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正璋,1927年12月9日生,上海市人。中国纺织科技和管理专家,我国当代
纺织科学技术进步的组织领导者之一。1948年毕业于
南通学院(今公立
南通大学)。长期从事纺织工艺技术、产品创新的组织、领导工作,推动纺织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倡导发展服装、装饰和产业用三大类纺织品;组织研究和推广“八大重中之重”纺织设备;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产业,推动了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大力加强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建设,积极开展各项学术活动。在
深圳创建华联集团,发挥对外“窗口”作用,为推动我国纺织工业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个人履历
何正璋,
上海市人。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毕业于上海南通学院纺织系(今
东华大学、
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曾任 中共华东区委一分区口岸交通站负责人、上海市委组织二部干事。建国后,历任上海国棉二厂副总工程师,上海市纺织工业局处长、副局长,上海市经委副秘书长,
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四届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编委会副主任。
人物生平
何正璋,曾用名何致昌、何正樟。1927年12月9日出生于上海。祖父
何心川,曾与晚清著名的爱国将领
邓世昌、
刘步蟾等一起,被清政府保送到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被任命为“南洋水师”振远号军舰四品“管带”(即舰长)。及至父辈,家道中落。何正璋于1941年在上海市立吴淞中学就学,1944年考入
南通学院纺织工程系(当时设在上海)。在学期间,受到进步思想影响,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与校内反动势力进行斗争,194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7月大学毕业,经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担任学委交通工作,先后将上海、南京两地撤退的进步学生、职工以及空军起义人员共165人安全转移到解放区。
上海解放时,何正璋随军南下,参加对中国纺织建设总公司第三纺织厂的接管工作。1950年9月,经组织报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学成回厂任计划科副科长、技术监督科科长、副总工程师。1954年调上海纺织工业管理局任技术处、染织处、生产技术处副处长、处长、局党组成员。1963年调上海市人民政府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办公室任处长,1972年6月回到上海纺织工业局任生产组负责人、局党委委员。1977年9月,任上海市纺织工业局副局长,分管科技工作。1981年4月调到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任副秘书长,兼任上海市生产技术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1982年3月调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
何正璋曾任上海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协会副会长。1991年9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
成就及荣誉
倡导采用高新技术推动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
何正璋在担任上海市纺织工业局技术处处长和分管技术的副局长期间,一直把老厂改造作为促进上海纺织工业焕发青春的重要途径。他主持实施的一批重大技术改造工程,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在棉纺行业,配套推广应用轴承锭子、锥面钢领,促进了细纱机的高速高效;研制和推广半自动络筒机,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棉纱质量和生产效率。
在狠抓老厂技术改造的同时,何正璋积极组织力量探索和研究纺织、染整的高新技术。他强调,没有科技新成果,老厂技术改造就是无源之水。在他的倡导和组织实施下,上海纺织工业在新型纺纱和新型织布技术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静电纺纱新技术的科研攻关,何正璋始终给予积极有力的支持。1978年,上海第九棉纺织厂建成2000锭的中试车间。1984年,静电纺纱新技术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转杯纺纱的研究,在何正璋的倡导下,1975年,上海第十四棉纺织厂建成中试车间。1982年,上海第二十二棉纺织厂采用国产设备建成7200头转杯纺纱机的实验工场。何正璋亲自抓实验工场的建设,从工程设计、设备选型到土建施工,做到精心组织、精心施工。这条生产线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为国家“七五”科技攻关“新型转杯纺纱工艺及设备”项目的完成及CR2 型转杯纺纱机的设计成功奠定了基础。
