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24(俄语:Су-24),北约代号:“击剑手”(Fencer),是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设计的双座双发动机变后掠翼设计之低高度长程多用途攻击/
战术轰炸机,主要用以取代老旧的Yak-28。除了携带传统的
空对地导弹等武装进行攻击任务外,苏-24也可携带小型战术核武器,进行纵深打击。
发展沿革
背景
苏—24“击剑手”战斗轰炸机是
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双座双发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此机为全天候超音速双座前线轰炸机,北约代号“击剑手”,用于替代苏-17/20/22系列
战术轰炸机,为目前冷战时期 苏联空军最有效的远程战术攻击机,也是俄罗斯空军现役的主力战机之一,其主要战术使命是深入敌境,攻击其陆军集结部队或空军基地。
苏—24的研制最早始于1964年,当时为增强对 北约纵深目标的打击能力,苏联前线航空兵迫切需要一种新型攻击机取代载弹量小、航程短且速度不快的伊尔—28轻型轰炸机和 雅克28攻击机。在此之前,北约已针对苏军强大的地面力量制定出一系列与之对抗的作战计划,并将大量战术航空兵部署在 联邦德国境内,准备在苏军发起攻击时利用空中优势摧毁其装甲部队。对于苏军而言,要保证地面部队的快速推进,必须先将北约空中力量扼杀在地面,因此,需要一种能够突破北约严密防空网,进行远程作战的战术攻击机,但限于当时的航空技术,只有采取低空突防的方式才能有效对抗北约雷达警戒网。
立项
苏-17 尽管很快就使苏联空军进入变后掠翼时代,但苏-17 的半吊子也是显而易见的,苏联空军不满足于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变后掠翼的优越性。1964 年首飞的 F-111 和 F-4 战斗轰炸机速度快、航程远、载弹量大、火控先进,对苏联空军是很大的刺激,苏联空军提出对新一代重型战斗轰炸机的要求。
1963年8月,苏联空军正式下达设计要求,计划开发一种能携带小型核弹进行战术核轰炸、具有高速突防全天候作战能力、并可以携带制导和非制导武器对敌方1000千米以内纵深目标实施遮断攻击的新型战斗轰炸机。
1965年,
苏霍伊设计局根据空军的要求,开发出设计编号为T一6的原型机。依照“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原型机包括两种型号,一种是采用三角翼,安装升力喷气发动机的短距起降型,编号T—6—11;另一种采用可变后掠翼型,编号T—6—21。这种将一种飞机同时设计两种类型的情况,是当时苏联飞机研发的习惯做法,例如,
米高扬设计局当时正在开发的米格—23战斗机,也有短距起降及可变后掠翼两种原型。
霍伊研究了固定翼方案和变后掠翼方案,决定从成本较低、技术风险较小的固定翼方案入手,以短距起落的 T-58VD 为基础,设计编号为 T-6 的新型战斗轰炸机。
原型
T6是一架双发、双座的重型战术飞机,采用并列双座,两侧进气道,双三角上单翼,单垂尾。低空突防、低空攻击为主的战斗轰炸机飞行员的操作负担很重,需要一个专职的武器系统操纵员负责武器系统合电子对抗的操作,保证飞行员专心于飞行。传统上,双座飞机大多采用串列双座,以减小迎风面积,降低迎风阻力。但飞行员和武器操纵员都需要前座的视界,串列双座不好解决这个问题,并列双座就比较有利。尽管并列双座有飞行员不便观察武器操作员那一侧侧面的问题,低空高速突防和攻击的主要视界在前方,并列双座的两人都有至少 120 度的视界,大体够用了,余下的由两人配合,互相帮着照看一点。另外,很大的火控雷达和
地形跟踪雷达天线需要较大的机头空间,并列双座也比较合适 。
T-6 将采用两台图曼斯基 R27 发动机和 4 台科莱索夫 RD36
升力发动机。和 T-58VD 一样,升力发动机的升力不足以使 T-6 垂直起飞,只是用于补充机翼的升力,实现短距起飞
