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鲁古雅鄂温克族
中国、俄罗斯两国的跨国界民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分布于中国、俄罗斯两国的跨国界民族,在中国境内约有3万人,生活在内蒙古的人数接近90%,其余的散居在黑龙江及新疆。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主要在大兴安岭北部浩瀚的原始森林中从事狩猎生产,以一种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生存,是我国唯一以饲养驯鹿为生的民族,是鄂温克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支,历史上被称作“使鹿部”有“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和“世界级的狩猎部落” 之称。
基本概述
“敖鲁古雅”为鄂温克语“杨树林茂盛的地方”之意。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是在300多年以前从列拿河一带迁到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当时有700余人。在列拿河时代,他们就开始驯养和使用驯鹿,后来由于列拿河一带猎物少了,他们便顺着石勒喀河来到了大兴安岭北麓的额尔古纳河流域。他们常年生活在深山密林,穿兽皮、吃兽肉,住“撮罗子”,受外界影响较少,在解放前基本仍处于原始公社末期氏族公社的阶段。
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彻底结束了不分冬夏穿兽皮、餐风露宿的原始生活,在奇乾建立了奇乾鄂温克族乡人民政府。1965年9月1日,35户鄂温克猎民敖鲁古雅河畔安家,实现了定居。
民俗
服饰
鄂温克族传统的服装是皮衣,以鹿皮、狍子皮等为主要原料,揉兽筋为线,缝制皮衣和骨扣。服装样式古朴,形状符合生产、生活的需要。例如,他们经常用完整的狍子的头皮做出外形与鹿头、狍子头完全相同的皮帽子。猎人只有两只眼睛露在外面,达到迷惑野兽的目的。
居住
交通
鄂温克人主要以驯鹿、马、大轮车、马车、滑雪板、雪橇等作为交通工具。金勒,鄂温克语意为滑雪板,以松木为原料,前端上翘,后端呈坡形,中间有一绑脚的带子,踏上穿行于林海雪原中,风驰电掣,是鄂温克人的交通、狩猎工具。
歌舞
婚姻习俗
丧葬礼仪
宗教信仰
鄂温克民族绝大部分信仰萨满教,牧区的也信奉佛教,也有少部分人信奉东正教。萨满教是一种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宗教祖先崇拜
熊崇拜
混沌初开时,人类还未走出森林。一天有一个猎人在山中打猎,突然被一只母熊抓住了。母熊把他带进山洞,强逼猎人与它成婚。猎人被逼无奈,便在山洞里和母熊共同生活了几年,直到他们生了一只小熊。后来猎人乘机从山洞中逃了出来。母熊发现猎人逃走了,便抱着小熊去追赶猎人。追到江边的时候,发现猎人乘木排跑了。母熊为此十分气恼,就把小熊当场撕成两半,一半抛向猎人,一半留在身边。留在身边的成了后来的熊;抛向猎人的就是后来的鄂温克人。鄂温克猎民把熊作为了自己的图腾,甚至认为熊是自己的祖先,他们是熊的远亲。
文明生活
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国家环保工程的实施,驯鹿放养范围受到限制,加上鄂温克人身居深山老林,交通闭塞、生活条件艰苦、就医困难等状况,严重制约了鄂温克民族向现代文明发展,他们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根河市委、市政府决定,对鄂温克猎民实施生态移民,将他们迁至数百公里的根河市附近居住。
这里建起62套崭新的民房,红色的屋顶,雪白的墙壁,整齐的排列成三排,每家都有个大院子,由各具特色的围栏隔开,室内都是两室一厨一卫的格局,有水电、有线电视光缆和暖气管道。按照生态移民规划,新敖鲁古雅乡乡政府、小学、卫生所、敬老院和鄂温克民族博物馆等设施。
政府为敖鲁古雅人在附近开辟了数个驯鹿养殖场,他们仍旧可以继续驯鹿的放养。时代居住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告别了大森林,无偿的住进了政府提供的固定居所,开始了现代文明的生活。
参考资料
狩猎文化.根河市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7 00:12
目录
概述
基本概述
民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