力。法国为了巩固自己在摩洛哥的“
特殊地位”,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1900年到1904年,法国先后同意大利、英国和西班牙签订协定,规定了它们各自在摩洛哥的利益。
1905年1月法国向摩洛哥
苏丹提出一个对其行政、军事、财政的全面“改革”方案,接受这个方案无异于承认法国的
保护权。德国不容许法国占领这个地中海上重要的
军事基地和铁矿产地,决定破坏法国的计划。
1905年3月31日,
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的丹吉尔港,发表挑衅性演说,提出要“维护”摩洛哥的主权和独立。德国向美、英、法、西、俄等国
照会,指责法国违反了
马德里公约(1880年签订),并以战争相威胁。法国考虑到这时如发生战争将对自己不利,决定让步,把同德国的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
1906年1月16日,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耳黑西拉斯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俄、英、美诸国甚至意大利都支持法国,德国陷于孤立。会议决定承认摩洛哥“独立”,摩洛哥的财政由国际监督,警察组织由法国和西班牙分别管理,由它们负责摩洛哥的“治安”,这就等于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控制。德国虽然失败,但并没有放弃对摩洛哥的野心,争夺摩洛哥的斗争成为战争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1911年4月,摩洛哥首都
非斯爆发反对殖民统治的人民起义。法国以恢复“秩序”和保护侨民为由,占领非斯。德国不容法国独占摩洛哥。7月1日,德国
炮舰豹号驶进摩洛哥的阿加的尔港,随后巡洋舰柏林号也于1914年出现在摩洛哥海面,德法战争迫在眉睫。这时英国决定支持法国,并声称在摩洛哥问题上英国不惜与德国一战。在英国的压力下,德国不得不同意与法国谈判。11月,双方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法国为摩洛哥的
保护国,法国把法属刚果的一部分割给德国作为“补偿”。
摩洛哥危机尚未过去,意大利和土耳其之间又发生了战争。意大利早就蓄意侵略土耳其的北非属地的黎波里,决定趁英、德、法等国卷入摩洛哥危机时,染指的黎波里。1911年9月28日,意大利政府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抗议土耳其在的黎波里阻挠意大利的“
企业活动”。土耳其拒绝接受这个无理通牒,
意土战争随即爆发。
两万余意军先后在的黎波里登陆。意军装备精良,在战争中第一次使用了飞机,意大利舰队控制了沿岸
港口,英国又不许土耳其援军通过埃及。这样,意大利打败了
土耳其军队,但遭到了的黎波里阿拉伯人的顽强抵抗。战争一直延续到1912年
巴尔干战争开始才结束,土耳其把的黎波里和
昔兰尼加(后来合称
利比亚)割让给意大利。
为了准备战争,
欧洲列强疯狂扩军备战。从1911年起,德国每年都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增加
军事预算。到1913年,德国已拥有由新式装备武装起来的现役部队76万。
英国军队(包括
印度军队在内)增加到41万。法国于1913年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将两年兵役制改为三年,役龄从21岁到45岁改为从20岁到48岁,使军队增加到77万。
沙皇俄国在大战前夕已拥有兵力为130万的军队。列强还积极扩大海军,英德两国的海军竞赛最为剧烈。
1912年,英德两国举行裁军谈判,英国坚持两国海军比例应为2:1,德国则要求定为16:10,谈判最后破裂,双方更疯狂地增加
军费。到大战前夕,德奥两国军事预算达140亿马克,协约国军事预算也达47.66亿马克。两大集团各自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和制订
作战计划,力图先发制人。德国参谋总长
小毛奇曾经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对于我们,战争越快越好。”
各国
资产阶级宣传机构也大肆活动,散布
沙文主义情绪。资产阶级御用学者竭力为战争辩护,宣传战争可以解决人口“过剩”问题,挽救工商业危机,甚至宣称战争能对人类起“优生”的作用。
德国骑兵将领柏第公然叫嚣:“战争是万事之父……战争不仅是一种生物规律,也是一种首先规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