定型
T-6-11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15截击机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于1967年6月首次试飞,其机翼布局与 英国的TSR.2非常相似,三角翼的翼尖下垂,机身内装有4台 高里 索夫升力发动机和2台A1 21型
涡轮喷气发动机。虽然这种设计使T-6-11能够进行短距起降,但增加的升力发动机所带来的“死重”及系统复杂性,使计划一开始就很不顺利。经过一系列测试后发现,该机的载弹量比可变后掠翼型小很多。最后,苏霍设计局决定放弃短距起降型,转而全力发展T-6-2I。1988年,T-6-11的原型机被送到莫 尼诺空军博物馆内保存。
1967 年夏,T-6 一号机完成。7 月 2 日,伊柳辛驾机首飞。试飞之后,图曼斯基 R27 发动机被留里卡 AL21 所取代,后机身也因此重新设计。为了改善方向安定性,翼尖增加了下垂的小翼,机尾下部也增加了腹鳍。雷达罩的外形一开始是按气动设计要求来设计的,但在使用中发现和雷达的匹配有问题,按照雷达设计局的要求缩短,轮廓也更加饱满。
在试飞结果、理论分析和苏-17 经验的基础上,苏霍伊研究了至少 12 种方案,最后决定取消
升力发动机,改用变后掠翼达到短距起落的目的。T-6 一号机改作航电的测试平台,所有和升力发动机有关的试验全部停止。
1968 年 8 月 7 日,航空部决定改用变后掠翼方案。T-6 二号机采用变后掠翼,已经基本上是最终的样子了。二号机和苏-17 的半吊子变后掠翼不同,变后掠铰链尽量靠近机身,活动的外翼段的长度达到最大,翼下挂架随后掠角的变化自动调整角度,保持和前进方向一致,后掠角可以在1 6 度、35 度、45 度、69 度位置上调节,16 度位置用于起飞、着陆,35 度位置用于巡航,45 度位置用于机动飞行,69 度位置用于超音速或者低空高速突防,所有位置全部手动根据飞行状态设定。
1969 年底,二号机完成。1970 年 1 月 17 日,伊柳辛驾机首飞。试飞集中在 1970 到 1976 年间,共约 300 架次;其中 1971 年的试飞强度最高,达到 73 架次。二号机用于飞行性能测试和各种后掠角下稳定性和操控性测试,后期主要集中在低空自动飞行测试。T-6 是苏联第一种具有地形跟踪能力的战术飞机,可以在
地形跟踪雷达的导引下,自动贴地飞行。这也是从 F-111 开始的。
1970 年底,三号机完成,还是伊柳辛首飞,以后和二号机一起用到 1976 年,共试飞 300 架次,其中 90 架次是在 1971 年。1971 年 6 月 16 日,四号机首飞,依然是伊柳辛驾机,不过四号机在 1973 年的一次试飞中坠毁。空军对试飞结果满意,起飞、着陆速度甚至低于苏-17。1975 年 2 月 4 日,T-6 正式入役,定名苏-24。
苏-24 在新西伯利亚投产。1971 年 12 月,工厂试飞员弗拉基米尔维洛莫夫首飞生产型。这是 7 号机,用来测试一般飞行性能和低空突防能力,还有粗糙跑道的起落能力、导航、火控、武器系统和其他航电。1973 年间,苏-24 开始在苏联空军形成战斗力。
衍生型号
苏—24M
针对北约防空网的加强,苏军在70年代中期开始对苏—24进行现代化改进,改进后的机型称为苏—24M,北约编号“击剑手”D,现俄罗斯装备的苏-24已全部经过改装。
苏联空军对苏-24 的飞行性能很满意,但电子技术进步很快,苏联空军要求对苏-24 的航电进一步强化。1975-76 年间,苏霍伊设计了苏-24M,主要改善电子系统,强化了导航-攻击能力,是苏-24 可以在复杂气象条件和电子对抗下精确攻击纵深目标。前机身加长了 750 毫米,雷达罩的轮廓线相迎修改,机身底部和雷达罩的连接处有所变动,结果造成下嘴唇努起来的样子。苏-24M 还增加了空中加油和伙伴加油能力,取消了外翼段和固定段交界处的翼刀。
M型干1977年7月25日首飞,1978年进入量产,1983年正式服役,成为苏-24 的主力型号。该型装备改进的PNS—M导航/
