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
综合性经济形态
低空经济(Low-altitude Economy)是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以无人驾驶飞行、低空智联网等技术组成的新质生产力与空域、市场等要素相互作用,带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等领域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概念范围
基本定义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催生的综合经济形态,具有拉动区域经济新增长、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提供社会治理新手段、催生跨界融合新生态、整合产业发展新要素等典型特征。具体来看,低空经济是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以无人驾驶飞行、低空智联网等技术组成的新质生产力与空域、市场等要素相互作用,带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等领域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边界范围
中国低空空域范围界限没有明确界限,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及时总结推广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经验,实现真高3000米以下监视空域和报告空域无缝衔接,划设低空目视飞行航线,方便通用航空器快捷机动飞行”。行业内普遍将高度为3000米以下的空域认定为低空区域,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低空是真高1000米以下的地区。
发展历程
全球格局
在早期,由于低空技术不成熟,以低空旅游和在农业、工业的探索应用为主。2010年以后,随着低空飞行技术的愈发成熟和应用的多元化,规范化监管成为这一时期各国低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主要国家和地区提出各自低空领域航空创新发展理念。美国提出“城市空中交通(Urban Air Mobility, UAM)”,其后演化为更大范畴的“先进空中交通(Advanced Air Mobility, AAM)”,而欧洲提出“创新空中交通(IAM)”概念,两者与中国“低空经济”和“智慧空中交通”(Smart Air Mobility, SAM)概念存在名称上的差异,但实质涵义都是利用绿色能源驱动航空器,采用智能化运行模式,拓展低空应用场景,其内核一致。
美国于21世纪初立法确定21世纪航空业战略目标时明确提出,“美国不能承受在航空业第二个100年仅仅成为航空技术发展的追随者”,美国具备较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航空产品是其出口量最大的单一工业品。面对新一代航空技术开发,欧美不再追求全体系的竞争优势,转而利用传统通用航空制造/适航技术优势抢占难度最大、利润最丰厚的中大型eVTOL市场。2022年10月,美国两院通过《先进空中交通(AAM)协调和领导法案》,动员国家与社会资源共同发展低空产业;2023年7月,美国联邦航空局发布《AAM实施方案1.0》。
欧洲鉴于自身无人机产业链支持能力较弱,从2015年起每年举办欧洲内无人机高峰论坛,为新一代航空技术发展寻求共识,直到2019年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出台无人机相关法规。2016年,欧盟发布《欧洲无人机展望研究》报告,确认未来10年无人机产业经济价值与研发资金需求。2019至2021年,欧盟陆续颁布无人机适航、运行与空管相关的三部法规,并通过开展联合示范验证研究建立欧盟各国之间的技术共识与技术合作,然而由于部分法规框架实质性内容缺乏,生产运行实践与技术发展尚不能支持宏大框架。2022年,欧盟委员会发布《欧洲无人机战略2.0》,列出10个领域19项旗舰行动,包括采用通用适航规则、无人机军民融合发展、制定无人机技术路线图以确定研究和创新的优先领域等。
中国发展
中国低空经济概念的提出最早始于2010年,随着中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逐步深化,产业与科技的日益革新,低空经济概念逐步演进,越来越受到产业界、投资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在文件中,首次提出发展低空经济,具有标志性意义,低空经济的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2024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在国家层面对无人驾驶航空器从设计生产到运行使用,进行全链条规范化管理,多个部委和地方相继出台配套政策,全面推动无人机产业发展;3月5日,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
2023年年初,深圳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1月,海南发布《海南省无人驾驶航空器适飞空域图》,在中国范围内较早地做出低空空域放开的持续性尝试。
2024年以来,中国已有近30个省份发展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北京、上海、杭州、合肥等15个城市与企业携手共建低空经济生态圈,计划到2025年打造涵盖低空飞行路线、低空应用示范区等多个领域上百个示范项目。此外,一些地方政府还建立专门的产业基金,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基础。2月1日起,深圳实施《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这是中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专项法规。11月18日,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航业务部、无人机工作委员会主任孙卫国在2024国际电动航空(昆山)论坛上透露,中央空管委即将在六个城市开展eVTOL试点。六个试点城市初步确定为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12月25日,“重庆至广安”红色旅游低空线路首飞成功,标志着川渝地区首条红色旅游低空线路正式启用。11月26日,济南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平阴县低空经济特许经营出让项目中标公告》。公告“招标信息显示”:项目招标人为平阴县发展和改革局,项目中标价为9.24亿元。至此,全国首例低空经济特许经营权转让正式落地。
