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逊(1908年2月7日—1998年9月14日),男,出生于陕西渭南,上将军衔,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高级将领,军队训练、院校教育和后勤工作主要领导人,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部长。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8年2月7日,张宗逊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县赤水镇淹头村(今渭南市临渭区向阳街道),7岁起开始在本村私塾念书,接受传统教育。10岁那年,村里发生一起官府欺压百姓的事情,在其幼小的心灵留下烙印。11岁时,从叔父那里得知了五四运动和南北军阀混战的情况。1920年,入读赤水镇法济寺小学。
赤心报国
1922年,张宗逊就读于渭南赤水职业学校,受
王尚德等革命者影响,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4年5月,加入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协助团支部兴办“平民教育服务团”,建立农民协会,创办“教育促进会”。开始把自己的命运同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
1925年秋,在国共合作大背景下,张宗逊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2月,考入
黄埔军校,编入第五期入伍生2团2营5连,由青年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在校期间,每两周去一次广东省农民协会聆听
周恩来讲授政治形势报告。“
中山舰事件”后,张宗逊退出国民党,并公开其中国共产党员身份,从思想深处坚定了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信念。
土地革命
1927年7月,张宗逊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连长,拟参加
八一南昌起义未果,遂转入江西修水一带活动;9月9日,参加
毛泽东领导的
秋收起义,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2营6连连长。向西攻击时,担任先锋;向东撤退时,担任后卫,初步展露了指挥作战和管理部队的军事才干,受到毛泽东关注。之后跟随毛泽东开始漫长而又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
三湾改编后,张宗逊改任团部参谋、副连长,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当时到处是反动武装和土匪,内部也时有动摇分子和叛徒搞破坏,随时需要设岗布哨。张宗逊与毛泽东形影相随,一同并肩行军打仗,同宿一个屋内。1927年10月23日拂晓,部队遭到反动地主武装肖家壁部袭击,被迫撤离大汾圩;11月中旬,在向茶陵县城进军中,张宗逊腿部负伤,3个月后痊愈。
1928年5月4日,朱德、毛泽东会师之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张宗逊任第四军某连连长;6月23日,湖南和江西两地军阀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联合组织第一次“会剿”,张宗逊带领永新县游击大队取得“龙塬口大捷”;6月25日,张宗逊任第四军第31团1营2连连长,开赴永新县石灰桥地区,打土豪分田地。
1929年1月,张宗逊随军转战赣南、闽西,先后任红四军第3纵队第9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参加创建中央苏区的斗争。1930年10月,任红一方面军第36师师长,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斗争。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率部支援红3军团第9师作战,全歼国民党军第18师师部和两个旅,活捉敌师长
张辉瓒。之后张宗逊先后改任第12军军长、第14师师长兼广昌警备司令。
1934年4月,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失守,被“左”倾领导者认为有“毛派嫌疑”的张宗逊被免去师长职务,进入红军大学学习;5月,张宗逊路过福建长汀时特意去看望身处逆境的毛泽东,毛泽东指示张宗逊去找周恩来;6月,在周恩来干预下,张宗逊由普通学员出任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和教诲下,通过对历次反“围剿”,特别是第五次失利的比较分析,张宗逊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坚定了跟随毛泽东就能取得胜利的信念。
