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璋故居
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何如璋故居由前后两排共5座建筑组成,均坐西南向东北。前排为人境庐宫詹第,后排为茂塘公祠耕经别墅通奉第,呈“器”字形有序排列,前后排间以坡地,绿草如茵。其中茂塘公祠为何如璋出生祖屋,耕经别墅为幼学书斋,人境庐、宫詹第、通奉第为何如璋所建。何如璋故居建筑群于2005年4月被列为大埔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6月被列为大埔县重点保护特色民居,2014年1月被列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组成
人境庐
人境庐于清光绪八年(1882)由何如璋所建。其任驻日公使期间,不负国人期望,完成外交任务,赢得日本政府及民众尊重,声名显赫。亦被日本文化界奉为偶像,刊行诗文集,多有其题字、序言或评语。回国前,与梅县黄遵宪同请日本书法家大域成濑温题以隶、楷各写“人境庐”一幅,何如璋取隶书,黄遵宪取楷书。归国后,何、黄各在家乡造屋,均将“人境庐”题匾书于大门额,作为中日友好邦交之见证。人境庐建筑面积302平方米,上下两堂左右横屋结构,砖墙灰瓦。门坪以鹅卵石铺设,门前茂竹成林。门廊长阔,立两根方石柱,以承梁托架。门额黄底以隶体墨书“人境庐”三字,匾额左右彩绘宫廷议事讲读壁画。步入屋内,可见下堂屏风柱架仍在,屏风无存。立下堂,可见上堂及左右侧厅。屋内装饰简约,抬梁斗拱间有简易木雕。天井宽阔,底部以鹅卵石铺八卦人字石铜钱图案,植以花草树木,绿意盎然。上堂辟有简易展板,展有“清廷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何如璋故事——牛角挂书、小有洞天、石牌坊之议、尊老爱幼”等图文。何如璋曾孙仍住人境庐,守护着此座历史建筑。
宫詹第
宫詹第与人境庐同排而列,一墙之隔,由何如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建筑面积783平方米。詹事府始设于唐,清朝延设,职掌凡皇帝坐朝或秋审、朝审以及九卿、翰、科、道会议之事,设正三品詹事满、汉各一人,正四品少詹事满、汉各一人。何如璋进士出身,为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以其学识被授少詹事,在皇帝身边行事,可谓荣耀,人称“宫詹公”。继人境庐之后,又筑一屋,起名“宫詹第”以纪念。宫詹第为土木构筑,两堂两横一门坪一外斗门建筑结构,建筑布局与客家民居并无大异。全屋以外斗门出入。外大门额书“宫詹第”,翰林院书法家所题,笔力刚劲。正大门匾额书“清袐流徽”,匾额左右彩绘壁画,左曰“天章召见”,描绘皇帝与臣子们商讨国事。右曰“改容听讲”,描绘光绪皇帝与大臣们听詹事府少詹事、翰林院翰林何如璋讲课。此两幅壁画反映何如璋在宫廷从政活动场景,有较高认知价值及艺术价值。宫詹第曾住过革命党人。《客家民居·大埔卷》第137页载:据族谱及老人口述,民国十六年(1927)9月20日,贺龙、叶挺等率“八一”南昌起义军主力部队途经双坑。入乡当日,在茂塘公祠招待贺龙、叶挺等首长喝茶并商谈部队食宿事宜,以宫詹第为司令部,住贺龙、叶挺等,其余分住人境庐、耕经别墅、通奉第、关帝庙等处。民国三十一年(1942)秋,何如璋之子、时任兵工署广州办事处主任何寿田,住在宫詹第疗伤并与国共人士商谈抗战事宜。
茂塘公祠