2024年12月25日,武汉市黄陂区与湖北机场集团签订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合作协议。12月27日12时许,一架满载货物的KODIAK100(大棕熊)通航飞机从成都淮州机场起飞,飞往260公里外的重庆龙兴机场,标志着成渝间首条低空物流航线开通。12月31日,全国首条跨省低空冰雪文旅专线(珠海⇋张家口)成功启航。
2025年1月1日,载人eVTOL航空器试航活动在丹霞山景区顺利举行,丹霞山正式跻身全国首个无人驾驶飞行器低空经济的山岳型景区行列。
2025年1月2日,国内首条高高原异地起降低空物流无人机航线首飞成功。1月5日17时25分,在珠海莲洲通用机场首发仪式上起飞的小型固定翼飞机平稳降落在张家口宁远机场,标志着全国首条跨省“低空+冰雪”文旅专线首飞成功。1月7日,中山首个商圈无人机配送点——坦洲镇合胜百货配送点进行无人机配送试飞。
政策举措
政策引导
中央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行业管理等方面出台多项政策举措,大力支持低空经济发展。
为响应国家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的政策方向,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行动方案,旨在推动低空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低空经济商业化和规模化进程。
资金支持
中国多地官宣成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对相关产业予以金融支持。比如,2024年11月11日,珠海宣布组建低空经济基金群,目标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15亿元;11月6日,深圳发布公开遴选低空经济产业基金管理机构的公告,该基金拟设规模为20亿元。
主要特征
空间多维性
低空经济围绕低空空域这一立体化空间展开,蕴含巨大的经济价值。其既包括低空空域的飞行活动,又要与传统地面空间资源协同联动,低空制造、低空保障与综合服务主要在地面运作,为低空飞行提供产品、服务和基础设施支持。因此,虽然低空经济的关键资源和主要活动场所在低空空域,但这一综合性经济形态需要统合空间与地面资源,更好地做到空地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
产业整合性
低空经济具有跨领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特性。低空经济不仅涉及传统的航空产业,还涵盖无人机技术、智能制造、物流运输、旅游休闲等多个领域。通过低空飞行活动与地面产业的结合,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具体来看,低空旅游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低空运输可以带动运输业的发展,低空飞行设备制造可以促进相关制造业的发展,低空经济的发展也会为其他服务业带来增长机遇。
技术经济性
低空经济在技术和经济效益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新能源航空动力技术、无人驾驶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使低空经济在效率、能耗和环境适应性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操作效率,还显著降低运营成本。新型电动航空器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减少了燃料消耗和排放,提升了环保效益。先进的导航和通信技术提高了飞行的精准性和可靠性,从而减少安全风险,这些都体现低空经济的技术经济性。
产业布局
产业构成
低空经济包括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以及综合服务四个方面,低空飞行是低空经济的核心产业,牵引整个低空经济产业。在低空空域范围内,以通用航空为主体的民事飞行活动及其他各类飞行活动能够带动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综合性经济形态”体现低空经济涉及民用、警用、军用等多个领域、横跨一二三产业,孕育以“低空经济+”为基础的广泛应用蓝图。
产业形态
根据产品类型不同,低空经济又可分为通用航空、无人机eVTOL三个产业形态。通用航空产业在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四个组成部分中均有不同程度体现,是低空经济的主体产业。
通用航空器包括涡桨和活塞固定翼飞机、直升机、热气球等产品类型,可以从事工农渔林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飞行活动。
无人机是低空经济的主导产品,也称为无人驾驶飞行器(UAV),是一种通过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非载人飞行器。无人机按照用途划分,分为军用无人机和民用无人机;民用无人机根据客户群体的不同,又分为消费级无人机和工业级无人机,其中工业级无人机能够在多场景下运用,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
eVTOL,又称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是指以电力作为飞行动力来源、不需要跑道的、可垂直起降的飞机。相比传统直升机,载人eVTOL具有纯电驱动、噪声低、性价比高、更环保等优点,是一种更符合未来城市空中交通系统的产品。