火控系统,主要增加了1台光电目标指示系统,并用地形跟踪雷达取代了早期的 地形回避系统。 垂尾下部弦长增大,使前缘更弯曲,内装了一个新型通讯天线。机翼外翼翼刀加大,翼套下的挂架延长,可携带几乎所有的苏制战术
空地导弹和火箭巢。前起落架舱之后安装带有激光照射/测距仪的辅助攻击系统。苏—24M是首架装有与美国空军F—111的APQ—110/APQ—113性能相当的地形跟踪雷达/攻击系统的苏联飞机。美国认为苏联在设计这套新系统前,曾参考在越战中被击落的A—6及F—111残骸上的地形跟踪雷达。
苏—24M原计划作为战术核武器的运载工具,携带包括TN—1000与TN—1200等多种核炸弹,类似于美国的F—105战斗轰炸机。仓机共有9个武器外挂点,机身下5个,内翼翼套下2个,外翼下2个,采用复式挂架。总载弹量8吨,可挂各种普通炸弹(100—1 000千克级)、
凝固汽油弹、穿甲弹、高爆弹和子母弹等。前机身下右侧装1门23毫米GsH—6—23M型6管23毫米机炮,另一侧为摄像设备。苏—24M通常只携载2个。
西方对苏—24M的有效作战距离时有争论,其中 美国情报机构已将“击剑手”的有效作战半径的评估缩小了一些。在携带3 000千克外载、2个副油箱,执行高—低—低—高式的一般攻击任务时的作战半径大约为1 050千米(原先估计为1 500千米以上)。 苏联方面则宣称在武器携带量为8吨、执行低空突防任务时的作战半径为是560千米。但通常执行作战任务时的武器携带量大约在2—3吨之间。
苏-24MR
为了加强苏联空军的战役侦察能力,苏-24M 被改进成苏-24MR 侦察型。初步设计工作在 1975 年开始, 1978 年工程设计全面展开。除了用于前线 800 公里以内的战役侦察,也用于海上侦察。苏-24MR 具有更强的全天候能力,带有专用的雷达、红外、电视、电子侦听、无线电定位系统,装备有宽幅和斜视照相机,但取消导航-攻击系统。苏-24MR 可以挂载 R-60(北约代号 AA-8)
空空导弹作为自卫,其他苏-24 也有这个能力。1980 年间,苏-24M 的 26 号机和 34 号机从生产线下拉出来改装,成为苏-24MR 的原型,后投产。
1979年12月首飞, 北约代号“击剑手”E。其基本的探测设备挂在机腹挂架上,为长6米的圆形吊舱,另外可换挂长4米的吊舱,该吊舱侧面扁平,内装侧视雷达。 该机保留了空中加油及携带
空地导弹的能力,机头罩缩短,在每侧发动机进气道的前段下方有“曲棍球棒”天线。
苏-24MP
在研制苏-24MR 的同时,苏霍伊还在 1979 年用苏-24M 的 25 号机和 35 号机改装成电子战专用飞机,1979 年 12 月首飞,投产后定名为苏-24MP。北约代号“击剑手”F,主要用于替换苏联空军电子战/侦察中队装备的雅克—28E,执行前线战术侦察。其机头下有一小整流罩,加装电子侦察设备。MP型保留携带
空对地导弹的能力,其中65架由M型改进,由于加装了外挂物,速度有所下降。
技术特点
气动布局
苏—24的机身轮廓、进气道和垂尾与苏—15有许多相同之处,采用两侧进气,并列双座,2名飞行员均拥有良好的前方视界。座舱宽1.65米,内装K—36型弹射座椅,舱盖从中间一分为二,均向后开启。机翼采用悬臂式上单翼,机翼包括三角形的固定翼盒与活动翼段,活动翼的转轴点比苏—17和“逆火”轰炸机更靠近机身。机翼从翼根开始有下反角,外翼段为全金属结构,形状与米格—23相似,可掠动三个角鹿16度、45度和68度。机翼又有全翼展
前缘缝翼及两段后缘双缝襟翼,襟翼前面带有差动扰流板,低速时可控制横滚,着陆时作为阻力板。 机身为全金属 半硬壳式结构,外形细长,两侧的进气道截面积较小,进气口处有向前延伸的附面层隔板,进气道斜板可调节,设有辅助进气门,在低速飞行时打开。后机身的侧下方有一对腹鳍,用于保证航向稳定性。起落架为双轮可收放前三点式,前起落架向后收入机身,前轮有挡泥板,主起落架采用八字形起落架,配备连杆式减震器,
低压轮胎,因此苏—24能在一般的野战机场起落。
苏-24机翼后掠角的可变范围为16°~70°,常用后掠角为16°、45°、70°,起飞、着陆用16°,对地攻击或空战时为45°,高速飞行时为70°。其机翼变后掠的操纵方式比米格-23的手动式先进,但还达不到美国 F-14的水平。
动力系统
苏—24动力装置为2台留里卡设计局生产的A1—21F双转子加力
