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参谋长
中国总参谋部最高长官
中华人民共和国总参谋部最高长官。
历史发展
初期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成立于1927年8月1日,但是在1927年5月,中共中央军事部(中共当时负责国民革命军中军事工作的部门)即在中共中央军事部下设立了参谋科,由聂荣臻任参谋科科长,这是中共军队总参谋部的雏形。时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书记为周恩来,此后机构撤销。1928年,中共六大后,再次筹建中央军事部,下辖参谋科。1930年,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根据这个文件的规定,中央军委设立了参谋部,由刘伯承任参谋长,下设作战、交通、谍报、训练、工农武装五个科。1931年11月,正式设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其首长称为总参谋部部长,叶剑英出任此职。1932年将总参谋部部长改称总参谋长,由叶剑英、张云逸分别担任正副职位,下设第一局、第二局、第三局、第四局和军委通讯处。1933年5月,总参谋部正式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部,叶剑英任总参谋长。1934年改选刘伯承担任总参谋长,叶剑英、张云逸任副总参谋长;不久,因红军作战问题上,刘伯承与李德、博古发生冲突被免职,实际由叶剑英负责。遵义会议后,刘伯承再次出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1936年,红军进入陕北并进行再次调整,刘伯承任总参谋长,叶剑英、张云逸任副总参谋长。
抗日战争与内战期间
1937年8月22日,洛川会议后,中共中央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随后成立军委总参谋部,萧劲光任总参谋长,聂鹤亭任参谋部部长,此后陈奇涵许光达继任,总参谋部下设四局,分由郭天民、曾希圣、王诤、江华(后郭化若)担任局长。同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彭雪枫任参谋处长。次年,因萧劲光担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员,总参谋长一职由滕代远接任;1940年改由王若飞担任。1941年,叶剑英回到陕北,随后担任军委总参谋长兼第18集团军参谋长。1945年,中共七大上,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兼任总参谋长。国共内战爆发后,胡宗南率部进攻陕北,彭德怀调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总参谋长一职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代任。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成立,总参谋部依然为军委总参谋部。叶剑英任军委副总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时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任总参谋长,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任副总参谋长,此时总参谋部称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1950年,徐向前因生病,总参谋长一职由聂荣臻代理。次年10月,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调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任副总参谋长;1952年10月,又调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张宗逊担任副总参谋长,此时总参谋部下设作战部、军事训练部、情报部、技术部、联络部、通信部、人民武装部、民用航空局、气象局和军事运输司令部。同年年底,召开第一次参谋长联席会议,确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方针。1953年2月,李克农担任副总参谋长。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粟裕担任总参谋长,黄克诚、张宗逊、陈赓、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任副总参谋长。1958年,粟裕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被批判而免职,由黄克诚代任。1959年9月,庐山会议上,因支持彭德怀主张,黄克诚被罢免总参谋长职位,由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长罗瑞卿出任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次月杨勇兼任副总参谋长,而邓华、王震、许世友的职位撤销。1961年和1962年,副总参谋长陈赓、李克农相继去世。随后中央军委于1962年和1963年分别调任李天佑、王新亭担任副总参谋长。1965年,杨成武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副总参谋长。同年底,因罗瑞卿事件,罗瑞卿被免去总参谋长职位,改由杨成武代理。
文化大革命期间
196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吴法宪兼任副总参谋长;次年,杨余傅事件的爆发使得杨成武被罢免代总参谋长兼军委办事组组长职位。林彪借此大量插入己方集团人物:而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调任总参谋长兼军委办事组组长;海军政委李作鹏、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温玉成兼任副总参谋长;而原副总参谋长张宗逊、张爱萍受到关押迫害。1970年,温玉成被罢免,陈继德担任副总参谋长,同年9月副总参谋长李天佑因病去世。1971年,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张才千担任副总参谋长。同年九一三事件后,林彪骨干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纷纷被调离总参职位,而由由副总参谋长张才千主持工作。1971年,阎仲川被免去副总参谋长职位;次年,中央军委相继任命向仲华李达为副总参谋长;同时免去王新亭、陈继德副总参谋长。1973年,张宗逊被免去副总参谋长一职调任总后勤部部长。之后杨成武王尚荣何正文胡炜担任副总参谋长。1975年,再度出山的邓小平出任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从而结束了自九一三事件后长期无总参谋长的情形,然而邓小平对军队的改革被1976年4月的四五运动而隔断。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王诤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兼总参谋部四部部长,总参谋部的日常工作由杨成武代理主持。
