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禅派
中国新疆地区的主要伊斯兰教派别
依禅派是在中国新疆地区的主要伊斯兰教派别,大约产生于公元16世纪后期,它在时间上比内地的门宦要早。它是由来自中亚地区的各种教团吸收了维吾尔等民族的文化传统,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它的名称来源于教派的首领,意思是“完美的人”。
概念
严格来说,依禅派并不是一个严密的宗教统一体,它分裂为许多支派,没有统一的教义和仪式。各种支派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区,按照当地的传统习惯和观念形成自己的宗教主张和仪式,只是保持了伊斯兰教最主要的教义和表面形式,不过总地看来,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首先,最基本的特征是都实行导师制,就是师徒相传的宗教制度;都有一套组织系统,以建立一种分级隶属关系,非常严格;再就是强调宗教修功,既有肉体的、生理的,也有精神的、心理的;此外还有举行“齐克尔”仪式,颂扬真主、圣人,或者赞美天堂等等。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依禅派是穆斯林信仰非常热诚的结果,是苏非主义在新疆地区维吾尔化的直接产物。
发展历史
教派来历
伊斯兰教苏菲派在中亚与中国新疆地区的别称。因其首惯被尊称为“依禅”(Ishan)而得名。中亚苏菲派纳格什班迪耶教团创始者白哈乌丁(1318~1389)去世后即被尊奉为“哈兹拉特依禅”(哈兹拉特,即阁下、大师)。15世纪以来,苏菲派在中亚有很大发展,一些苏菲主义教团创传者的“凯拉玛特”(即奇迹)成为吸引群众的一种力量,圣徒崇拜与麻札朝拜的仪式十分盛行,苏菲派对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教团首领作为精神领袖的地位与世借政治有了密切的联系。
伊斯兰教苏菲派在中亚与新疆地区的别称。因其首领被尊称为“依禅”而得名。中亚苏菲派纳格什班底耶教团创始者白哈乌丁(1318~1389)去世后被遵奉为“哈兹拉特依禅”(哈兹拉特,即阁下、大师)。15世纪以来,苏菲派在中亚有很大发展,一些苏菲主义教团创传者的“凯拉玛特”(即奇迹)成为吸引群众的一种力量;圣徒崇拜与麻扎朝拜的仪式十分盛行;苏菲派对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教团首领作为精神领袖的地位与世俗政治有了密切联系。在纳格什班底耶教团发展到第五代大依禅和卓麦赫杜姆·阿扎姆(1461~1543)时,以纳格什班底耶教团为主的依禅派已成为中亚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组织和社会力量。麦赫杜姆·阿扎姆于1533年后亲自到新疆的喀什、叶尔羌等地宣教,获得成功,从而为依禅派在新疆的传播打下了基础。麦赫杜姆·阿扎姆去世后,其子嗣为争夺宗教继承权发生分裂。幼子伊斯哈格(?~1599)另立门户,称“伊斯哈格耶”,并在1580年末到新疆,在叶尔羌汗国马哈茂德汗的支持下扩大本派势力,逐渐取代了原亚萨维教团与乌瓦依西耶教团的优势地位。同伊斯哈格相对立的是其长兄依禅卡朗,其追随者称为“伊禅卡朗派”,原词为“伊沙尼耶”(即依禅的势力范围),汉译“依禅派”。该派在中亚布哈拉、撒马尔罕以及阿富汗均有传播。1620年,依禅卡朗之第四子穆罕默德·优素福进入中国新疆喀什噶尔传教,从此开始了伊禅卡朗与伊斯哈格两系和卓及其领导的白山派与黑山派在新疆长达300年之久的宗教政治斗争,对新疆社会历史影响巨大。由于早期教团纽带的松弛,导致各个有实力的依禅形成各自独立的苏菲主义分支组织,通称为“依禅派”,分布于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