巴尔干地区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南部,濒临地中海,这里长期受土耳其人的统治。19世纪以来,随着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巴尔干地区的一些国家相继独立。由于这里主要居住着
南斯拉夫人,与俄罗斯人是同宗,而且俄国是打击、削弱土耳其的主要力量,所以,巴尔干半岛各国与俄国有着密切联系。20世纪初,奥匈帝国开始加紧染指巴尔干地区,特别是力图阻止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同
塞尔维亚合并,波黑当时还是土耳其统治下的两个行省。
1908年,奥匈趁土耳其发生革命时,宣传吞并波、黑两地,激起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极大愤怒。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开始部署
武装力量,俄国准备支持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奥匈也向边境集结军队,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这时德国出面支持奥匈。1909年3月21日,奥匈帝国向俄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立即承认奥匈吞并波、黑两地的既成事实,否则将对塞尔维亚开战。俄国在日俄战争失败后力量削弱,也没有得到英法的支持,不得不暂时让步。奥匈在德国支持下实现了吞并波黑的野心。
20世纪,摆脱了土耳其人统治的塞尔维亚在
巴尔干地区日趋强大起来,已成为
南斯拉夫人反对外国统治、争取民族统一的核心。两次
巴尔干战争推动了奥匈统治下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南斯拉夫人的
民族运动,他们要求和塞尔维亚合并,建立一个
大塞尔维亚国家。以塞尔维亚为中心的南斯拉夫民族统一运动的发展,使
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极为不安。因此,奥匈加紧进行以摧毁塞尔维亚为目标的战争准备,而主持制定侵略塞尔维亚战争计划的正是斐迪南大公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
弗兰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
当时,在塞尔维亚国内已出现反奥宣传活动和爱国团体。1908年成立了“国防会”,1911年成立了“黑衣会”(又称“不统一毋宁死”)。这两个组织受到欧洲以巴枯宁、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
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国防会”主张进行游击战来阻止奥匈帝国吞并塞尔维亚,并招募和训练志愿军。“黑手会”主张采取恐怖行动,它的奋斗目标是“实现民族的思想,统一所有塞尔维亚民族”。黑手会的活动方式是,单线联系,秘密活动,绝对服从,勇于牺牲。领导这个组织的是塞尔维亚
参谋本部情报主任德拉古丁·提米特利耶维奇上校。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多次发生暗杀事件,许多青年
爱国者都以献身精神去进行这些
恐怖活动。
巡视
1914年5月,德国参谋长小毛奇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赫岑多夫会谈,讨论对塞尔维亚的战争计划。6月12日,斐迪南到其科诺皮施特的城堡中同
德皇威廉二世举行会谈,为发动战争预先确定行动方针,他们都认为,俄国国内困难较大,无法插手巴尔干战争。德皇建议奥匈利用这一有利形势进攻塞尔维亚。威廉二世还明确向斐迪南保证,假如俄国插手奥塞冲突,德国将援助奥匈。
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帝国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时间选定在6月28日,这一天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1386年6月28日)。这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出动了两个兵团,斐迪南夫妇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热窝巡视。
奥匈帝国的这一行动,大大激怒了塞尔维亚
民族主义者,“黑手社”和波斯尼亚当地的秘密民族主义团体“青年波斯尼亚”拟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计划。
