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宝笙(1904—1996),女,我国著名的
生物化学家、
教育家、
社会活动家、原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福建华南女子学院院长;福建莆田市人,1922—1924年就读于私立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24年春赴美国留学,1928年获
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37年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37年起担任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化学系主任,1953年任福建师院副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全国政协委员;1985—1990年先后被评为省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享受国务院颁发的
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9月23日在
福州逝世,享年92岁。
人物简介
余宝笙,福建省莆田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生于医生家庭。她20岁在华南女子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她的母亲一再叮咛:“记住我们是中国人,毕业后一定要回国工作。”这句话在她脑里刻下烙印,产生巨大影响。通过3年学习,于1927年获美国望城大学化学学士学位。
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这时,她按照母亲的意愿回国,到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任教,创建化学系,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1935年,余宝笙二度赴美深造,只用2年时间学完3年的课程。1937年,获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她的导师麦卡伦是
维生素甲、乙、丙的发明者,对她的学识与才能十分赞赏,把她推荐给美国一个科学家的荣誉学会当会员。这个学会颁发一把金钥匙给她。她的导师希望她能留在美国当他的助手,继续研究未完成的课题。但余宝笙心中挂念的是贫穷落后的中国,在中国抗战爆发后匆匆赶回福州,仍在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任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
精神焕发地投入建设新中国的热潮。1951年后历任福州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理学院代院长、福建师范学院化学系教授兼副教务长、福建师院研究部主任等职务。1956年底,在她组织下,福建师范学院举办较大规模的科学研究讨论会,邀请全国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
1957年,余宝笙在政治上受到打击,被迫停止了教育和科研工作。但她仍然坚信,祖国终究会理解她,祖国也一定会需要她。
1979年10月,党和政府彻底平反了余宝笙20多年的冤案,这使她重新焕发出青春。她立即向福建师范大学领导提出,由她创建生物化学研究室。11月,生物化学研究室成立。为了搞好科研,75岁的余宝笙决定赴美国探亲,借此机会再度学习,增长见识。
1979年12月,余宝笙第三次来到美国,经弟弟介绍,她被明尼苏达州医科大学生物化学研究室免疫化学研究室特聘为荣誉学者。她每天清晨5点起床,当教堂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她已经吃过早餐,正匆匆行进在去研究室的路上。从早晨7点工作到下午4点,才离开研究室。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古稀老人。余宝笙用艰辛的劳动获取新的宝藏,写出了论文《谈秋水仙碱等药物处理的各类细胞与补体的相互作用》。
余宝笙身在美国,心系祖国。弟妹们苦苦挽留她:“姐姐,您年事已高,孤身一人,留在美国享享清福吧!”余宝笙谢绝了亲朋好友的挽留:“我的事业在中国,无论如何也不能留在国外!这次来美国,不是寻找安慰和庇护,而是求学,我要把有生之年的精力全部奉献给祖国。”
1981年春,余宝笙带着资料和仪器回来了。这时的生物化学研究室连余宝笙只有6个人,资金少,设备简陋。她们便采取横向联合的办法,与福建省防疫站合作,共同进行猕猴桃抗癌效应的研究。她撰写了《花毛猕猴桃根粗提物抗癌效应及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等学术论文。生物化学研究室成立以来,在《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及国内有关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19篇、译文1篇。其中1篇被全国第5届生物化学会议录用,刊登在论文摘要集中,并被美国出版的《化学文摘》录用。
余宝笙非常注意人才的培养。1981年,她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当年招收3名研究生,1986年又招收4名研究生。
余宝笙执教60余年,把全部精力花费在学生身上,培养研究生更是倾注了她的心血。她是个循循善诱的严师,又是个可亲可敬的慈母。她让研究生积极参预科研,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对有潜力的学生,她更是尽力培养。她不顾年迈,亲自奔走,把一名研究生送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深造。
1985年,年过80岁的余宝笙为了发展我国女子教育事业,创办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所私立女子职业大学——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亲任院长。在她领导下,华南女子职业学院不断发展壮大,培养了一批批社会上急需的专业人才。