教派发展
新疆依禅派在教义上遵奉逊尼派教义,教法上坚守哈乃斐学派传统规定,宗教思想上与苏菲基本相同。同时,也吸收了什叶派和本地区某些民族传统中的宗教因素。喀什噶尔和卓家族各支系依禅组织,在道乘上均渊源于中亚纳格什班底耶教团,其教义以认主独一论为基础,奉行“修道于众,巡游于世,谨慎于行,享乐于时”的原则,其各分支在修道方式上仍各具特点。17世纪新疆依禅派有“依乃克耶”、“伊斯哈格耶”、“达瓦尼耶”和“米斯克耶”等4个门宦组织,其中“依乃克耶”、“米斯克耶”保持着虎非耶默诵“迪克尔”的仪式,“伊斯哈格耶”则采用了高声念诵的哲赫林耶仪式。依禅派重视什叶派推崇的伊玛目地位和作用,提倡尊崇“吾里”,在节日礼仪方面,除举行伊斯兰教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活动外,还重视什叶派的“阿舒拉节”。伊禅卡朗派朝谒喀什噶尔的哈兹拉特麻扎,与之对立的伊斯哈格派则以叶尔羌的阿尔腾麻扎为朝谒地。依禅派活动的场所除麻扎外,主要是罕尼卡(道堂),各个组织都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和特定的静修及念“迪克尔”仪式。有的依禅派在举行集体念“迪克尔”时还伴以宗教音乐和舞蹈。有的依禅派还规定有遵守的原则、戒律(依禅八戒律)和修炼阶梯(依禅修炼十律)等。依禅派的教职次第有:依禅(即首领和导师)、谢赫(即长老,原先地位与依禅相似,现在大多为麻扎管理人)、哈里发(即依禅助手或代理人)、苏皮、阿皮孜、布维(即女诵经弟子)、穆里德。依禅与谢赫职位一般实行世袭制度。在清代,“世袭的谢赫”曾高于一般阿訇、毛拉的教职。依禅派首领自称圣裔(赛义德或和卓)而博得教徒的尊崇,并能以预见未来和显示某种“迹象”吸引信众。
在新疆伊斯兰教史上,依禅派还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形成具有政教合一性质的制度。在16~17世纪,依禅派首领与东察合台后裔汗国统治者们结成政教联盟,历代汉王依靠依禅派首领的支持巩固其政权,曾赏赐给依禅派首领及其“罕尼卡”大量瓦克夫土地,赋予其赋税豁免权和玉石加工开采权。和卓与依禅家族积累有大量财富,形成和卓封建庄园经济。依禅各派首领辖有固定的教区领地(白山派以喀什噶尔为中心,黑山派以叶尔羌为中心)。17世纪末,依禅各派为争夺教权和扩大传教地区发生征战,导致社会动乱,经济和文化遭到破坏,从而动摇了叶尔羌王朝,导致准噶尔贵族的入侵,又形成新疆历史上的和卓封建主政教合一统治时期(1682~1759)。依禅派首领建有军事武装组织,统辖着包括阿奇木伯克在内的官吏,控制了新疆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清朝统一新疆后较长的时期,依禅派和卓家族在中亚浩罕贵族军事力量的支持下屡起叛乱,对国家的同意曾构成严重威胁。
依禅派在新疆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柯尔克孜以及回回等民族中广为传播,影响较大。新疆依禅派领袖阿帕克和卓亦曾到甘肃、宁夏、青海等地传教,是中国内地伊斯兰教苏菲各门宦重要渊源之一。在现代新疆维吾尔等民族中,以纳格什班底耶为主的依禅派组织,包括不同时期传入的虎非耶、嘎迪林耶、哲赫林耶、契斯提耶、斯拉木耶、苏哈拉瓦迪耶、伊玛目·兰巴尼等支系的流派,仍有着众多的信徒。