改革开放以后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次年,邓小平恢复了包括总参谋长在内的党政军领导职务。1977年9月,迟浩田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兼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胡炜、向仲华副总参谋长的职务被免。1978年,副总参谋长彭绍辉王诤相继去世。1980年,总后勤部部长张震、海军副司令员刘华清任副总参谋长。同年3月,邓小平辞去总参谋长职位,开始全新着手对军队编制进行改革,而总参谋长一职则由中越战争中表现上佳的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担任。1982年9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领导机构缩编为总参谋部工程兵部,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领导机构缩编为总参谋部装甲兵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领导机构缩编为总参谋部炮兵部。
1987年11月,杨得志辞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一职,而由济南军区政委迟浩田调任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92年1月,迟浩田接替秦基伟出任国务委员国防部长,而总参谋长一职由济南军区司令员张万年出任;此外,副总参谋长何其宗调离,李景调、曹刚川调任副总参谋长。1995年9月,中央军委委员兼总后勤部部长傅全有调任总参谋长。2002年11月,南京军区司令员梁光烈出任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2007年9月,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陈炳德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2012年10月,北京军区司令员房峰辉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至2016年1月)。
主要职责
主要职责包括:作战指挥、战备建设规划以及军事训练、组织编制、兵役动员和行政管理,
并兼负陆军领导机关的职责。其组织机构经过多次调整改编,设有办公厅及作战、情报、通信、电子对抗、军训军务、动员、兵种、陆军航空兵、外事、管理等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总参谋部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作战、情报、通信、军训、军校、军务、人民武装、军事运输、测绘、气象等部门。
历任人物
彭德怀(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军委总参谋长:1945.8-1948.8,1947年8月-1948年由周恩来代理)
周恩来(中共中央副主席兼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军委总参谋长:1947.8-1949.10,1947.8开始代理彭德怀军委总参谋长的职务)
叶剑英(1947.3—1949.10)军委副总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徐向前(1949.10-1954.10)
聂荣臻(代:1950.初-1954.10)
粟裕(1954.10-1958.10)
黄克诚(1958.10-1959.09)
罗瑞卿(1959.09-1965.12)
杨成武(代:1965.12-1968.03)
黄永胜(1968.03-1971.09)
叶剑英(兼:1971.09-1975.01)
邓小平(兼:1975.01-1976.04;兼:1977.07-1980.03)
杨得志(1980.03-1987.11)
迟浩田(1987.11-1992.11)
张万年(1992.11-1995.09)
傅全有(1995.09-2002.11)
梁光烈(2002.11-2007.09)
陈炳德(2007.09-2012.10)
房峰辉(2012.10-2016.01)
职务溯源
参谋之职萌芽于春秋
中国古代军队中,参谋一职及相应机构早以有之,只是各历史时期称谓各异而已。我国古代春秋时代及春秋以前虽战事频繁 ,但由于当时参战国家的国力基础、军队数量、装备水平、战略战术、冲突规模等综合作战能力与战争烈度,对比后来的战国时代相对较弱,战场上武装对抗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故而,春秋时代参战各国中,往往由该国国君或集谋士与将军功能于一身的将领,亲自指挥作战,鸣金击鼓,发号施令。因此,春秋时代是我国参谋长一职的萌芽孕育期,但当时只是军中将帅行使兼职功能,并未出现专职的参谋机构和相应的参谋长官职务。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公元前512年,被吴王任命为将军的著名军事家孙武,这位对兵法深有研究的谋士,是具有“准参谋长”特征的早期雏形代表,但严格意义上来说,他还不能被称之为军队专职参谋人员。
参谋之职诞生于战国
而到了战国时代及战国以后,随着当时军事科技的不断进步,军队装备水平获得了大幅提高,参战国综合国力与后勤保障能力也得到长足发展,交战双方不仅有了锋利的铁制兵器,同时,还装备了当时非常先进的弓弩,其箭矢射程超过600步,攻城云梯和舟战钩拒等水陆攻防兵器,开始在军中普及列装,陆上作战时,具有快速反应与远程打击能力的骑兵,于野战中投入使用,实战频率逐步赶超传统步兵,并且在攻城夺塞的包围战中,开使运用地道战法等坑道战术,战争烈度与战役复杂性,相对于春秋时代明显加强,有时一次交战的兵力投入,竟高达十万余人,战争相持数月甚至经年。正因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政治形势与军事战略不断变化,战争规模进一步加剧扩大,使得自春秋以来的旧有指挥作战体系,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新军事变革要求,故而,专门替国君和主帅运筹帷幄的专职参谋人员,便应运而生。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比较早期的古代军队参谋长,是战国中期的齐国军师孙膑,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公元前353年,齐威王“···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因此,时任军师的孙膑,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史可考的最早的专职军队总参谋长。
参谋之名出现于唐朝
虽然我国古代军队作战序列中 ,军队参谋人员和军事参谋机构,在战国时期便以出现并开始发展,但对行使专职参谋职能的军事人员,职务称谓上却并非“参谋”,而是常以“军师”等各种特定称谓来指称该职。
我国军事史上,最早出现“参谋”称谓的历史时期是唐代,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当时各节度使属员有“···行军参谋,关豫军事机密。···”,故而,从唐朝以后,“参谋”称谓便沿用至今,这便是我国现代军队职务“总参谋长”中,“参谋”二字的历史来源。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9 15:58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