涡喷发动机,采用11级压气机,2级涡轮,额定推力8300千克,最大加力推力12500千克。全加力状态时的耗油率约50000千克/小时,额定推力状态的耗油率为6900千克/小时。机内油箱安装在驾驶舱与发动机之间,内装有约9000千克燃油。机身及机翼挂架还可携带4个1750千克副油箱。
航电系统
苏—24对于苏联空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苏军第一种装备计算机轰炸瞄准系统和地形规避系统的飞机,标志着苏联飞机的火控和航电技术水平已登上一个新台阶,作战效能比前一代的雅克—28提高2—2.5倍。苏—24的整体导航/
火控系统被称为PNS—24,可实现地形跟踪、武器制导、目标搜索和指示、投弹、雷达告警和反辐射导弹压制、以及自动或半自动驾驶。该系统可在各种气象条件下使用,依靠地形跟踪系统,可保证飞机在200米低空以1 320千米/小时的速度进行低空突防,极大地提高了飞机的生存能力。
武器系统
苏-24装有两门 机炮,口径30毫米。机上有8个挂架,4个机身下,2个在翼根部,2个在外翼下。正常载弹量为5000千克,最大载弹量为7000千克。机身中央后挂架可挂1枚1000千克的 核弹。苏-24可挂一种低阻炸弹,其允许速度为1200~1250千米/小时,每枚重500千克。苏-24也可带 子母弹箱和机场跑道侵彻弹, 前苏联已研制出一种专门对付飞机掩体的炸弹,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苏-24可挂装500千克
激光制导炸弹和各型
空对地导弹,也可挂装空对空 导弹。能挂4枚AA-2或AA-8
空对空导弹,以提高该机 的自卫能力。
性能数据
该机长21.7米,翼展10.8~18米,最大载弹量7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500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M2.35,实用升限16500米,转场 航程3300~3500千米,作战半径1000~1200千米; 发动机推力(加力/最大状态)11500/8000千克。
服役事件
苏-24的部署
在1980年之前,苏联前线航空兵编入各军区与集团军的战术航空军内,后经过改组,战术航空兵组成17个战术航空集团,其中装备大部分苏—24的部队直属最高统帅部。这种重组的目的是使 方面军 司令员可以集中指挥远程打击力量,苏—24的远程打击能力也因此得到充分利用。 苏—24首先部署在苏联西部、 波罗的海和 乌克兰一带。从这些基地出发,能覆盖 西德、 波兰和
捷克斯洛伐克,并能威胁北约组织的军事要点。随后,苏—24进一步部署到东德、波兰北部和 匈牙利南部,从这些基地起飞,可以直接威胁北约的纵深地带,直接攻击美军驻欧地面部队与设施。部署在苏联西部的第24航空军与第4航空军,配备有大量苏—24。
这些航空军于1980年完成部署,分别在 白俄罗斯与 基辅军区服役。1986年以前,这两个军区共配有约450架苏—24,到90年初则增至约550架。每个配属苏—24的团原先拥有30架飞机,到80年代末扩充到40—45架左右。1978年,苏联派遣1个苏—24团暂时驻防在东德的特德林空军基地,这也是该机首次出现在苏联本士以外。此后,苏—24开始常驻苏联境外,如24航空军的2个苏—24团分别部署在波兰马波克与沙克滋基地,后又移驻扎刚与斯波 塔瓦基地。
1982午,隶属128轰炸师的苏—24团正式进驻东德,自此在东德境内驻扎有2个苏—24团,共计93架飞机。1989年后,根据华约与北约1988年12月签定的裁军条约,驻东德的苏—24全部调回苏联本土,取而代之的是让西方比较放心的米格—29和米格—27。据北约的说法,80年代初期,曾经有1个隶属第4前线航空军的独立苏—24团部署在匈牙利,但不久后撤回苏联。
除 欧洲地区外,大约有1个师约135架隶属于第30航空军的苏—24驻扎在 太平洋地区。苏—24还曾经广泛出现在 阿富汗战场,它们凭借航程远的优点,携带普通炸弹由苏联本土起飞,对阿富汗抵抗组织据点进行中空(约5 500米)轰炸。由于此高度已超过“毒刺”导弹的