在纳格什班迪耶教团发展到第三代大依祥和卓阿赫拉尔(?~1490)时,他就以宗教领袖身份参与中亚侯赛因王朝宫廷政治活动,获得很高的声望,而且据有众多的土地和财富。至第五代大依祥和卓麦赫杜姆·阿扎姆(1461~1543)时,以纳格什班迪耶教团为主的依禅派巳成为中亚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组织的社会力量.从阿赫拉尔开始,该教团通过加强与东察合台系王朝的政治关系打开了向中国新疆传教的大门。麦赫杜姆·阿扎姆于1533年后亲自到新疆喀什、叶尔羌等地宣教,获得成功,从而为依禅派在新疆的传播打下了基础。麦赫杜姆·阿扎姆去世后,其于嗣为争夺宗教继承权发生分裂。幼子伊斯哈格(?~1599)另立门户,称“伊斯哈格耶”,并在1580年来到新疆,在叶尔羌汗国马哈茂德汗支持下扩大本派势力,逐渐取代了原亚萨维教团与乌瓦伊西耶教团的优势地位.同伊斯哈格相对立的是其长兄依禅卡朗,其追随者称为“依禅卡朗派”,原词为“伊沙尼耶”(Ishaniya,即依禅的势力范围),汉译“依禅派”。该派在中亚布哈拉、撒马尔罕以及阿富汗均有传播。1620年,依禅卡朗之第四子穆罕默德·优素福进入中国新疆喀什噶尔传教,从此开始了依禅卡朗与伊斯哈格两系和卓及其领导的白山派黑山派在新疆长达300年之久的宗教政治斗争,对新疆社会历史影响巨大。至近代以来黑山派与白山派间的教权角逐方告平息。由于早期教团纽带的松弛,导致各个有实力的依禅形成各自独立的苏菲主义分支组织,通称为依禅派,分布于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
教义
新疆依禅派在教义上遵奉逊尼派教义,教法上坚守哈乃斐学派传统规定,宗教思想上与苏菲派基本相同。同时,也吸收了什叶派和该地区某些民族传统中的宗教因素。喀什噶尔和卓家族各支系依禅派组织,在道乘上均渊源于中亚纳格什班迪耶教团,其教义以认主独一论为基础,奉行“修道于众,巡游于世,谨慎于行,享乐于时”的原则,其各分支在修道方式上仍各具特点。17世纪新疆依禅派有“依乃克耶”、“伊斯哈格耶”、“达瓦尼耶”和“米斯克耶”等4个门宦组织,其中“依乃克耶”、“米斯克耶”保持着虎非耶默诵“迪克尔”的仪式,“伊斯哈格耶”则采用了高声诵念的哲赫林耶仪式。依禅派重视什叶派推崇的伊玛目教义与赛义德身份,突出阿里之子侯赛因的伊玛目地位和作用,提倡尊崇“吾里”。在节日礼仪方面,除举行伊斯兰教开斋节古尔邦节活动外,还重视什叶派的“阿舒拉节”。依禅卡朗派朝谒喀什噶尔的哈兹拉特麻札,与之对立的伊斯哈格派则以叶尔羌的阿尔腾麻札为朝谒地。有的也在叶尔羌的乞里坦七和卓麻札祈祷、诵经。在组织上,依禅派各组织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德尔维什(Darwish)与海兰答尔等苦修者的活动。依禅派活动的场所除麻札外,主要是罕尼卡(Khaniga,即道堂),各个组织都有其固定的活动时间和特定的静修及念“迪克尔”仪式。有的依禅派在举行集体念“迪克尔”时还伴以宗教音乐和舞蹈。有的依禅派还规定有遵守的原则、戒律(如虎非耶的依禅信仰三原则与依禅八戒律)和修炼阶梯(如戛迪林耶的依禅修炼十律)等。在吸收新教徒时举行专门仪式,在授权传教者时要发给专门的“证书”(即伊尔夏提纳麦),依禅派还根据修炼的程度,分为不同品位,最高品位曰“古土布”(Qutb,即宇宙的中枢),只有宗教首领和高足弟子才能获得。依禅派的教职次第有;依禅(即首领和导师)、谢赫(即长老,原先地位与依禅相似,现大多为麻札管理人)、哈里发(即依禅助手或代理人)、苏皮(即修炼弟子)、阿皮孜(即举行宗教仪式时的诵经弟子)、布维(即女诵经弟子)、穆里德(即一般信徒)。依禅与谢赫职位一般实行世袭制度。在清代,“世袭的谢赫”曾高于一般阿旬、毛拉的教职。依禅派首领自称圣裔(赛义德或和卓)而博得教徒的尊崇,并能以预见未来和显示某种“迹象”吸引信众。