塞尔维亚政府事前已发觉了刺杀斐迪南的行动,并反对这一行动,担心这一事件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因为塞尔维亚难以抵挡奥匈帝国的进攻,而俄国此时尚未完成陆军的改编计划,不可能给塞尔维亚有力的援助。塞尔维亚政府试图阻拦“黑手社”的人出境,但与“黑手社”有联系的边防军使他们顺利地越境进入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政府又通过本国驻奥匈公使提醒奥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亚,将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奥匈政府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
事件经过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一次
军事演习。演习在奥匈帝国控制的
波斯尼亚举行,并以邻近的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塞尔维亚的一个秘密组织派出了多名杀手,埋伏在萨拉热窝市内,准备行刺。
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夫妇乘坐敞篷汽车进入市区,一个刺客向汽车扔了一个炸弹,但仅仅
擦伤了斐迪南。
当斐迪南夫妇的汽车行驶到一个拐角处时,另一个秘密组织成员,年仅19岁的普林西普立刻冲上前去,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结果斐迪南夫妇双双毙命,普林西普被捕。
第一次刺杀
1914年6月28日清晨,“青年波斯尼亚”组织便在奥皇太子所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上午10时左右,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坐敞篷汽车傲然自得地进入
萨拉热窝城。
一长列皇室汽车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只有稀疏的宪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两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辆车上,索菲亚坐在他的右边。波斯尼亚军政府长官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坐在左边的位上,司机旁边是侍从官哈拉希伯爵。
当车队经过市中心米利亚茨卡河上的楚穆尔亚桥,驶进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第一个暗杀者没能动手,因为一个警察走过来站在他面前。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暗杀者察布里诺维奇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车掷出一枚炸弹,但被
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了波蒂奥克雷将军的副手和索菲亚的女侍。察布里诺维奇马上服下
氰化物并跳河企图自杀,不遂,其后被赶至军警拘捕。
斐迪南故作镇静地走下车,察看了现场,对被警卫捉住的察布里诺维奇瞄了一眼,然后登车挥手说:“先生们,这个人发疯了,我们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吧。”车队迅速驶进市政厅,斐迪南夫妇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
第二次刺杀
本来是去医院,但司机偏偏转错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处守候的普林西普。刺杀的机会来了。普林西普拔出手枪,刚要举枪射击,离他不远处的一个警察发现了,箭步冲上来欲抓住他的手臂。
就在这一瞬间,刚好赶到这里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萨拉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挥手犹如一道闪电,朝警察颈部猛击一拳,警察冷不防一个趔趄。
这时,普林西普的枪声响了,奥皇储夫妇一命呜呼。顿时,四下里一片混乱,米哈伊洛趁机飞快地逃离了现场,而普林西普当场被捕。
开枪打死斐迪南
皇太子的波斯尼亚青年
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当时只有19岁,还是个中学生。刺杀奥匈帝国王储
斐迪南时,普林西普的身份是塞尔维亚首都
贝尔格莱德的学生。事后普林西普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在1914年10月被判20年
