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贵周
中级工艺师、民间艺人
余贵周,男,苗族,1965年2月14日出生于黔东南州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被评为中级工艺师,民间艺人称号,传承苗族芦笙舞蹈和芦笙制作技艺。
人物档案
初中文化程度。1999年8月至2001年10月余贵周在贵州省黄果树景区参加旅游接待文艺演出;2001年11月在麻鸟村务农至今,2011年苗族青年作家、《贵州民族报》知名记者南往耶对余贵周做过采访,他说:“短裙苗族的芦笙以及芦笙舞,自从盘古开天辟地起就早已存在的,我们必须把他完整地保存下去。”
成就
余贵舟的主要代表作有:苗族锦鸡舞、芒筒舞、铜鼓舞、芦笙舞、四滴水芦笙和多管芦笙制作等。余贵周既是跳芦笙舞的高手,也是制作芦笙的名师。在麻鸟,吹奏芦笙、跳芦笙舞是男子普遍都会的;而会制作芦笙的,则只有十余人。
麻鸟村的芦笙艺人主要是余贵舟家三弟兄。余家做芦笙已经6代人了。做芦笙要会打铜做簧片,要会校音,还要有好眼力,好手法。一年可做七八套,一套有十多件。余贵周的父亲、芦笙师傅余富泽是2000年去世的。余贵周说:“父亲做芦笙时并不教我们弟兄,而让我们自己做。父亲的手艺特别细致,但他不教也不说,我们只是跟着他,他做什么我们也做什么,他怎么做我们也怎么做。我们的规矩是传男不传女。我只有两个女儿;而我的三伯有两个儿子,三伯又不会做芦笙;我现在就教他的两个儿子。我只教侄子选竹子,这是最重要的。我做簧片也让侄子做,但我不说,让他自己去体会,这样他动了脑筋,才能变成他自己的手艺。要是我说多了,他不动脑筋又做来吹不响,还以为我骗他。”余贵舟认为,这种传承方式是符合苗族民间芦笙制作规律的。
余贵周的三哥余贵学说:“我只会做6管的芦笙和大芒筒,弟弟余贵周能做16、18、24管的芦笙。他是去跟黄果树的金瓯老师学的。”
余贵周对自己则有一个非常朴素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我哥哥比我先学,但做不过我。他们的手法与我不同,没我的芦笙响。芦笙最多的有26管。我可以做16-22管的芦笙,23管以上的就不会了,因为我没有系统学过音乐。”这也充分体现了苗人诚实的本色、高尚的艺德。
余贵舟又说:“做芦笙是很辛苦的。做芦笙要用苦竹。麻鸟当地的竹子竹节太短,不能用,从前都是走路到榕江去买竹子扛回来,要选那里长了五六年、七八年的老芦笙竹,一两年的嫩竹子音量不行。要竹节长的才好做。做芒筒(单管芦笙)要用水竹。竹筒要薄的好,厚的气流小了,不好。我一到那里,先和对方寨上的支书、村民组长联系了,就自己去砍竹子。主人家随便我们挑选。选好后付钱,砍断了挑回来。一挑四五十斤,我哥哥是走路挑回来,路上要走半个月。我坐车去一趟也要花上一个星期。当年砍的竹子要翻晒,到第二年才能做。榕江、雷山的都来买我们的芦笙,都匀的、省艺专的也来买。我父亲在世时,新疆的都来买他做的芦笙。”
1999年余贵周组织本村队员协同县代表队、参加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比赛分别荣获一、二等奖。自编自排的“苗族锦鸡舞”节目参加文化艺术节演出,多次荣获一、二等奖,在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中协同吹芦笙伴奏演出获得金黔奖。
参考资料
苗族芦笙舞蹈传承人——余贵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12-4-28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9 11:56
目录
概述
人物档案
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