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公司是一个半官方性质的殖民贸易公司,正如英国为了控制印度,“用公司的名义进行战争有二百年之久”一样,俄国为了控制北美,也在俄美公司的名义下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激烈角逐。它由 格里戈里·伊凡诺维奇·舍利霍夫和
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列扎诺夫共同创办,并在
1799年得到
沙皇保罗一世的特许。
简介
俄美公司(俄语:Русско-американская компания)此20年的特许赋予俄美公司在俄属北美、
阿留申群岛至北纬55度地区的贸易垄断权。于1821年,第二次特许更使公司的控制权扩张到了北纬51度。根据特许,三分之一的公司利润将给予俄皇。
从
1790年至
1818年,在
亚历山大·巴拉诺夫的管理下,俄美公司在新阿尔汉格尔斯克(今日的锡特卡)建立一个永久据点,并以此地来组织日渐繁荣的皮草贸易。但自从
1820年代之后,公司的利润开始减少。而早在1818年
俄国政府便从持有特权状的商人手中收回了俄美公司的所有权。费迪南·彼得罗维奇·弗兰格尔,一个探险家兼俄国官员,成为国营时期的第一任总裁。于
1867年,当阿拉斯加购地把当地的控制权转交给
美国后,俄美公司停止了一切商业活动。
创办扩张
自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上至王公贵族、巨商显贾,下至平民百姓、无业游民,都纷纷奔向海外,寻找发财的机会。与此同时,俄罗斯帝国的版土也空前膨胀起来,“国家与它的商人紧密合作的经营不仅巩固了它在西伯利亚的势力,而且主持了不断向东寻求皮货的探险。”在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哥萨克的铁骑迅速征服了整个
西伯利亚地区,并于17世纪中期来到太平洋西北岸,从此俄国人才开始认识这片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说几乎“不为人知”的海域。
彼得大帝时期,俄国向太平洋地区的扩张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基本上占领了太平洋西北岸沿海地区。1719年,彼得大帝在给探险家
鲁辛的敕令中指出:“兹令你们前往堪察加及其以远地区,测定亚、美两洲是否相连。你们不仅要向南北、而且要向东西前进,并在航海图上标明所观察到的一切。”它表明彼得大帝已开始将扩张矛头指向美洲。1733年,俄国政府组建了一支负有多级考察任务的庞大探险队,由白令任总指挥,这支探险队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堪察加出发去探寻美洲的海岸。”在随后几年里,这支探险队考察了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区,为俄国“发现”了阿留申群岛等众多的岛屿。
对于俄国的商人来说,他们希望能独占北太平洋丰富的海狸、海狗、海獭等毛皮资源,以牟取暴利。因此,自18世纪50年代起,一些专门同东方进行贸易的商业公司先后创办,如1757年成立的“君士坦丁堡俄国贸易公司”、1758年成立的“波斯贸易公司”、1760年成立的“布哈拉与希瓦商业公司”等等,各公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都力图能垄断太平洋上的毛皮贸易。这种竞争的结果,不仅导致阿留申群岛等岛屿毛皮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不利于对殖民地进行统一管理,同时更无法对付英国等国家对该地区的渗透,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机构以便于对殖民地的管理,被纳入了议事日程。
18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航海家
库克船长对美洲太平洋沿岸进行了探察,并访问了夏威夷、阿留申等群岛,它表明英国已开始将殖民触角伸向这一地区;美国独立后,也立即向北美“西北海岸”扩张,美国的格雷船长发现了哥伦比亚河,肯崔德船长则在西北海岸地区购买三块地区,这些都成为美国日后宣称对西北海岸拥有主权的重要依据。英、美在北美太平洋沿岸的活动,引起了俄国的极大不安,叶卡捷林娜二世立即下令将
詹姆斯·库克刚出版的游记译成俄文,当然开非出于好奇,而是出于对北美的关注,她甚至“曾试图略施武威,来解决英俄在美洲的竞争。”然而18世纪80年代后,欧洲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1787年爆发了