场景应用
交通出行
在交通出行方面,载人无人机是未来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为代表的载人无人机引领城市空中交通变革。相比传统的直升机,采用多旋翼设计的eVTOL占地面积更小、机动性更强,能在城市中心、屋顶停机坪、小型空地等便捷起降,通过城市空中交通实现点对点运输,极大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延误风险。
(1)eVTOL跨海跨城首次演示飞行
2024年2月27日,峰飞航空科技自主研制的5座eVTOL航空器盛世龙进行首次航线飞行演示,完全模拟一家人从深圳蛇口邮轮母港飞至珠海九洲港码头,将单程2.5到3小时的地面车程缩短至20分钟。这是全球首条跨海跨城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航线的公开首次演示飞行,跨越珠江入海海湾,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两座核心重要城市,往返飞行超过100公里。
(2)峰飞航空eVTOL在中东首飞
2024年5月6日,经阿联酋民航总局批准,峰飞2吨级eVTOL凯瑞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艾因市的猎鹰通用航空机场完成首飞,实现中国吨级以上eVTOL在海外的首飞。
(3)川渝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航线开通
2024年12月27日,梁平⇌达州、梁平⇌北川的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航线成功首航,标志着首条连通川渝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航线正式开通。
物流运输
在物流配送方面,无人机的应用尤为突出。无论是在地面交通拥堵的城市,还是地形复杂或交通基础设施匮乏的山区、海岛等,无人机单独或与其他交通方式协作,均能高效完成包括易腐生鲜等对时效性要求严格的物品快速递送。世界各大企业纷纷入局无人机物流配送,显著提升消费者体验与供应链效率。
(1)粤港澳大湾区首条跨海低空物流商业化航线
2024年4月,粤港澳大湾区首条跨海低空物流商业化航线启动仪式在中山市小榄镇宏昌物流园举行。这次实现首飞的大湾区首条跨海低空物流商业化航线,是深圳与中山之间开通运营的首条低空飞行商业化物流航线,构建起了两地的“空中深中通道”。“深圳-中山”跨城航线往返于深圳南山与中山小榄,飞行单边里程为71.7km,正常情况下,深圳南山-中山小榄需要1.5小时车程,无人机运输只需要40多分钟,实现1小时内点对点配送服务,比传统地面交通工具有优势。
(2)落地“中欧班列+低空物流”配送模式
2024年8月7日下午,中国首个“中欧班列+低空物流”配送模式落地成都,这也是成都国际铁路港跨境电商进口商品无人机直达配送业务的“首秀”。这一业务串联起中欧班列和低空物流两种运输方式,进口商品经中欧班列抵达成都的时间相比海运节约30天。同时铁路运输和无人机直达配送都使用电力驱动,物流运输方面平均减少56%碳排放。
(3)成渝地区首条低空飞行航线获批启用
2024年12月,北川永昌机场至达州金垭机场至重庆梁平机场的短途运输飞行航线正式获批划设。这标志着成渝地区首条低空飞行航线正式建成并获批启用。
(4)“低空+高铁”跨城联运
2024年12月25日,全国首个“低空+高铁”跨城联运场景在杭投入运行,从浙江省血液中心出发,快件通过“无人机+高铁”的运输方式,1小时到绍兴、2小时到台州。
(5)“低空一号”试飞成功
2024年12月25日上午,广州市越秀区首条低空物流航线——珠江“低空一号”在珠江·星火1926试飞成功。
(6)余杭开通“外卖”航线
2025年1月,余杭新开通一条万达广场(杭州余杭店)至小古城村与径山花海的“外卖”航线。
农业植保
在农业植保方面,无人机搭载高分辨率相机、多光谱传感器等,实现作物健康监测、灌溉评估、精准喷洒、播种与病虫害等早期预警。2010年,中国出现首款商业化植保无人机。自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用航空建设以来,植保无人机产业快速发展。中国植保无人机市场基本实现国产化,构建完备的生态链。以大疆农业无人机为例,其全球累计保有量超20万台,累计作业面积达30多亿亩次。
(1)吉林省安图县利用科技为粮食增产
2023年9月初,吉林省安图县抢抓窗口期,出动无人机11架、直升机3架,完成全县25万亩玉米、大豆的磷酸二氢钾、生长调节剂、抗旱保水剂等混合液喷洒任务。
(2)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水稻植保案例
2024年,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以水稻作物为重点,开展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三新”集成配套示范3万亩,辐射带动15万亩以上,利用无人机多光谱图像传感器,获取田间水稻叶片光谱信息,开展农作物植株营养动态诊断监测,采取“无人机航化作业+水溶性新型肥料”作业模式,利用无人机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微量元素等水溶性叶面肥料。
文旅观光
空中游览、飞行体验、航空运动等各式各样的低空文旅活动不断涌现。该场景主要是指在低空空域内使用航空器搭载游客开展观赏、游览、娱乐、运动等内容的飞行活动。从全产业链视角看,既包括航拍航摄、飞行培训、低空赛事、低空运动、低空旅游、低空会展、低空飞行表演与宣传、低空文化交流等活动,还广泛涉及地面上的低空文化园区、低空消费小镇、低空飞行营地等设施和服务内容的培育建设。
(1)张掖丹霞景区低空游览项目
2019年5月中旬以来,张掖七彩丹霞景区相继启动“直升机鸟瞰最美丹霞”“热气球空中观景”“动力伞俯瞰丹霞”等低空游览项目,让游客以天空的视角欣赏张掖丹霞地貌群。
(2)中国首个海岛县无人驾驶低空观光项目
2024年12月9日上午,“翼启飞翔 跨阅山海”无人驾驶低空观光首航仪式在汕头南澳县举行。随着无人驾驶飞行器成功首飞,汕头成为粤东地区首个正式跻身“低空经济”赛道的城市,该项目也成为中国首个海岛县落地的无人驾驶低空观光项目。
(3)重庆至广安往返低空航线开通