1934年10月16日,红军未能打破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围剿”,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张宗逊由
红军大学调至
中央纵队(即第二野战纵队)任参谋长,后接任红四师师长。强渡湘江时,张宗逊指挥红四师控制界首渡河地段,坚守一天,阻击广西敌军,掩护中央纵队通过。攻占娄山关次日,敌军疯狂反扑,张宗逊率红10团与红11团、红12团击溃敌军。
1935年1月,经过艰苦的行军,部队到达遵义,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在军事上结束了“左”倾机会主义在中央的统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红军在扎西地区进行整编,红三军团取消师一级建制,张宗逊担任红10团团长,黄克诚任政治委员,部队在毛泽东指挥下发起了二战遵义战役。
1935年2月28日,在同
薛岳兵团战斗中,张宗逊率红10团同敌人争夺遵义城西南郊老鸭山时,腿部负重伤,后到中央休养连休养并担任连长;6月中旬,在腿伤还没有痊愈情况下,给毛泽东和周恩来写信,要求分配工作;8月上旬,奉命到红四方面军第四军任参谋长,与
许世友一起保卫党中央继续北上。
张国焘反党事件发生后,张宗逊被列入“拥护毛泽东、周恩来、
张闻天、
博古”名单,成为监视对象。1936年2月,被张国焘以非法“中央军委”名义给予严重警告处分。
留在四方面军的张宗逊三过草地,两过雪山,艰苦转战。1936年冬,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张宗逊在保安(现
志丹县)县城见到毛泽东,毛泽东决定调张宗逊到总部机关。1937年1月6日,张宗逊担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第一局局长。
中央军委一局也称中国工农红军总部一局,是军委指挥机关一个综合部门,下设作战、文秘、机要、警卫和行管等业务单位,并直接指挥中央警卫团。到职后的张宗逊马上筹划军委机关迁往延安事宜,率领警卫团一部及先遣人员赶往延安,划分各单位驻地,布设警戒,制订整个迁移方案。后返回保安将迁移方案交至党中央和毛泽东审定并下达给各单位,并护从毛泽东由保安向延安转移。
抗日战争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改编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张宗逊出任120师358旅旅长,下辖715团和716团等部队;9月3日,120师主力从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出发北上,张宗逊率358旅随120师师部之后,经澄城、合阳,于12日在韩城芝川镇渡过黄河,进入山西抗日前线。遵照八路军总部命令,9月底以358旅716团2营为基础组成雁北支队,在支队司令员宋时轮率领下北越长城,挺进雁北地区,初步打开雁北地区抗战局面;10月8日,张宗逊率358旅主力袭击宁武县城,在友军配合下,歼灭守城日伪军,收复宁武。
1937年10月14日,张宗逊指挥358旅在359旅协同下,攻占同蒲路上大牛店等地,歼敌一部。之后张宗逊命令716团主力于雁门关以南黑石头沟公路两侧高地设伏,以切断进攻忻口日军的后方补给线;18日上午,日军汽车50辆满载步兵由北驶入伏击区,激战至夜晚,共毙伤日军300多人,击毁日军汽车20多辆;21日,716团再次于黑石头沟公路设伏痛打日军。3天时间,358旅716团在雁门关以南共毙伤日军500多人,毁日军汽车数十辆,切断了日军由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的后方补给线。张宗逊领导358旅配合忻口战役的胜利捷报,让当时奋斗在抗战前线的各部队均受到鼓舞。
1938年3月至4月,358旅会同359旅等部反击日伪军对晋西北地区的首次围攻,收复7座县城;5月,配合国民党军反攻归绥(今呼和浩特市),旅部率716团开赴雁北,在朔县(今朔州)、岱岳(今山阴)、怀仁开展游击战;9月,日军向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的五台、阜平、涞源等中心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围攻”,第358旅奉命参加反“围攻”作战,向同蒲铁路(大同—风陵渡)北段和平绥铁路(今北京—包头)西段出击;10月下旬,张宗逊得知一股日军孤军深入,指挥部队在五台县之滑石片地区设伏,一举全歼进犯五台的日军1个大队700余人。
1939年1月,120师主力开赴冀中,为加强交流、协同作战,八路军第三纵队与张宗逊358旅进行交流,715团与第三纵队独立第四支队合编,成立120师独立第一旅;第716团与第三纵队独立第五支队合编,成立120师独立第二旅。以张宗逊为主组成纵队(亦称“张纵队”)指挥部,统一指挥独立第一、第二旅,随即全歼了向冀中军区进攻的国民党河北民军司令、反共顽固分子张荫梧部。
1939年9月,120师进行整编,“张纵队”撤销番号,独立第二旅改称第358旅,张宗逊任旅长。不久,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的日军改变战术,袭击了抗大二分校驻地陈庄。120师领导指挥部队在敌人撤退的路上设下埋伏。张宗逊参与指挥作战,一举将进犯敌人全部歼灭。