有效射程,因此在阿富汗战场上没有损失。
苏—24还参加了1994—1996年的
第一次车臣战争,但发挥的作用不大,且有一架由于进行低空攻击被叛军的 萨姆—7导弹击落。苏—24M与苏—24MR还参与1999年的 第二次车臣战争,但具体战果不详。苏联解体后,一批流落到 阿塞拜疆的苏—24曾参加了1992—1994年的卡拉巴赫冲突。 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占克斯坦的苏—24也被用于塔境内的军事行动,1993年5月,被反政府武装击落1架。乌克兰原本也有6架苏—24,但就在该国即将成立之前,这些飞机被紧急转调回俄罗斯。
苏-24的出口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苏联一直拒绝将苏—24卖到外国,甚至对华约国家也不例外,但80年代中期后,这种政策有所转变。由于苏联武器外销的一些传统重要客户(如 伊拉克、 利比亚与 叙利亚)不断要求苏联提供SS—12之类的中程地地导弹,苏方担心出售这类武器会对 中东及 北非地区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代之出售少量的苏—24MK,以减少西方对导弹扩散的反应。利比亚是第一个接收苏—24MK的国家。根据苏联官方报道,提供利比亚苏—24的军售案于1986年决定,首批6架(共订购15架)由一架安—22从苏联空运至利比亚。在利比亚空军完成训练后,这些飞机部署在 托布鲁克郊外的空军基地。与此同时,叙利亚也向苏联提出购买12架苏—24MK的要求,随后两国于1987年达成订购协议。 次年叙利亚开始选派飞行员到苏联接受换装训练。伊拉克在两伊战争期间获得24架苏—24MK,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爆发后,为躲避多国部队的空袭,伊飞行员驾驶苏—24MK全部逃到 伊朗,现已装备 伊朗空军。2003年6月,俄罗斯 新西伯利亚航空生产联合体与 阿尔及利亚签订了总价值约为1.2亿美元的军售合同,将于2004年中旬之前完成。
第一次实战
苏-24 在苏联空军和海军中大量装备。苏-24 在阿富汗战争中有出动记录,在
车臣战争中也有使用,不过这种反游击作战不是苏-24 的强项。但苏-24 的第一次实战使用却是对苏联人自己。
“克里瓦克”级护卫舰是 70 年代苏联海军护卫舰中较新的型号,1972 年下水的“警惕”号部署在波罗的海舰队,承担反潜任务。1975 年 11 月 9 日,舰上的政委瓦莱里萨布林少校率领部分官兵在舰上哗变,抗议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腐败、谎言、寄生虫生活和偏离列宁主义的路线。叛乱官兵把舰长关进舱房,并要求所有不愿意参加的官兵们自己把自己关进舱房,以免以后被牵连。但他们没有把军舰驶向西方,而是从拉脱维亚的里加出发,前往列宁格勒,要到
十月革命的象征“阿芙洛尔”号巡洋舰旁,向苏联人民广播,要求人民起来反对修正主义。
当勃列日涅夫得知叛乱的时候,他立刻下令波罗的海舰队出动,击沉叛舰。波罗的海舰队的紧急调动和战斗姿态出航把临近的瑞典人搞得很紧张,更要命的是,部分舰只拒绝向友舰开火。于是勃列日涅夫下令空军出动。一架苏-24 把“警惕”号击伤,瘫痪在海上。在海军陆战队突击队登船时,叛乱官兵投降,“警惕”号回到苏联控制之中,以后转移到太平洋舰队继续服役,直到 90 年代末期卖给印度拆除,回收废钢铁 。
据俄罗斯之声网站报道,俄罗斯装载最先进
电子对抗系统的
苏-24战斗轰炸机,将美国部署在黑海拥有最现代化“宙斯盾”系统的“唐纳德·库克”号驱逐舰瘫痪。俄罗斯媒体和博客对这一传言进行了热烈讨论,