余宝笙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三届委员,第一至三届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建省政协第一至五届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候补委员、顾问,咨监委员会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常委、副主委,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委员,中国化学学会理事,
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副主席,福建省生物化学学会名誉主席。
人物生平
余宝笙教授,福建莆田人,1904年4月4日出生在一个医生的家庭。她是长女,上有一位兄长,下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她的父母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才满6岁的她便被父母送到福州陶淑小学读书。从小就接受严格的教育训练,过艰苦的集体生活。这培养了她具有坚强的性格与独立自主的精神。念完陶淑小学升入陶淑中学,童年和少年时期都远离家庭,在女校这种特殊环境里生活了12年。刚入小学时,她的头发里也长过虱子(这是当时封闭式的女校常有的事),到读高中时,她已长成了一个美丽端庄、优雅大方的姑娘。每年放暑假回莆田家乡,她常打赤脚与众弟妹一起爬山。吃苦耐劳的劲头与她那白皙美丽的外貌很不相称。1922年,她升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
1924年,她的母亲给她800块银元让她到美国读书,并叮嘱她:“女孩子一定要有志气,要好好读书,毕业后不要留恋外国,要把知识带回来,记住我们是中国人,一定要回国工作。”这位坚强的姑娘携着800块银元独自飘洋过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靠半工半读获得硕士学位。1928年,回国后她就到母校服务,担任有机化学教学工作。1935年她再度赴美,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她的导师是享有世界声誉的生物化学专家、维生素ABC的发明者麦卡伦教授。这位秀外慧中的中国姑娘的优异成绩使她的导师大为赞赏。导师决定要留她当助手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可是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了。
她辞谢导师的挽留,匆匆奔回祖国,赶上由上海开往福州的最后一艘轮船。当时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迁校南平,她在南平主持化学系工作,与师生们共度艰苦的战争岁月。爱国之心铸就她坚强的意志,赋予她克服困难的毅力。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与协和大学等校合并成立福州大学,旋又改为福建师院。余宝笙老师担任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科研部主任等职。她参加农工民主党,政治上追求进步,勇于敞开思想,自觉接受改造。在学习中苏友好文件时,她对《中苏友好歌》的歌词说:“为什么要一边倒?跟苏联、美国都应该友好发。”这对于她两度留美、一口洋文的人来说是个十分危险话题。可是她天真地说出了。想不通就要说,学习态度端正。以致当时领导思想改造运动的闽侯地委宣传部长郑思远同志相当赏识她。他们的友谊延续了半个世纪。1984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暨附中校友会成立时,已成为国务院参事室主任的郑思远部长还应余老师的邀请担任校友会顾问。
1954年余宝笙老师被选为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1955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她连续两年上北京,得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毛主席握着她的手亲切地说:“福建很远,交通不便,你们还来了。”宴会席上周总理频频敬酒,和她同坐一桌。她亲耳聆听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深感“我们国家欣欣向荣,各条战线生气勃勃,这一切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她坚定地说:“我的心是向着党的。”
1957年,余老师被错划为右派。“
文化大革命”又历尽劫难。但她认为,“再了解自己的妈妈都有错怪女儿的时候,我不能要求党做的每件事都那么准确无误”,因而坚信:“党总有一天会理解自己的,我也还有用上这些知识的时候。”于是她不气馁、不后悔,保持乐观的精神坚持自学。
1979年,“右派”改正后,她马上投入工作,积极向师大党委建议成立生化研究室,得到党委的支持。1979年底,她出于对亲属的眷恋之情,也希望学习国外知识,向组织上申请出国探亲。她的弟弟妹妹们得到消息后,立即在美国为她办定居手续,寄来定居表格。可是余老师只办了探亲手续。到美国后,她进明尼苏达免疫化学实验室进行科研。这时她已76岁。20年的政治风霜蚀剥了她原有的丰富的的生物化学知识的层面,她要迅速地夺回来。连续6个月,她由弟弟接送、早出晚归埋头实验室,完成论文《经药物秋水仙碱、长素新碱和细胞弛缓素B处理的各类细胞与补体的相互作用》,发表于明尼苏达大学免疫生化杂志。
她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都是全家3代居住美国。对于只身在国内的大姐,他们多么希望她能留在美国,合家欢聚容安度晚年。弟弟妹妹们含泪挽留她,有的甚至说:“姐姐,你受的苦还不够吗?为什么还要回去?”大姐回答他们,“我还是回到生养我的祖国。过一个有意义的晚年”;“我这一生经历都与祖国连在一起。祖国培养了我,正象我们妈妈培育我们一样。我已经平反了,恢复了工作。我要在工作中挽回过去丢失的时光”。