制度
在新疆伊斯兰教史上,依禅派还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形成具有政教合一性质的制度。在16~17世纪,依禅派首领与东察合台后裔汗国统治者们结成政教联盟,历代汗王依靠依禅派首领的支持巩固其政权,曾赏赐给依禅派首领及其“罕尼卡”大量瓦克夫土地,赋予其赋税豁免权和玉石加工开采权。和卓与依禅家族积累有大量财富,形成和卓封建庄园经济。依禅各派首领辖有固定的教区领地(白山派以喀什噶尔为中心,黑山派以叶尔羌为中心)。17世纪末,依禅各派为争夺教权和扩大传教地区发生征战,导致社会动乱,经济和文化遭到破坏,从而动摇了叶尔羌王朝,导致准噶尔贵族的入侵,又形成新疆历史上的和卓封建主政教合一统治时期(1682~1759)。依禅派首领建有军事武装组织,统辖着包括阿奇木伯克在内的官吏,控制了新疆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清朝统一新疆后较长的时期,依禅派和卓家族在中亚浩罕贵族军事力量的支持下屡起叛乱,对国家的统一曾构成严重威胁。
分布
依禅派在新疆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柯尔克孜以及回回等民族中广为传播,影响较大。新疆依禅派领袖阿帕克和卓亦曾到甘肃、宁夏、青海等地传教,是中国内地伊斯兰教苏菲各门宦重要渊源之一。在现代新疆维吾尔等民族中,以纳格什班迪耶为主的依禅派组织,包括不同时期传入的虎非耶、戛迪林耶、哲赫林耶、契斯提耶、斯拉木耶、苏哈拉瓦迪耶、伊玛目·兰巴尼等支系的流派,仍有着众多的信徒。
首领
依禅(Ishan)
中亚与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苏菲派首领的尊称。该词原系波斯语第三人称复数代词,意即“他们”,开始为外界对该派的指称,后经中亚操突厥语请民族吸收转化为对苏菲派首领的专门称谓。一说为阿拉伯语“伊尔沙德” (Irshad)的音译,意为“指导”、‘师长、”、“导师”等。在中亚和新疆地区,凡苏菲派即统称为“伊禅派”,其首领称为依祥。信仰什叶派伊斯玛仪支派教义的塔吉克族穆斯林,也以“依禅”尊称他们的宗教首领。
教派活动地区
塔吉克的宗教组织制度也不如维吾尔等族那样严密。宗教的首领“依禅”自称是“圣人”的后裔,职位世袭。但是他们所管辖教徒的数量和在教派内的威望是各不相同的。教徒世代信从某一依禅及其继承者。依禅在教徒比较集中的乡村,委任当地的一个信徒为“海力派”,作为自己一部分活动的代理人。由于依禅没有固定的教区,因此有些乡村因为教徒分属几个依禅而出现一个乡村有几个海力派的现象。此外,还有宗教职业者“卡孜”掌握着宗教法律,“阿姆兰”则是主持节日宗教活动的,他们都在一定地区内进行活动。
参考资料
依禅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4 10:32
目录
概述
概念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