俄土战争;1788年俄国又同瑞典开战;1789年法国爆发革命,俄国很快又被卷入对法国的战争之中。上述形势使俄国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欧洲,从而被迫放弃了在美洲使用武力的打算。当然,俄国政府决不会放弃美洲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它的方法、它的策略、它的手段可能改变,但是这一个政策的主旨——世界霸权是不会改变的。”
1787年,有着“俄国的哥伦布”之称的大商人
舍利霍夫向政府提出了建立大型垄断公司以负责对美洲的贸易及殖民的建议,立即得到商务委员会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建立类似
东印度公司那样的垄断联合企业,不仅使俄国能扩大及巩固其在北美的殖民利益,而且可以抗拒外国商人的贸易竞争,以及抵制外国政府使用武力的企图。
新沙皇
保罗一世即位后,立即将这一设想付诸实施。“他力图建立这样一种组织,它既能坚决执行排挤英国设在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和中国的贸易公司的路线,同时又能进一步实现扩张。”1799年7月8日,俄美公司被批准成立,同时还批准了公司的专营权及各项规章制度,给予俄美公司在美洲西北岸及阿留申群岛和其它岛屿上的一切狩猎权、采矿权、贸易权等,其它公司或个人不得侵犯。同时还授权俄美公司发现新土地并作为俄国领地加以占领。
1800年10月19日,公司管理处由
伊尔库茨克迁往彼得堡,置于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为了扩大公司的规模,政府多次批准公司发行股票,鼓励贵族、商人入股,沙皇
亚历山大一世也买了20张股票,“在其影响下,在这一时期各阶层人士,包括不少达官显贵和著名商贾入股的资本达50多万卢布。”
俄美公司的成立开辟了俄国在太平洋上扩张的新时代。至19世纪20年代初,俄美公司在美洲大陆及沿岸岛屿上已建立了15个俄罗斯移民区以及众多的临时居民点,公司还试图在夏威夷群岛和加利福尼亚进行扩张,由于遭到美国的抵制而未能成功。19世纪30、40年代,美国的领土迅速延伸到太平洋沿岸,堵塞了俄国人沿北美海岸南下扩张的可能性,因此俄美公司开始将注意力集中于
阿拉斯加的腹地。到19世纪中期,俄美公司已建立起北起
白令海峡、南至北纬51度线,包括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带、
亚历山大群岛、阿留申群岛、
科迪亚克岛等岛屿及整个阿拉斯加在内的庞大的殖民帝国,习惯上称为俄罗斯美洲,面积约达150多万平方公里。
统治北美
众所周知,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尚处在封建农奴制的统治之下,而当时俄国人统治下的北美及太平洋岛屿又是比之更为落后的地区,因此,俄国的农奴制不可避免地被移植到殖民地来。同时,由于北美特殊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寒冷、不适于农业生产,岛屿众多,渔猎资源丰富等等,这就决定了俄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类型,即渔猎榨取型。正如福斯特所指出:“欧洲的统治阶级,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数世纪之久的殖民时期当中,他们即以当时盛行于欧洲之混合的封建——重商主义制度作为他们在新世界取得的广大领土的政策发展的基础”。
俄罗斯美洲面积辽阔,岛屿众多。为了加强对殖民地的管理,俄美公司不仅在各地设立俄国移民区或临时定居点,而且还在新阿尔汉格尔斯克派驻各移民区首席行政长官,负责管理殖民地的行政事务,新阿尔汉格尔斯克成为俄罗斯美洲的行政中心。为了加强对全体居民的控制,公司在殖民地建立了金字塔般的社会阶级结构:高居顶端的是公司派驻殖民地的管理人员及政府派来的税吏等,其次是来自俄国的狩猎工人,处于最底层的则是广大的土著居民。后两个阶层成为殖民地劳动力的基本构成部分。
早在俄美公司成立之前,那些经营毛皮业的商人就已从俄国招募“狩猎工人”,把他们送往阿留申群岛或其它岛屿,从事渔猎活动。俄美公司成立后,劳动力严重不足仍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同时,对公司来说,在北美建立俄国移民区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它在俄罗斯美洲的殖民统治既无法巩固,也不可能持久下去。因此,公司成立伊始,就提出了建立永久移民区和吸引俄国自由民移居北美的计划。俄国政府在1799年批准的俄美公司专营权中,给予公司招募“狩猎工人”以开发美洲的权利,这些狩猎工人在美洲居住的时间不得超过7年,并必须向政府交纳房产税(由公司负担)。1821年批准的俄美公司新专营权,将狩猎工人留美期限在原来的基础上准许再延长7年。1844年又规定,如果公司职员(含狩猎工人)自愿留居美洲或对公司负债,则不得强迫公司将这些人遣返回国。