2024年12月25日,重庆至广安往返载人红色旅游低空航线正式开通。机舱内座位布局为2+3形式,可搭载4名乘客,从重庆起飞至广安仅需约40分钟,相比乘坐汽车可节省1个小时。
城市管理
在城市管理的天空中,无人机像智能哨兵一样,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能力,为城市带来了全新的管理方式。它们不仅提升监管的效率,还增强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和响应能力。随着低空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各城市低空建设和应用加速落地,无人机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也日显成效。
(1)大型活动的空中监控
2022年11月14日,宜昌奥体中心无人机智能机场投入使用,工作人员操控智能巡逻无人机进行巡逻。该机升空后可对地面人员间距、佩戴口罩等情况智能识别,通过高空喊话加以提醒,形成空地一体联动。奥体中心同时设置有智能机场、专用机库和微型气象站,实现无人机根据天气情况自行起降开展巡查,为湖北省运会保驾护航。
(2)广州尝试“无人机+执法实战”
2024年,广州将无人机与镇街综合执法、违法建设查控、水源保护地执法等工作实际结合,进一步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比如,南沙区大岗镇运用无人机查违的工作模式,从传统的人巡转变为“人+无人机+信息化指挥中心”,逐步实现全流程在线执法,自开展使用创新工作方式以来,已累计处理200宗疑似案件。黄埔区云埔街道利用无人机开展辖区违建巡查工作,在节假日通过无人机高空巡查、地图色块比对分析、执法队员实地勘查的立体式执法。
环境监测与保护
在环境监测与保护方面,无人机搭载红外热成像仪、多光谱相机、水质传感器及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等,已成为实时、精准、无干扰的生态监测利器。自2022年起,中国生态环境部门与多家科技公司合作,对长江流域重点河段进行定期空中监测。无人机飞行高度适中,能快速覆盖大片水域,采集到包括溶解氧、pH值、蓝藻密度、浊度等水质信息,并实时传输至地面控制中心,通过智能算法进行分析,及时识别潜在污染源、异常水质变化及蓝藻爆发风险等。
(1)四川宜宾开展无人机+无人船“空水立体化”巡检测绘
2024年5月初,九龙滩信号台无人机自动机库投入使用,实现无人机首次在长江干线川江航道全工作流程的自动巡检。在这一巡检模式下,无人机单次巡航里程可达20公里,航道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全面掌握航道实时情况,此外无人机还具有作业频次高、巡检范围广、成图精度高等优势。
(2)黄山无人机运送货物+森林保护
2023年5月开始,黄山风景区试行开展无人机物流运输生产作业,5架无人机采取双机运输模式,上行补给物资,下行以布草、垃圾运输为主。在黄山,无人机除了能够运输物资,还能够借助高分辨率图像捕捉能力和后端AI图像识别技术监测松林健康,探索通过搭载的红外热成像摄像头,及时发现异常热点并通过平台发送火情信息,助力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森林防火。
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
在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方面,无人机在应对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搜索救援、森林防护等方面展现出强大效用。配备红外热成像装置的无人机能穿透烟雾,实时捕捉火源热信号,精准定位火线位置和蔓延趋势,为消防指挥提供关键情报。同时,无人机在林业资源调查、森林防灭火等方面也有独特优势,已被中国作为应急救援装备引入现代化森林防灭火体系中。此外,在地震、洪水、滑坡等灾害中,无人机可迅速展开人员搜救。
(1)为洪涝灾害提供通信保障
2023年,在京津冀暴雨洪涝灾害中,地面通信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灾区大面积公网瘫痪,导致北京和河北数十个乡镇出现通信失联或中断情况,造成联系不上、灾情不明、指挥不畅等一系列问题。针对救灾迫切需求,应急指挥通信保障突击队利用大载重无人机、系留无人机等多种机型搭载通信基站,通过卫星、宽带自组网等中继方式,克服“断路、断网、断电”等极端条件,快速恢复河北涿州、涞水等地重点失联区域通信信号,实现现场指挥部和失联区域互联互通。
(2)为洪涝灾害提供抢险救灾信息
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在福建省晋江市沿海登陆,引发福建省多地出现城乡积涝、山洪、滑坡灾害。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在应急管理部组织下,飞赴福建省受灾地区执行台风“杜苏芮”应急保障任务。任务期间,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侦察到水位高涨、房屋出现不同程度损坏等情况,通过实时监控气象信息,成功避开航线上的浓积云、柱状云等危险天气,并实时侦察、回传现场高清图像、视频数据。
相关数据
经济规模
据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中国民航局预估,到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截至2024年11月,重庆市落地低空重点项目28个、协议投资294亿元,低空飞行时长增长超六成。
企业规模
截至2024年3月底,中国与“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有6.9万余家,其中2024年1-3月新增相关企业1600余家;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山东、陕西以及安徽(并列),四地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分别拥有1.1万余家、5400余家以及3500余家;从成立时间来看,成立1-5年的企业占比最高,达到44%,成立10年以上的企业占比9.8%。
产业规模