有期徒刑。狱中的普林西普因为健康原因接受了切除手臂的手术,并于1918年4月死于监狱中。
事件影响
战争准备
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被推动战争的两大
军事集团所利用。
奥匈的军国主义者大肆叫嚷,“拔出宝剑,对准塞尔维亚”,彻底摧毁奥匈称霸
巴尔干的障碍。
维也纳一家报纸写道:“六年来我们一直等待着一切严重的紧张局势最后爆发……我们要战争,因为这是我们人心的信念。我们的理想只有通过一次战争,用激进的突然方式才能实现:这是一个强盛的奥匈帝国。”
事件发生的次日,奥匈
总参谋长赫岑多夫和外交大臣贝希多尔德都认为:“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机到了,要求立即进行军事动员,对塞尔维亚宣战。但他们也担心
俄国的干预,于是就请求德皇威廉帮忙。
德国渴求战争,认为1914年进行战争有利。1914年有两件事促使德国力求速战。一是6月间德国完成了
基尔运河的加宽工程,使新造的“
无畏舰”能从北海通过运河直接驶入波罗的海,加速军队调动的灵活性;二是4月份英国开始同俄国进行海军谈判,小毛奇获知此事后,大为不安。6月1日,小毛奇对曾出使英国多年的埃克哈德施泰因说:“我们已准备就绪,在我们是愈快愈好。”
德国深知,如果战争拖至1917年发生,那时俄法两国完成新的
扩军计划,实力对比会起变化。
德国外交大臣亚哥夫在1914年7月写给驻英大使的信中说:“1914年,俄国基本上尚未做好
战争准备。法英两国也不愿意1914年打仗。根据推测,再过几年,俄国就有战斗力了。到那时,它用自己士兵的数量就能压倒我们;俄国的
波罗的海舰队和战略铁路都将建成,然而我们的集团的力量却将日渐衰弱下去。”
德国人预感到俄国的力量将日益增强,而现时貌似强大的奥匈帝国将日趋衰落,因此希望在实力对比有利的情况下发动战争。
6月28日星期日下午,德皇在
基尔海面游艇上获悉弗兰茨·斐迪南遇刺身亡,立即停止游览活动。他活像一个押下了赌注的赌徒一样,不停地狂叫道:“1914年是千载一时的机会。”
7月5日,奥匈驻德大使卓基夷奉命把弗兰茨·约瑟夫皇帝的亲笔信呈交
威廉二世。信上说:奥皇储遇刺,“是俄国和塞尔维亚大斯拉夫主义者直接鼓动的结果;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削弱
三国同盟,分裂我的帝国。……如果我们容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就意味着我的朝廷和我的领土将长期遭受危险。……最近在波斯尼亚的可怕的事件发生以后,你一定也认为奥塞之间的敌对想求得友好的解决已是不可能的了;只要
贝尔格莱德这种罪恶的煽动根源不受到惩罚,则所有欧洲君主国家的和平政策将受到威胁。”信中所谓惩罚塞尔维亚,就是发动
侵略战争。弗兰茨·约瑟夫恳求威廉二世表态支持他的战争行动。
德皇收下奥匈大使的信件,并当场表示,奥匈帝国“可以肯定地指望德国作为一个盟国和友邦为它的后盾”。“德国全力支持”奥匈对塞尔维亚“采取
军事行动”,并且认为,“如果我们放过这次如此有利的机会,将是可惜的”。
1914年7月5日和1914年7月6日,威廉二世接连召集高级将领和政府大臣,在波茨坦宫举行会议。他把
可能发生战争的信息告诉自己的宠臣。将军们回答皇帝说,一切战争准备已经就绪。
总参谋部的军需部长报告皇帝说:“在这次觐见后,我就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了。
动员计划已在1914年3月31日完成。军队和往常一样,都已做好准备。”于是德国作出了发动战争的决策。
奥总参谋长也于7月5日谒见奥皇,转达了德国的答复。这位82岁的老皇帝喃喃地说:“1914年我们不能再回头了,将要有一场可怕的战争。”奥匈立即着手准备挑动战争。在德奥准备发动战争的同时,俄法两国也积极备战。7月20日,
法国总统雷蒙·普恩加莱和总理
勒内·维维安尼访问俄国。两国相互保证说,一旦对德国开战,两国一定履行自己作为盟国的义务,俄国过去在1909、1912和1913年的
国际危机中,曾经三次让步和退缩,1914年它决定这次绝不让步和退缩了。
俄法在两国
会谈公报中以及在公开的外交场合,都一再强调两国“珍贵的友谊”,大肆渲染“亲如兄弟的海陆军力量”,并互相表示要“忠诚不懈地与它的盟邦合作”。两国首脑会谈期间,俄国在
彼得堡冬宫举行了招待宴会。席间,普恩加莱特地同奥匈大使交谈,要大使转告奥匈政府“应当特别慎重”处理对塞尔维亚的关系。他强调说:“塞尔维亚在俄国人民中间是很亲密的朋友,而俄国又有盟邦法国,在这个问题上真不知有多少可怕的纠纷。”
英国也已经做好战争准备,并且认为迟打不如早打,再拖延下去,将对自己不利。因为英国看到德国的
生产能力比自己强大,在海军造舰竞赛中将会很快赶上来,希望在1914年仍保持海军优势的情况下,通过战争击败危险的竞争对手。不过在萨拉热窝事件后,英国开始并没有流露参战的意向,因为它既担心德国悬崖勒马,又怕承担首先发动战争的责任。
同时,
英国议会和内阁中存在着一个亲德派。