俄罗斯科学院美加所副所长巴维尔·佐罗塔列夫也分享了这一信息。 报道称,2014年4月10日,美国装备有“战斧”巡航导弹的“唐纳德·库克”号驱逐舰驶入黑海中立区水域。其目的是向俄罗斯针对乌克兰和克里米亚的立场进行恐吓并展示实力。美国军舰在这一水域出现,违反了《蒙特勒公约》有关非黑海国家舰船进入黑海的特性与时限方面的规定。 作为回应,俄罗斯派出未携载武器的苏-24战机,并在美国驱逐舰附近绕飞。据一些专家介绍,这架飞机装备有俄罗斯最为先进的电子战综合体。据传,“宙斯盾”系统从空中锁定战机飞近,并拉起战斗警报。似乎一切正常,美国雷达读出目标趋近路线。但突然,所有雷达屏幕都暗了下来。“宙斯盾”系统失灵了,导弹不能获得目标指示。而苏-24却在驱逐舰甲板上空飞行,做出战斗绕飞动作,并模拟导弹对目标进行攻击。然后,又转了一圈。如此进行了12次。 美国国防部14日说,俄罗斯一架没有武装的“苏-24”强击机,12日在靠近罗马尼亚的公海海域12次抵近美国海军“唐纳德·库克”号
导弹驱逐舰飞行,时长约90分钟。五角大楼发言人海军上校史蒂文·沃伦说:“俄军战机未回应 唐纳德·库克 号发出的多次询问和警告。俄方这种行为具有挑衅性,违反职业道德标准,不符合国际惯例和美俄相关协议。” 报道称,从实质看来,美方对“宙斯盾”采取了各种方式试图将其激活,并为导弹系统给出目标指示,但均无果而终。俄政治学家巴维尔·佐罗塔列夫认为,俄罗斯对来自美国方面的军事打压保持着“死”一般的平静。 佐罗塔列夫说:“这场演示颇具特色。这架前线轰炸机未装载任何武器,但却携带压制对手的电子战设备,发挥的相当不错。而美方战舰,装备有最为先进的反导防空 宙斯盾 系统,但这款机动型舰载系统却有着相当的不足之处。这就是与目标相伴的能力,只有在有若干艘舰船结伴而行且相互协调的情况下,才能够发挥出色。而本次仅有一艘驱逐舰,看来,面对苏-24的电子战设备,美方舰载 宙斯盾 电子计算系统并没有起到作用。因此,出现了只有冷战时期才有的那种针对绕飞而产生的 神经性 反应。而且,这款最为现代化的系统,首先是它的信息和雷达部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因此美方才出现了如此 神经质 般的反应。” 那么,这场由美国挑起的黑海事件有着怎样的后果呢?佐罗塔列夫对此做出了预测。 他说:“我认为,美国人将通过某种方式去完善 宙斯盾 系统。这是纯军事方面的举措。从政治方面看,双方很难再会迈出什么显示自己能力的步骤。这已经足够了。与此同时,对于美国人来说,这确实是件相当令人不快的事情。总的来说,美方正在部署的
反导系统,吞噬着数额庞大的资金。每一次都不得不证明,还需要从预算中拨款。值得指出的是,地基反导系统,也就是井式反导系统,在相当完好条件下进行了测试,但却表现出低效率。这一点,五角大楼正小心地掩盖着。而最为先进的组件,也就是海基 宙斯盾 系统,这次也露出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报道介绍称,苏-24战机让美国海军“唐纳德·库克”号驱逐舰“惊魂失措”的系统名叫“希比内”,借用了北极圈外科拉半岛“希比内”山峰的名称。该系统是最为先进的电子打压对手的综合体,俄罗斯所有有前景的飞机都将装备这套系统。不久前,该系统在布里亚特演习场再次经过了测试。
总体评价
苏-24双座、双发、变后掠翼重型 战斗轰炸机是 苏联第一种能进行空中加油的 战斗轰炸机。该机由苏霍伊设计局研制。60年代后期始研,1970年试飞,1974年始装。已有800余架服役,大部分尚在俄罗斯空军。它的出现,增强了苏联 航空兵的战区进攻能力和战略突袭能力。苏-24的装备数量已达1000架以上。绰号“击剑手”。
机上装有性能较先进的导航/攻击雷达,最大作用距离可达80公里左右;还装有
毫米波雷达和其他较完备的电子设备。苏-24装有惯性 导航系统,飞机能远距离飞行而不需要地面指挥引导。这是苏联飞机能力的新发展。
该机主要特点是续航时间长,加速性能好,具有低空高速突防和全天候作战能力。它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前 苏联航空兵的战区进攻能力和战略突袭能力,堪称是其 战斗轰炸机中的最好的一种,但据讲其双发之间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影响了部分机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