然而,由于当时的俄国仍处在农奴制统治之下,广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根本无法自由移民。因此公司只能从那些为渴望发财而来到东西伯利亚的流浪汉、逃亡农奴、破产的小商人和手工业者中去招募工人,这些被招募的狩猎工人实际上沦为公司的契约农奴。为了让他们能长期地居留美洲为公司服务,俄美公司采取种种办法对工人进行盘剥,弄得工人们债台高筑,永远无法偿清欠公司的债务,结果就永远摆脱不了公司的魔掌。最初,移民区对狩猎工人实行“半份”工资制,即工人必须将猎获物的一半无偿上交公司,另一半归自己,并以实物形式偿还欠公司的债务。1815年起实行
固定工资制,每个工人年薪为300纸卢布(用公司发行的在移民区使用的流通券代替),结果使工人的实际报酬下降了20%左右,根本无法维持基本消费,只得借债度日。这样,工人在美洲居留的时间越长,所欠公司的债务就会越多,回国的希望也就更加遥遥无期了。因为所有的船都是公司的,工人们只有公司想把他们送走时,才能准许离开移民区。
由于残酷的压榨,导致了狩猎工人的大量死亡。曾随克鲁逊什特恩考察队访问过移民区的兰格斯多尔夫在其日记中写道:“……从各地挑选了150名年轻力壮的人派到锡特卡来,到二月份已死去8人,有60多人患病躺在集体宿舍里。在这些房子里既无火炉,又无壁炉,取暖靠的是许多人呼出的带病菌的气。这些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卫生。每晚工人们回来时,他们全身透湿,穿着潮湿的衣服和衣而卧,或者就把衣服挂在自己屋里晾干。患坏血病的人则被迫去站岗巡逻,直到再也站不住为止,直到寒冷、潮湿及体力枯竭终于使他们倒下为止。”就这样,那些侥幸生存下来并能回国的狩猎工人也“几乎全都成了残废人,他们依然穿着去美洲时穿的那种褴褛衣衫回到家乡。”
由于劳动力的严重不足,俄美公司“从成立第一天起就走上了利用土著居民奴隶劳动的道路。”被公司称之为“野人”的土著居民,按其与公司的隶属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公司已建立有效统治的阿留申群岛及其它各岛屿和北美沿岸地区的土著居民,如
爱斯基摩人、
阿留申人等;一是公司统治较为松散的
基奈半岛及阿拉斯加腹地的土著居民,如亚大巴斯喀人等,他们实际上处于一种半独立的状态。因此只有前者受尽了殖民统治的全部苦难。
列宁曾尖锐地指出:“在俄国,与其说大俄罗斯统一了许多民族,不如说大俄罗斯人压制了许多民族。”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俄罗斯美洲地区。俄美公司通过小恩小惠拉拢了土著居民的酋长们,并利用他们将土著置于公司的严密控制之下,将土著们变成了公司的奴隶。公司章程规定:不经上司特殊许可,阿留申人不得离岛他往;从18岁到50岁的阿留申人,均有为公司猎捕野兽的义务,同时公司有权要求半数以下的上述年龄的工人为其劳动;阿留申人必须按照总管理处规定的价格,将其猎获的野兽卖给公司,公司则以公司定价的商品或公司流通券,代替现金付款;阿留申人不得越过公司与任何人进行交易,与买卖毛皮无关的其它往来也在禁止之列;移民区当局可役使阿留申人去打鱼、捕禽以供狩猎期和其它季节食用,但对此不给任何报酬;公司有权或有义务制止阿留申人挥霍浪费,即制止他们吃面包、饮茶和吃其它类似食品。
按照公司的安排,所有年轻力壮的土著民都要自备兽皮船,在每年的4至8月份(狩猎的黄金季节)组成各种狩猎队,前往各海域为公司猎捕野兽。剩下的老人和孩子则乘公司的兽皮船去捕捉飞禽,每人的定额是能缝制七件巴尔卡(用兽皮或禽皮缝制的衣服)的飞禽,约合300只左右,公司对此不付任何报酬。妇女则被派去拾鱼、缝制巴尔卡、采集野果和挖野菜,这样的劳动一直持续到深秋,而且也不给予任何报酬。更有甚者,居住在各岛上的许多俄国狩猎工人还霸占了阿留申人的妻子儿女,公司管理人员对此却采取放任态度,予以袒护,使阿留申人敢怒而不敢言。对俄国人表示不满或反抗俄国人统治的土著民均遭到残酷的杀戮。
野蛮的殖民统治造成了土著居民的大量死亡。1842年,赫德森湾公司经理在访问过俄罗斯美洲后得出结论说,当时阿留申人的数量未能达到当初俄国人征服该地时土著居民数量的十分之一。他认为:“出现这种状况没有任何神秘之处,这是困苦和压迫造成的。该地区的自然财富是使他们穷困的唯一根源,该地区的海狗和水獭,就象夏威夷人的檀香树和西属美洲印第安人的银矿一样,都同样给他们带来了灭亡”。
不可否认,俄美公司在北美的统治不仅带有极大的“破坏性”,同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具有某种“建设性”。恩格斯曾经指出:“俄国同东方相比却实是进步的。俄国的统治不管怎样卑鄙无耻,怎样带有种种斯拉夫的肮脏东西,但对于黑海、里海和中亚细亚,对于巴什基里亚人和鞑靼人,都是有文明作用的,……俄国的贵族,上自皇帝和迭米多夫公爵,下至十四等仅仅是出身高贵的小贵族,都从事工业、盘剥、欺诈、受贿,并从事种种的基督教徒的和犹太人的营生,单是这一些,就是俄国的优点”。俄美公司将土著居民变为公司的奴隶后,在一定程度上又使他们开化,使他们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它在毁灭土著文明的同时,又将其带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阶段,正如福斯特所描出的那样,“实际上,征服的后果,对于印第安人来说是具有革命性的,因为它从根本上摧毁了他们古老的部落公社制,确实把他们推上一个更高的封建——