英国内阁中,12名阁员不赞成参战。整个工人阶级和大部分自由党人反对参战。
特拉法加广场上的群众集会要求英国宣布中立。在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的压力下,
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向德国驻英大使说,英国同俄法两国没有任何同盟关系,不受任何义务约束,并一再申明英国的态度是“尽一切可能防止在大国之间发生战争。”
最后通牒
奥匈帝国要求塞尔维亚政府作以下行动:
但是最后,除了第五条和第六条条款,塞尔维亚政府接受了其他条款。原因是它违反塞尔维亚的宪法和破坏它的主权。
奥匈发出最后通牒之后,俄国通知奥匈帝国,攻击塞尔维亚会引起俄国的
总动员,
并表示俄国不容许奥匈帝国打垮塞尔维亚,成为
巴尔干半岛的霸主。
7月26日,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提议德、英、法、意四国调停奥、塞之间的不和。但英国在暗中极力怂恿法俄对德奥作战,并保证给予支持,这就给法俄两国壮了胆。英国的真正面目是在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的第二天才公开暴露出来的。
7月29日,格雷接见德国大使,明确表态说,如果冲突仅仅限于俄奥之间,英国可以保持中立;如果德法两国卷入,“那么局势立刻就会发生变化,英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将被迫作出紧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长期作壁上观了”。
当德皇
威廉二世最终获知英国参战的真正意图之后,曾打算悬崖勒马,劝告奥匈接受英国的调停。可是,奥匈已对塞尔维亚宣战两天了,军队已经开进塞尔维亚境内。
战争爆发
奥塞战争迅速爆发,俄法两国站在塞尔维亚方面,立即进行战争总动员。7月31日,德国向俄国和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它们停止总动员,遭到断然拒绝。德国于7月31日向俄国宣战,8月3日对法国宣战。
8月2日,德国总参谋部为了实行
施里芬计划,向
比利时送交最后通牒,要求允许德军借道比利时对法军作战,并限在
24小时内答复。700万人口的比利时勇敢地拒绝了德国的无理要求,并向英国求援。
8月4日,德国悍然破坏1839年保证比利时永久中立的条约,4路德军侵入比利时。英国获知德国有入侵比利时的意图后,于8月4日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无条件尊重比利时中立。
但德国宰相
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对英国驻德大使声称:“
国际条约不过是一张废纸。”于是英国便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借口,对德国宣战。这样短短一周时间内,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在一片战争叫嚣声中纷纷亮相,卷入一场为期四年的战争。
世界大战开始了。
事件评价
此次刺杀行为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并成为列强借口发动战争的
导火索,引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是中国网络上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次刺杀行为明显偏激,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正确行为,其后果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
人类社会巨大的灾难。”
后世纪念
为纪念这位“为争取
民族独立和自由而献身”的
塞尔维亚青年,原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在1977年作出决定,在普林西普刺杀
皇储站立的石板上,用水泥浇铸一双脚印,并在旁边的墙壁上嵌入了一块约一平方米大小的白色大理石板,石板上用黑色的
塞尔维亚语和英语两种文字刻写着:1914年6月28日加弗利洛·普林西普就是从这个地方刺杀了奥匈帝国斐迪南皇储及其夫人
索菲亚王妃。
南政府同时决定,将此桥改名为“普林西普桥”。前南解体、
波黑独立后,该纪念物及大理石板均被拆除,小桥也再次易名为“斐迪南桥”。大理石石板一直被存放在
萨拉热窝市内一座废兵营内,此后该兵营又被
意大利驻波黑
大使馆征用。
1995年
代顿协议签署之前,当时的美国总统就
巴尔干问题
特别代表霍尔布鲁克在见到此桥时,首次称普林西普为恐怖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