据中国民航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有超126万架无人机,同比增长约32%。2023年,民用无人机累计飞行超2300万小时。民航局已批准建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17个、试验基地3个,覆盖城市、海岛、支线物流、综合应用拓展等场景。
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通航企业达到744家,在册通用航空器3226架,通用机场470个;无人机运营企业近1.9万家,国内注册无人机215.8万架;2024年1—11月份,传统通航飞行123万小时,近3年年均增速约12%,无人机飞行2544.9万小时,同比增长15.3%。
社会影响
积极意义
人类社会自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以来,经济活动就与交通密不可分。空域资源与土地资源、海洋资源一样,都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低空经济发展的规模与程度,取决于低空空域放开的程度,释放空域资源越多,利用率越高,经济价值就越大。低空产业首要的经济价值在于利用低空空域达成各种交通功能。若未来中国境内真高6000米以下空域能最大限度放开,可根据不同航空器和运输特点划设相应高度层,构成低空立体交通网络,其人流、物流通达量必然惊人,并拉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其社会经济价值之高难以估量。
中国地域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建设地面交通设施投资巨大。同时,中国又是人口大国,耕地面积有限,土地资源极其珍贵。与发展地面交通相比,航空是对土地资源占用最少的运输方式,一个大型运输机场,一条3000米跑道即可通向世界任何城市。小型支线机场、通航机场投资规模更小,绝大多数小型通航飞机只需要短距离、土跑道即可满足需求。直升机、无人机等只需要数百平方米的起降场即可运行。投资小、占地少必然极大地降低交通设施的建设、运营成本,如果大量地面运输转入低空开展,将大幅降低全社会运输成本,进而为全面提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
为畅通交通不便地区运输提供新方案
中国自然条件极不平衡。在自然条件差、地形复杂地区修建地面交通设施不仅建设成本高,而且施工难度大,一些高原、戈壁等由于人烟稀少,也不适用大型交通工具运营,即便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也有众多山区、自然保护区等。如果在这些地区放开低空空域,采用小型运输飞机、无人机等发展客货运输,是满足这些地区人流、物流运输需求有效的解决方法。由于小型通航机场及直升机、无人机起降场投资少,运输方式快捷灵活,为从根本上解决边远及交通不便地区产业发展、脱贫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交通是社会的动脉,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庞大的高速公路网和高速铁路网,中国民航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航空运输体系。但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相比,交通运输仍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城市交通拥堵成为常态,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大城市病难以克服。城市空中交通系统,一般的理解是使用垂直起降的小型航空器开展城市和城市间的低空飞行服务,为解决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道路拥堵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的研发制造适航方面,中国是走在世界前列。eVTOL、飞行汽车等是“新型航空器+人工智能+新能源”的结合,利用新型垂直起降航空器构建城市空中交通系统是对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重大变革,也是航空领域竞争的新赛道,全球航空业界均予以高度关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民航局四部门联合印发的《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提出,到2025年“电动通航飞机投入商业应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实现试点运行,氢能源飞机关键技术完成可行性验证”的发展目标。
中国民航自1951年首次开展通用航空作业,70多年来通用航空在工农业生产、资源勘探、抢险救灾等众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民航局出台“放管服”各项政策措施,对通用航空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通用航空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无人机作业发展迅猛。其中,无人机物流配送从试点进入常态化运营,无人机在农林喷洒、医疗救援、电力巡线等领域形成了稳定的运营规模并逐步扩大。虽然中国通用航空发展很快,但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发展潜力巨大。未来,通用航空必然在各个领域焕发蓬勃生机,推动通航新业态、新装备、新技术持续创新发展,通航产业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年度词语
潜在不足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引导下,中国城市低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其本身发展仍需要耐心观察,特别需要法规标准、商业模式、技术能力等多维支撑,才可能实现从概念向产业发展的飞跃。要通过发展低空经济为城市“振翅高飞”助力,还面临以下四大挑战。