新型织布在何正璋支持下也取得了成就。上海织布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的P75-Z型喷气织机获纺织工业部重大科研成果一等奖。上海第六织布厂改建成了全国最早全部采用喷气织机的织布厂,此后又对全厂240台喷气织机采用电子计算机监测系统,对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预防疵布产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何正璋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以后,于1985年10月主持召开全国纺织工业科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争取在‘七五’或更长一些时间内,基本奠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纺织科技体制和纺织工艺技术,为后十年纺织振兴打下良好的基础”。他还要求“创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高质量、多品种、低消耗、劳动生产率高及工人劳动强度低的适用技术,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纺织工艺技术路子”。根据这个要求,纺织部重大科研计划中列入了“纺织工艺技术路线的研究”这一软科学课题。课题组经过调查和分析研究,编写出了九个行业的工艺技术路线综合报告,汇编成书,印发全国,为科研攻关、生产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纺机新设备的设计制造提供了工艺依据。
何正璋认为:优化纺织工艺技术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装备。为了搞出我国自己制造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纺织技术装备,他把科技司、生产司和机械局等业务司局的力量组织起来,并请来上海等纺织工业老基地的一批知名专家,组成纺织工业部新技术办公室,负责新技术装备的开发研制,要求在吸收消化引进技术和总结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何正璋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亲自到国家经委争取立项,获得国家的支持。经过几年努力,棉纺以金州纺织厂引进的瑞士设备为主,印染以青岛四印引进的德国设备为主,毛纺以南京几个厂引进的法国和意大利设备为主,吸收各种先进设备的长处,据以改进国产设备的设计和制造,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为以后新型设备的开发打下了基础。
何正璋还围绕重点产品,提出了开发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涤纶长丝高速纺丝设备,转杯纺纱机,细纱机摇架,无梭织机,1511型、1515型有梭织机改造,平网印花机和圆网印花机等八个项目(即后来为全行业熟知的“八大重中之重”),它和发展“三大领域”产品,开发20项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建立一批具有较强开发能力的科研基地和一批对外具有竞争能力的纺织工业基地等奋斗目标一起被概括为“三、八、二○、二”主攻目标,后来被列为纺织工业“七五”科技规划的核心内容,有力地推动了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
倡导开发三大领域纺织新产品
何正璋特别钟情于纺织
新产品的开发。他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要抓住品种
质量这个中心环节,带动科学研究和技术改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品种开发和升级换代。他在上海工作期间,就一直强调发展纺织新品种的重要性,认为它是纺织工业不断发展进步的生命线。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就跟踪世界潮流,进行棉涤纶布的开发,学创结合自行研制氧漂、亚漂机,热熔染色机,热定型机等,开发具有滑、挺、爽等特点的棉涤纶新产品。到70年代后期,上海的棉涤纶布年产量达到近4亿米,不但改变了棉纺织业纯棉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适应了市场对纺织品产量和品种日益增长的需要,也使上海纺织工业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以后,何正璋更是殚精竭虑抓产品开发。1982年,纺织品的供求状况已经出现买方市场的端倪。中央领导批示纺织部门要切实抓好品种质量,以开拓市场。纺织工业部及时召开了全国新产品会议,研究大类产品的发展方向、目标和措施。何正璋在会上提出:要抓住品种质量这个中心环节,带动技术改造,改进经营管理和生产管理,加强科学研究。何正璋同时指出,随着化纤在纺织原料中的比重逐步增长,今后纺织品能否更好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纤原料的开发,要求化纤行业加大科研开发力度,研制具有更好服用性能和更大经济价值的化学纤维。在他的大力倡导下,我国的有色改性涤纶、
复合纤维、
高收缩纤维、
超细纤维、阻燃纤维等均有较大的发展。另外,在他的积极支持下,纺织工业部在生产司下设产品室以加强对产品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在搞好国内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市场调研,除充实驻港调研小组力量外,还定期参加德国法兰克福的面料博览会,收集国外纺织新产品,举办展览,编印样本,组织观摩,发布信息,开办讲座,从而在全国逐步培养了一支市场调研和产品设计的骨干队伍,把产品开发的方向和路子搞对头。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喜爱的纺织新产品、新品种、新花色、新款式供不应求;“买衣难、做衣难”是群众比较集中的意见;宾馆使用的装饰用纺织品,国内供应不足,还在大量进口。面对这样的新情况,1984年6月,何正璋在全国纺织工业技术进步工作会议上大声疾呼:
