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1906年2月2日-1985年10月22日),原名许仕友,字汉禹。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许家洼(今河南省新县许洼),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军事指挥员。1955年,许世友将军被授予
上将军衔,并担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
总参谋长、
南京军区司令员、
广州军区司令员、
国防部副部长,
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等。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
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
中央政治局委员。在
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
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
人物生平
1906年2月2日生于湖北省麻城县许家洼(今河南省新县许洼)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随拳师入嵩山少林寺。习武8年中,既学会了十八般武艺,也学了飞檐走壁之术。在回家乡探亲时,失手将以势欺人的地主恶少打死,被迫弃家离寺,四处流浪。后到直系军阀吴佩孚部队当兵。
1926年在武昌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师1团任连长,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离队回乡,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1月参加黄(安)麻(城)起义。1928年起在工农红军第11军31师任排长、连长、营长,参加创建鄂豫边苏区的斗争。
1932年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34团团长。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作战中,7次参加敢死队,两次任敢死队队长,屡挫强敌,4次负伤。同年11月在红四方面军主力向川陕边转移途中,指挥第34团在漫川关与堵截之敌勇猛拼杀,为全军杀出一条血路。
1933年参加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后,任红9军副军长兼第25师师长,参加仪南、营渠、宣达战役。在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中,指挥万源保卫战,率第25师迎战川军4个旅的轮番进攻,坚守阵地3个月,以近战、夜战击败了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敌人。
1935年任红4军军长,随红四方面军主力长征。在川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在毛泽东指挥下率部参加包座战役,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门户。后随左路军南下,先后参加绥崇丹懋战役和天芦名雅邛大战役。
1936年4月任红四方面军骑兵师师长,带领全师作为先遣队,担任侦察、开道、筹备粮草的任务。到陕北后,于同年底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任抗大校务部副部长。期间,曾因批判张国焘牵涉到自己和同事而产生疑虑,准备离开延安回四川打游击,受到开除党籍8个月的处分。后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帮助和关怀下,解除了思想包袱。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向毛泽东请缨上前线,于1938年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副旅长。
1939年2月参与指挥香城固伏击战,并在战斗中亲率新编第1团出击,切断了日军退路。后与王新亭率386旅一部在邯郸、广平等地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和反“扫荡”斗争。
1940年起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旅旅长、纵队参谋长,曾率部在莱阳、海阳地区击退反共顽固派军队,重建抗日民主根据地,扭转了胶东抗日的被动局面。
1942年任胶东军区司令员,率部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胶东抗日根据地。
1944~1945年指挥部队攻克和收复文登、荣城、威海卫(今属威海市)、牟平、龙口、招远、黄县、莱阳、蓬莱等县城,并解放烟台市和平度县。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中,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参加莱芜、孟良崮战役后,任华野东线兵团(又称山东兵团)司令员,与谭震林率部进行胶东保卫战和周张、潍县、兖州等战役。
1948年9月被毛泽东亲自指定为济南战役攻城部队总指挥。他针对济南城防工事坚固、纵深长、碉堡多的特点,提出抓住要害、集中兵力兵器实施重点突破、直插敌人心脏的“牛刀子战术”,指挥东、西集团实施向心突击,在扫除外围据点后要求部队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立即攻击外城和内城,不给敌人以喘息时机,结果只用了8天时间就攻克济南。所属第9纵队25师73团、第13纵队37师109团,分别被中共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1团”、“济南第2团”称号。
1949年起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
抗美援朝
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参加了夏季反击作战。
1954年回国后,任华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1955年参与组织一江山岛战役。后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1964年曾在南京军区总结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大力开展群众性练兵运动。
1973年任广州军区司令员。
1979年指挥了广西方向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
1980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
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1968年递补),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85年10月22日在南京病逝。
主要荣誉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主要著述
《我在山东十六年》、《我在红军十年》、《
许世友回忆录》等书籍。
人物评价
人民日报:许世友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列主义,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善于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指挥过一系列的重要战役、战斗,组织过大兵团作战,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是我军从战士逐级成长起来的难得的优秀军事指挥员之一。
毛泽东:“许世友是员战将,打红了胶东半边天,了不起,了不起!”
邓小平:“许世友在60年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
人物轶事
邓小平“特批”:许世友病逝后土葬
20世纪50年代,当毛泽东带头签名要求中央领导同志去世后一律火葬的时候,许世友则提出自己死后要土葬,并与其母亲葬在一起,以尽他生前未能尽到的一份孝心。尽管毛泽东对此有些异议,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因病逝世。许世友要求土葬的报告送到北京后,中央领导和中央军委领导传阅,因新中国成立后除了任弼时没有火葬,其他已去世的中央领导同志都实行了火葬,故谁也做不了这个主。最后,报告送给了邓小平,请他拍板。邓小平最了解许世友,他经过慎重考虑,便在报告上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10月26日上午,中顾委副主任王震受邓小平委托来到南京军区,郑重地传达了邓小平的意见。他说:“许世友在六十年的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1985年11月9日清晨6时整,邓小平签发的“特殊通行证”保证了许世友将军土葬仪式的顺利进行,使这位性格独特、功勋卓著的将军魂归故乡。
家庭成员
妻子
许世友共有三任妻子:
朱锡明、
雷明珍、田普(田明兰)。
子女
共有七个子女,包括三个儿子、四个女儿。
二儿子:许建军
大女儿:许丽
二女儿:许桑园
三女儿:许华山
四女儿:田小兵
后世纪念
墓地
许世友墓,位于河南省
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距县城31公里。墓地在一个半山腰处,背靠着两座山相接的鞍部。墓包高200厘米.直径350厘米。整个坟墓前方后圆,简朴庄重,长1150厘米,宽850厘米,占地面积约98平方米。墓地居高临下,视野开阔。
纪念馆
2014年10月24日许世友将军胶东纪念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