城市低空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的完善性不足。低空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尚不成体系,监管存在空白,且技术标准与规范仍未统一,尚未建立起切合行业发展特征的统计体系。这导致城市低空经济规模的准确评估相对困难,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基线和指引。
城市空域管理技术与手段的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城市低空经济发展具有异构、高频次和高复杂性等特点,对空域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中国在低空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特别是在无人机低空飞行的精准管理上,尚缺乏高效智能的运营平台和前沿的管控技术,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亟待提升。
城市低空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与商业模式的成熟度不足。城市低空市场需求尚未被充分激发,缺乏稳定的市场需求、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导致市场开发动力不足。空中游览、跳伞飞行、私人飞行等城市低空消费类飞行尚处于开发阶段,相关产业服务如文化传媒、信息、租赁、保险、中介代理、社团服务等也远落后于国外市场。
城市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水平亟待加强。在硬件方面,中国通用航空领域存在显著的技术短板,整机和发动机主要依赖进口,低空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的研发能力尚显不足。这严重制约了城市低空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速度。
发展策略
政策协同形成合力
发展低空经济既不能单兵突进,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政策协调、规划整合、综合配套与之相适应。
政府部门应协调制定支持低空经济的政策,并将其整合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例如,优化法规、提供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以及建立特定的低空经济发展区域。同时,重视空域管理和飞行规则的制定,确保低空交通的安全和高效。
加强与传统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建设必要的起降点、充电站和维修设施,形成支持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网络。在城市规划中预留空间用于低空交通设施,以适应未来交通扩展的需要。
低空经济技术含量高,人才需求量大,要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特别是在无人机技术、电动垂直起降技术等重点领域,既要构建技术优势,也要形成人才队伍优势。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力度培养具备相关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鼓励本地企业参与低空经济相关产业链建设,如飞行器制造、运营服务、技术支持等。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如物流、农业、旅游和公共服务等。
合理规划飞行路线和空域,减少噪声污染对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同时,要加强与社区的沟通和合作,提高公众对低空经济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合作,参与或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和实践,参与国际标准和规范制定,提升区域低空经济国际竞争力。
科学规划有序发展
空域是战略资源,应当加强战略管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在先行先试基础上,积累经验、逐步扩围。在具体发展上,要有总体规划和行动方案,有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不能“一哄而上”,不能搞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同时,要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健全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规则制度体系,促进低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不断拓展低空经济产业链,促进实现关联效应最大化。低空经济覆盖一二三产业,包含上游的航空器生产制造商;中游的服务运营商和下游的应用端,涵盖通用制造、物流、旅游、农业、应急救援、商贸、教育等多个行业领域。必须加强统一协调、融通协同,这样才能放大产业优势,通过系统优化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不能偏执于一端,这不仅有损产业链的完整性,而且潜伏着较大的运行风险。
低空经济做大做强必须加大多元应用场景开发力度,着力在培育市场业态、优化产业生态方面倾注力量。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丰富,潜在市场空间广阔,但要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需要根据需求变化拓展和延伸系列应用场景。如此才能更好扩大和满足多样化需求,才能稳定扩大运行市场,提高低空经济效率和效益,从而为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低空经济不是无中生有,既受其自然地理因素约束,也有其产业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要求,尤其是要培育场景化需求支撑。因此,低空经济不能“炒概念”“赶时髦”,更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谋定后动。要抓住机会,集中精力、多方合力,共同把低空经济做实做大做强。