1940年6月17日至19日,张宗逊指挥部队在晋西北米峪镇对外出“扫荡”归来的日军村上大队进行伏击,歼灭日军700余人;8月20日,率部向康家会和砚湾开进,参加百团大战,歼灭康家会敌军,拔掉静忻公路之间最大的据点;11月,张宗逊兼任晋西北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率部坚持抗日斗争。
1943年3月,蒋介石鼓吹中国只能有“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独裁主张,发出反共信号,并调集盘踞西安的胡宗南所部十多个旅,妄图攻占陕甘宁边区,“闪击”延安。毛泽东及时察觉到蒋介石的阴谋,于6月初电令正在晋绥抗日前线的张宗逊西渡黄河,准备抗击国民党军进攻。之后,毛泽东撰稿通过报刊和广播电台,揭露蒋介石挑动内战、破坏抗日的阴谋。在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对下,蒋介石不得不于1943年7月10日电令胡宗南暂停闪击延安的军事行动。
国民党军事行动虽然取消,但边区面临的危险并没有解除。就在蒋介石发出“停止闪击延安”的第十天,1945年8月,国民党顽固派企图夺取关中解放区,钳制陕甘宁八路军向日军的反攻,集中9个师的兵力,向爷台山等地发起攻击,八路军成立爷台山反击战临时指挥部,由张宗逊任司令员,
习仲勋任政委,指挥爷台山反击战;8月8日至10日,经过3天战斗收复爷台山等全部失地,全歼入侵的国民党军五个连及一个营部。对张宗逊指挥的这次作战,毛泽东极为满意;8月20日,中央军委组成晋绥野战军,
贺龙兼任晋绥野战军司令员,张宗逊任副司令员兼吕梁军区司令员、政委,仍直接指挥358旅。之后张宗逊率部再次东渡黄河,开赴晋绥抗日前线。
解放战争
1946年8月2日,张宗逊任大同前线指挥部司令员,指挥
大同集宁战役。从8月14日晚到9月13日,经过1个多月奋战,歼敌1.2万余人。1946年11月中旬,任晋绥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奉命开赴延安,保卫党中央。
1947年2月10日,张宗逊任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3月3日,野战集团军发起西华池战斗,击毙敌48旅旅长何奇以下1500余人;7月底,根据中央
小河会议决定,成立西北野战军前委,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张宗逊任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习仲勋任副政委,协助彭德怀先后发起
青化砭战斗、羊马河战斗、蟠龙镇战斗,三战三捷,坚定了边区军民争取胜利的信心。
1948年1月,西北野战军奉命转入外线作战,张宗逊协助彭德怀指挥宜川、黄龙、西府、陇东等战役,将胡宗南重兵集团牵制在西北战场,有力地配合解放军在中原、山东、东北战场的战略决战。
1949年2月,张宗逊任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率部发动
春季攻势和
陕中战役,并参与指挥扶郿、兰州等战役。随后,张宗逊任兰州军管会主任,处理接管工作,安排部署剿匪事宜。
和平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张宗逊任第一野战军兼西北军区副司令员、最高人民检察署西北分署检察长、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50年10月,彭德怀赴朝鲜指挥作战,经毛泽东批准,张宗逊代理西北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司令员职务。指挥所部完成了围歼国民党军队残余和剿灭土匪的任务。
1952年10月,张宗逊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军校部部长。1955年4月,兼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1955年10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7月8日,任中央军委军事训练和学术研究委员会副主任,负责军训工作。
1962年春,张宗逊率人在南京军区编写战术教材时,得知某部连长
郭兴福战术训练教学法搞得很好,之后在南京军区推广。叶剑英关注到此事后向军委报告,建议在全军推广郭兴福教学法。1964年1月23日,军委向全军发出指示,号召掀起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运动,一场全军大比武的群众运动展开了。
因为大比武运动,林彪对张宗逊产生不满,并对张宗逊主管的工作挑刺责难,直到“文革”,给张宗逊冠以“反对突出政治的急先锋、三反分子”等罪名,进行残酷迫害。
1971年1月,在毛主席过问下,张宗逊被任命为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九·一三事件”后,张宗逊冤情得以昭雪。1973年6月至1978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
离职休养