纺织工业要适应形势变化,依靠技术进步,实现粗加工产品向精加工产品转变,浅加工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变。要开拓服装、装饰和产业用“三大领域”纺织品。这一方针的提出,为纺织工业调整产品结构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随后,国务院决定把服装和丝绸行业划归纺织工业部管理。在此后的几年里,国内市场的商品成衣率和服装出口创汇大幅度提高。到何正璋退居二线时,人民的衣着已经进入了绚丽多彩、款式多样的时代。纺织装饰用品也由单项到成套,由零星到系列,形成了铺、盖、挂、垫、贴、家具布、卫生用品七大品类;
绝缘材料、过滤材料、包装材料、医疗卫生材料、
土工布等产业用纺织品,也得到了高速发展。
重视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建设
何正璋在推进纺织高新技术发展中,重视建立和加强科学研究机构,组织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精心打造技术进步的基础。他在上海工作期间,就大力抓科研机构的建设,使上海纺织工业形成了以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为核心,包括各个专业的研究所,以及一些大厂的科研小组的科研系统,培育了一支有相当水平的科研队伍,并取得了一批很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有力地保证了上海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他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以后,又主抓了部属纺织科学研究院的恢复和发展。这个研究院在
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研究人员离散。1978年3月,纺织工业部党组决定在原址恢复重建,恢复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何正璋亲自帮助解决。此后又督促和帮助确定科研课题,充实骨干力量,解决科研经费及必要的试验设备等,使纺织科学研究院的科研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实际成效。
20世纪80年代中期,何正璋还提出:建设一批行业性、专业性的技术开发中心,面向行业,狠抓关键技术,组织科技攻关;同时,不断探索路子,总结经验,巩固提高。在他的倡议推动下,经过几年努力,陆续建起了设在上海的新型纺纱中心和印染中心,设在沈阳的非织造布中心,设在湖南
株洲的苎麻中心和设在北京及
杭州的两个服装设计中心。
何正璋深知,尊重知识,首先要尊重人才。他身体力行地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以饱满的热情、诚挚的态度和知识分子交朋友,做知识分子的工作,提高他们的觉悟和认识,支持他们的科技实践。特别是对于有些受到不公正待遇或遇到困难的专家、学者,他敢于挺身而出,主持正义,讲公道话,所以在纺织界的工程技术人员中,受到广泛的爱戴,不少人都把何正璋看做是自己的良师益友。20世纪80年代中期,纺织工业部有一大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参加工作、阅历丰富、知识渊博、工作中多有建树的老专家,由于年龄关系,要从现任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纺织工业部决定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把这些专家集中起来,组织他们从事宏观决策方面的研究,作为部领导的参谋。何正璋主抓这项工作,亲自兼任这个委员会的主任,很快把这个机构建立起来,开展工作。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是组织纺织工程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学术交流的群众性团体。何正璋在
上海工作期间,就十分支持学会工作;粉碎“四人帮”后,在何正璋的推动下,上海纺织工程学会于1977年冬开始整顿组织,开展学术活动,为全国纺织工程学会恢复活动带了一个好头。1983年底,何正璋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1984年初,我国纺织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前任理事长陈维稷逝世。何正璋提出建立陈维稷基金的设想,获得普遍的赞同和响应。经过他的积极争取,很快筹划到了一笔基金。他用这笔基金建立了陈维稷优秀论文奖、陈维稷奖学金,并支持《纺织学报》、 《纺织科普》 报的出版发行。1988年下半年,何正璋退居二线后,即把主要精力用于抓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和纺织工业部科技委的工作,学会一周一次办公会,一月一次理事会。他在身患癌症的情况下,仍坚持逢会必到并亲自主持。
由陈维稷主编的 《中国古代纺织科技史》 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编写此书时,何正璋正在上海纺织工业局任职,为该书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但此书叙述的只是古代部分;而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10年,正是中国机器纺织工业开始大发展的时期,却没有一本纺织史书。陈维稷晚年曾计划对这段历史编写一本史册,上联古代纺织科技史,下接由钱之光主编的以叙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纺织工业大发展的《当代中国的纺织工业》,但是未能实现。何正璋退居二线以后,主动向部党组请缨,担起这项重任。此书定名为《中国近代纺织史》。何正璋亲自组织和落实编写人员,主持编委会议,研究确定全书的框架结构,并及时解决编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初稿写成后,又亲自主持会议,重点研究、讨论“总论”部分,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经过全体编写人员的共同努力, 《中国近代纺织史》 于1997年面世,1998年被国家纺织工业局评为全国纺织系统优秀图书一等奖。何正璋虽未能看到这本书的出版,但他为编修纺织史呕心沥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创建华联,发挥“窗口”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特区建设逐步形成