社会观点
专家观点
低空经济产业是与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化、互联网等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需要从材料、电机、电池、电控、导航、通信等方面获得全产业链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高远洋)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依靠创新驱动,其发展依赖产业交叉融合。随着低空技术和航空器续航里程持续突破,监管服务、运行规则、产业生态逐步建立和完善,低空经济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中国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 金伟)
虽然低空经济已成为普遍认识的概念,但如何推进仍存在分歧。尽管中央空管委已经成立,但下放权限和监管问题仍未完全解决。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的缺失也限制了低空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应尽快出台,明确部委和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调整供需。在经营管理方面,空域管理和航线申请应尽量下放至地市一级,减少管理环节,提高申请效率。(中国低空经济联盟执行理事长 罗军)
媒体观点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融合赛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巨大市场潜力。在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在国际化视野下,对新兴产业保持包容审慎的态度。这就要求,既要充分认识到低空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要清醒地看到低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和挑战,无论在制度建设还是在实践探索中,都需加强必要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工作。各地在低空经济的相关探索与实践中,也需确保在法治化、市场化大框架下发展。与此同时,也要让包容审慎成为一种原则,从容应对这一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总之,发展低空经济,并不是“卖天”那么简单,而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系统任务,须在法治框架内探索其特许经营权出让等具体事项,才能有利于保护各方权益。也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低空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让其成为推动各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助推新质生产力真正“飞”起来。(新京报)
低空经济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也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科技创新是低空经济“振翅高飞”的重要支撑。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尤其需要高校院所、领军企业等通力合作,把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结合起来,把单项创新和集成创新结合起来,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低空经济扩大规模,要靠技术强基固本,也要靠产业强链补链。从农业生产、物流运输,到旅游观光、医疗救护,不断拓展“低空+”范围,聚焦应用场景构建产业生态链,有助于推动低空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瞄准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挖掘更多应用场景,这是科技创新成果落地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新业态、塑造新动能的现实选择。
低空经济的产业应用,需要明晰秩序和边界。江苏苏州出台低空空中交通规则(试行),广东深圳实施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海南发布无人驾驶航空器适飞空域图……多地出台政策,既支持鼓励发展低空经济,也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发展低空经济,离不开市场和政策的“双轮驱动”。在这个意义上,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改革、优化治理,既发挥产业政策激励创新和促进竞争功能,也构建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准入条件、监管规则和标准体系。(《人民日报》)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8 22:56
目录
概述
概念范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