1978年2月,张宗逊离职休养,晚年为灾区人民捐献钱物,为老区希望小学资助经费。1988年,获得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人物离世
1998年9月14日,张宗逊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张宗逊出生在一个富裕农民家庭,6岁时母亲去世,受叔叔张浩如进步思想影响,童年时的张宗逊就立下强国安民的远大志向。
婚姻生活
1942年,张宗逊与延安自然科学院大学班学生杜芳结婚,杜芳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婚后成为张宗逊的好助手。
家族成员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发表文章
诗词选登
获奖记录
人物影响
社会任职
人物轶事
护从主席
从三湾改编到进军井冈山,张宗逊与毛泽东形影相随,经常是毛泽东睡在铺板上,张宗逊等打地铺睡在跟前,随时守候。某晚,部队在遂川县大汾村宿营,半夜遭到敌人袭击。张宗逊一边指挥抗击敌人,一边护卫着毛泽东从弹雨中突围,很快摆脱敌人。由于连续爬山越岭,毛泽东的脚磨破化脓,流出的血染红了草鞋,行走困难。张宗逊和战士们用路边的竹子绑了一副担架,要抬着毛泽东走。毛泽东摆摆手,示意自己能走。张宗逊坚持要抬,毛泽东坚决不坐。双方争执不下,彼此都很动情。毛泽东最后退让,让张宗逊找了根竹竿拄着,慢慢走,争执这才平息下来。
平易近民
“文革”中周恩来总理为保护老干部,于1968年9月起先后安排
徐向前、张宗逊等8人到北京二七厂。张宗逊在二七厂与工人打成一片,不嫌脏,不怕累,没有官架子。某次,总参军训部到工厂看望他。他就在车间同大家一起坐在小凳子上交谈起来,谈得口渴了,随手端起一旁工人师傅茶锈积得厚厚的水杯喝起来,这一举止,使来看望他的同志们肃然起敬。
人物评价
张宗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建国后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建立了光辉业绩和不朽功勋。在被迫长征的艰难岁月里,临危不惧,坚持原则,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上,身先士卒,英勇善战,运用山地战、运动战、游击战,屡立战功。在摧枯拉朽的解放战场上,披坚执锐,英勇善战,为保卫党中央、解放大西北作出重要贡献,为兰州的社会稳定和生产恢复做出重要贡献。在建设新中国的岁月里,勤俭节约、淡泊名利,为共和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军队正规化建设作出突出业绩。张宗逊的一生,完全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我们学习他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革命精神和顽强奋斗、淡泊名利的崇高风范。(中共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 评)
张宗逊同志在战争年代舍生忘死、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在和平时期,刻苦钻研现代军事科学,注重调查研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解放军报》 评)
后世纪念
人物雕塑
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总占地面积15.5万平方米,以集宁战役纪念馆、乌兰察布党史馆为主展区,包含胜利广场、纪念广场、绥蒙政府纪念广场、将军园等21处烈士纪念景点。纪念广场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中央设有纪念雕塑,纪念雕塑展示有
贺龙、
聂荣臻、
罗瑞卿、
许光达、张宗逊、
杨成武、
姚喆等7位集宁战役主要指挥将领。雕塑背景墙上刻有三次集宁战役示意图和毛主席给集宁前线发的电文,最上方是红飘带和冲锋号的意象雕塑,代表革命先烈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教育后辈继承先烈遗志,开创美好未来。
纪念旧居
八路军358旅指挥部旧址暨张宗逊旧居位于山西省娄烦县三元村,占地面积416平方米,2019年12月31日对外开放。展馆分为“革命火种传入娄烦”“运筹帷幄浴血娄烦”“扎根人民养兵娄烦”“重返吕梁决胜娄烦”“赓续血脉情系娄烦”五个展区,通过实物、图片,再现了当年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展现了先辈们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事迹展览
2022年5月,“感受中华历史,弘扬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活动“张宗逊将军生平展”在渭南市杜桥中学举办,展览制作展板40余张,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以及专业的讲解为广大师生介绍张宗逊将军生平事迹。
影视形象
人物图书
纪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