在祖国与亲情之间,她天平的砝码是倾向祖国的。1981年3月,余宝笙老师回到她任教数十年的福建师范大学。
回国后,她豪情满怀地写了《祖国,母亲!》一文,发表在《
福建日报》上(以上引文均出自这篇文章――笔者注)。在文章最后一段她写道:“祖国,我的母亲!您的女儿再一次回到你的怀抱。我想做的工作很多,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去年,我在美国只做了几种西药对人体的免疫作用。我想研究中药与治癌的关系。如猕猴桃对肿瘤的疗效等,使祖国传统的医学宝库现代化、科学化。我要象解放初期那样,使出浑身的劲,拿出成果的、向我们伟大的祖国献礼。”
余老师将美国带回的图书资料交给福建师大生化研究室并立即组织全室同志进行中药治癌的研究。经全室同志的努力,完成了《猕猴桃根提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等论文3篇。还主持生化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5年时间共培养两批10名研究生。
余老师回国后,清理“文革”中三种人,追究打砸抢分子的工作正在开展。有一天她悄悄告诉称:师大化学系某人在某夜偷偷批斗她时,将她双手捆住吊打。她从来不敢对别人说这件事,因为她感到自己被打很羞耻……
多么善良的老人啊!魔鬼听了都应该发抖。她参加了几次中央派人来闽落实政策的会议,听到有些同志的发言恕气冲天、不能自控。会后她主动找这些同志做工作,劝他们放宽胸怀、不计前嫌,团结整过自己的人,一起做好学校的工作。她自己就是一位胸怀广阔、待人宽厚的长者。即使是对那位吊打过她的人,她也一样宽容。我想,她之所以感到羞耻,不愿启齿,不是软弱,乃是善良大度。为了要抢时间成就自己的事业,这样的往事是不必花力气计较的。
1984年,在我省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鼓舞下,余老师把散居在海内外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暨附中的老校友们组织起来,成立福州校友总会及各主要省市校友分会,并与海外原先已成立的几个校友分会联合盐业,共同创办我国第一所私立女子大学――福建华南女子学院,为福建改革开放培养妇女人才,为祖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老华南校友们在余老师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感召下,纷纷告别了原工作岗位,陆续办理退休手续,聚集烟台山上的新校址,跟随自己素来敬佩的81岁老师,开始了艰苦而诱人的创业里程。
1988年,84岁高龄的余宝笙院长再一次赴美探亲。她借弟弟妹妹们请她到美国团聚的机会,为华南女子学院建造新教学楼捐款。学院自创办以来得到省市政府的各方面支持,包括经费上的支持。但余宝笙院长总认为我们既然是民办的学校,不能使政府有过重的经济负担。于是她便到香港、美国等地向华南老校友和福建籍华侨企业家们捐款建文、理科教学楼。她完成了巨款的捐募工作,从香港坐一天一夜大巴回福州,为的是尽是节约旅费,实践自己所倡导的勤俭办学的主张。
1991年,余院长不顾年已迈体渐衰,87岁高龄又作一次越洋旅行,为联系安排青年教师赴美进修,为学院筹集教育基金而跋涉奔波。旅美半年后返校,余院长丰采的仪容消瘦憔悴了许多,而且开始患
心血管病。师生校友们莫不感到心痛难宁。余院长为中国妇女教育事业披荆斩棘、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永远激励我们去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余院长亲自定校训为:自强、开拓、勤朴、奉献。每年新生入学,她都要亲自为新生做报告。她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勉励他们:做人第一要爱国,女子首先要自强。余院长的言传身教给青年学生的教育十分生动深刻。一届届学生都牢记着老院长的亲切教导与殷勤嘱咐,自强自爱勤奋学习,谁都不忍心辜负这位博学而慈祥的老院长的厚望与期待。
1988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华南女子学院饮誉八闽》,1992年3月8日《光明日报》刊载《姐妹共自立 专业有特色 华南女子学院闯出一条办学新路》;1992年12月10日《中国教育报》报导《华南女儿不愁嫁》……这是 对华南女子学院的热情鼓励,也是对余宝笙院长的高度赞扬。现在,华南女子学院已毕业的9届1500多名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人担任厂长、经理与部门主管的职务。她们活跃在福建省的经济建设战线上,为母校、为敬爱的余院长争光。
1989年余院长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荣获全国归侨侨眷优秀知识分子称号。她连续被选为第六、七、八,三届全国人民代表。此外,她还担任许多荣誉职务。她是中国妇女自强自立的典范。她那热爱祖国、献身教育、坚忍不拔、无私奉献、胸怀宽广、充满爱心的高贵品德,令世人景仰。她那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感染、净化她的万千学生,使她们也能成为一个爱国、自强的新女性。
余宝笙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三届委员,第一至三届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建省政协第一至五届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候补委员、顾问,咨监委员会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常委、副主委,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委员,中国化学学会理事,
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副主席,福建省生物化学学会名誉主席。
1996年9月23日在福州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