茂塘公祠从宫詹第而上,至故居后排,即至茂塘公祠。公祠由何如璋曾祖母林氏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清道光十八年(1838)何如璋出生于茂塘公祠右侧正间,民国二十二年(1933)、2002年重修。因何如璋入翰林院,御赐“太史第”,故茂塘公祠又名“太史第”。公祠为上下两堂两横结构,前筑照墙,外设斗门,照墙门坪异常宽阔。斗门额书“茂塘公祠”,门联“太史龙门使星东曜,高岗虎岌灵气西来”。入斗门,经天池,又过内门,至大门前。门额书“丝纶世掌”匾额,石门框上镶有“孝悌”“忠信”户对,其上灰塑麒麟一对,中抛绣球一只,精雕彩绘。上堂置木雕祖龛,镂空彩绘,安放祖宗牌位。祖龛其上悬挂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世德堂”堂号,堂柱作联“世运方新敦孝悌以重人伦首务修齐明大道,德邻不远学诗书而习礼乐勉成作述效前贤”。上堂梁栋悬挂清咸丰五年钦命国子监祭酒提督广东全省学政吴保太为儒士何茂塘之妻节孝林氏所立“心贞年永”匾,及何如璋所立“进士”“钦差大臣”“钦授工科举人”“首任驻日公使”“兵部主事”“父子进士”匾。厚重牌匾尽显双坑何氏一族尚礼敦学之儒雅家风。
耕经别墅
耕经别墅为何氏私塾,何如璋幼时在此蒙学。耕经别墅与茂塘公祠并排,建筑面积148平方米。屋呈长方形,入门右侧为天井,左侧一厅五房,前低后高。天井中间以墙为屏,隔断成两方小天地,设有隔门相通。大门额书“耕经别墅”、屋内隔门额书“经畲”及花窗联“竹露松风蕉雨,茶烟琴韵书声”,告诫子孙不以屋小,潜心修读史经,修炼浩然之正气。正是有此清雅之所,学堂虽小,然人才辈出,贤者有何如璋、何寿朋父子进士,为大埔县七家“父子进士”之一,名耀一时。
通奉第
通奉第地处耕经别墅右侧,由何如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该年,何如璋诰授从二品“通奉大夫”,在老家特建此屋,取名“通奉第”以念。通奉第建筑面积329平方米,主屋仿行宫而造,分列两杠屋,设上下两堂,中置过廊,立通顶屏风,右外侧另建一排屋。大门前有门坪,外筑照墙。屋内抬梁斗拱,精美屏风,木雕彩绘,其装饰为5座建筑之中最为考究。曾有相传何如璋当年拜见李鸿章时,描绘家乡有“崧里八景”,李鸿章建议皇帝南巡时顺道观赏,何如璋闻讯,命家人速建此屋,以备恭迎圣驾。时过境迁,圣驾未临,通奉第已是容颜渐褪。何如璋后人仍居于此,前期屋主耗资十万修缮,重焕光彩。
保护措施
2014年01月14日,何如璋故居—人境庐建筑群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档案
何如璋(1838-1891)客家先贤,字子峨,大埔县双坑人。少时家贫,随姑父陈芙初初学,学业大进,清咸丰十一年(1861)中举人,清同治四年(1865)任五品衔知县。同治七年(1868)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后授职翰林院编修。清光绪二年(1876),何如璋诰授通奉大夫。其时时局不稳,列强环列虎视,何如璋探求治世之方,主张兴办“洋务”,得清廷重臣李鸿章器重。光绪三年(1877)任大清国首任驻日本公使。驻日期间,增设横滨、神户、长崎三处领事馆。后与李鸿章有琉球问题之争,光绪八年(1882)被召回国,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光绪九年(1883)九月出任福建船政大臣,主管马尾造船厂,补授詹事府少詹事。光绪十年(1884),何如璋迭奏清廷“集中兵力”“先发制人”攻打入侵法舰,无奈朝廷未纳,和战不决,贻误战机,致使法舰突袭,福建水师大败,马尾船厂被毁。何如璋被贬戍守军台,达三年之久。在戍期间,著成《管子析疑》三十六卷。清光绪十四年(1888)军台还归,何如璋退出官场,受聘韩山书院讲席。光绪十七年(1891),病卒于韩山书院,享年54岁。何如璋著有《使东述略》《使东杂咏》《使日函牍》《管子析疑》等籍,及《塞上秋怀》《袖海楼诗钞》等诗文。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9 14:21
目录
概述
建筑组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