高潮。在中央的鼓励和支持下,
国务院一些工业主管部门纷纷筹划到深圳特区开办“窗口”。纺织工业部决定在深圳创办华联纺织有限公司,筹建工作由何正璋分工领导和组织。他组织了专门班子到深圳调研,并且亲自赴深圳实地考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既要为深圳特区建设做贡献,更要通过华联公司发挥“窗口”作用,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和装备,以推动全国纺织工业的进步和发展。他对华联公司的筹建班子一再嘱咐:公司一定要着眼于全国纺织工业的进步和发展。要在四个方面起“窗口”作用:一是引进先进技术;二是扩大对外贸易;三是提升企业管理;四是培养现代化人才。他还强调:“窗口”作用要辐射到全国。为此,他建议华联的领导两年轮换一次,好让更多的机关干部到这里来开阔眼界,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为了发挥好辐射作用,华联的投资由纺织工业部、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上海、江苏等18个省市的纺织工业主管厅、局共同筹集,目的是使各省、市纺织厅局都来关心这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世界纺织工业的发展动向,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在何正璋的倡议下,华联公司每年都要花费大量资金在国际市场上搜集纺织新产品、新材料、新款式,到全国各地去巡回展出;定期出版刊物,向国内同行提供国际纺织市场的各种信息;经常举办各种专业培训班,聘请海外专家讲课,组织各地派人去学习。透过华联这个窗口,即使各地纺织工业的领导和技术管理干部更多地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纺织工业。
为了探索在深圳特区建设纺织工业的经验,也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海外纺织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1984年,在何正璋主持下,华联公司出资兼并了深圳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新南新印染厂,改组为中冠印染有限公司。公司改组后,一面从上海抽调8名经验丰富的技术、管理人员充实力量,一面放手使用原来外方聘用的技术、管理人员,强调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密切配合,优势互补。中冠公司成立后,生产蒸蒸日上,一年的赢利就相当于公司资金总值的两倍,很快成为全国印染行业的排头兵。中冠公司的成功,既为华联公司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深圳特区发展纺织工业和招商引资创办纺织印染工厂起到了示范作用。很快,由全国各地纺织厅、局牵头到深圳创办的纺织企业达二十多个,涉及棉纺、印染、针织、丝绸、化纤、纺器等行业。也有不少外商在深圳办起了多个技术先进、颇具规模的印染厂,使深圳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印染工业基地。华联公司是深圳特区办得比较早的大型企业之一,是深圳特区发展初期的利税、创汇大户。它对发展深圳特区纺织工业以及深圳特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何正璋热爱祖国,忠诚党的事业,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纺织工业,为党的“科教兴国”战略在纺织行业的实施,为中国纺织工业的生产发展、技术进步与扩大出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作风正派,生活俭朴,待人诚恳热情,深受大家的爱戴和崇敬。
个人简历
1927年12月9日 出生于上海。
1944年夏-1948年7月 南通学院纺织工程系学习。
1948年秋 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工作,后去苏北高邮中国共产党党校学习。
1949年5月 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到上海参加接管工作。
1949年9月 上海国棉三厂军管会工作。
1950年9月-1951年夏 由组织报送,赴北京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计划经济系学习一年。
1951年夏-1953年12月 上海国棉三厂计划科副科长、技术监督科科长、副总工程师。
1954年1月-1963年 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生产技术处副处长、处长。
1963-1972年5月 上海市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办公室处长。
1972年6月-1981年3月 上海市纺织工业局革委会生产组负责人、革委会副主任、副局长。
1981年4月-1982年2月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生产技术局副局长。
1982年3月-1988年4月 纺织工业部副部长。
1983年12月-1991年9月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
1984年9月 华联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
1987年2月-1991年9月 纺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991年9月9日 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