资本主义制度”。但是,我们也更应该看到,
俄罗斯美洲的这种进步,是建立在广大地著被奴役、被压榨的基础之上的,是与他们的惨重付出密不可分的。
出售
盛极一时的俄美公司,自19世纪40年代后日益走上了下坡路,1867年伴随俄罗斯美洲的出售,俄国唯一的一块海外殖民帝国宣告寿终正寝,俄美公司的使命也宣告结束,并被迫解散了。这首先是俄美公司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19世纪中期以后,俄美公司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由于长时期的无节制的对海兽滥捕,使阿留申群岛及北美沿岸海域的渔猎资源已掠夺殆尽,造成了毛皮来源的枯竭。如1797—1821年俄美公司从移民区运出了123万多张海狗皮,而1842年—1861年只运出了33.8万张,同一时期运出的海獭皮从7.2万张减少到2.5万张。俄美公司的皮货市场主要是在中国,然而在鸦片战争后,伴随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由于无力同外国商人竞争而纷纷破产,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同时英国、美国以及加拿大毛皮商人也将皮货运往中国,同俄美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凡此种种都大大缩减了俄国毛皮在中国的销售量。尤其是中小消费者的破产,对公司的打击特别大,因为它输往中国的毛皮是价值最低廉的品种。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被迫另辟财源,经营茶叶贸易。尽管政府给予公司以种种优惠和许多特权,但也无法挽回公司的颓势。日益萎缩的商业使公司债台高筑,几陷于瘫痪状态,只是靠政府的资助才得以继续存在。因此,1863年由政府各部门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在审查了俄罗斯美洲移民区及公司的材料后得出结论说:俄罗斯美洲移民区的活动,“不仅在移民区的开拓方面,而且在工业、商业和人口发展方面,也都处于完全停滞状态。总之,公司完全辜负了政府对它的期望。一方面,这正是无条件的专营权所造成的直接后果,这种专营权取消了一切同公司竞争的可能,因而不能激发公司去积极进行活动,但是另一方面,造成公司现状的最主要原因,还在于该地区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在这种背景下,俄美公司已无法继续维持下去了。
其次,伴随19世纪50、60年代俄国内外局势的变化,俄美公司的存在对俄国政府来说已失去了任何意义。
“许多世纪以来,沙皇政府一直想夺取君士坦丁堡和亚洲大部分地区,一贯推行这种政策,并且利用列强之间的一切矛盾和冲突来达到这个目的”。俄国对外政策的核心一直集中于欧洲、近东和东亚地区,因而在美洲的扩张是借助于俄美公司这一隐蔽的手段进行的。但是,伴随美国的崛起,俄国在北美的扩张遇到一个十分强大的竞争对手,继续保留俄美公司及俄罗斯美洲移民区不仅会遭至美国人的不满,而且会可能导致军事上的冲突。同时更重要的是,1853至1856年的
克里米亚战争向全世界“说明了农奴制俄国的腐朽无能”。它不仅使俄罗斯帝国丧失了在欧洲大陆上的霸权地位,而且改变了俄国作为太平洋区域的一个殖民强国地位。俄国政府担心,一旦俄英再次爆发战争,假如英国要进攻俄罗斯美洲的话,俄美公司所拥有的武装力量将无法保卫移民区安全,俄国海军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抵御英国人的进攻。因此,自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政府就已决定放弃美洲殖民帝国,这样,俄美公司的存在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第三,将俄罗斯美洲转让给美国体现了俄国政府“拉美抗英”的战略意图。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英关系一直十分紧张,而美国政府对英国在
美国内战期间同情、支持南方的态度亦感到十分不满,这样,“沙皇政府和美国政府彼此都把对方看成是对英、法在旧大陆、新大陆上所执行的政策的一种有利的抵制力量”。俄国政府认为,将俄罗斯美洲转让给美国,既可以加剧英美矛盾,让俄国坐收渔利,而且又在英属加拿大与俄国本土之间楔进一个由美国领土所构成的缓冲地带,这在战略上来说对俄国是非常有利的。对美国人而言,将整个美大陆纳入它的统治之下则是它一贯的追求。美国“太平洋帝国”的设计师、林肯政府的国务卿
威廉·亨利·西华德宣称:“联邦共和国的疆域……将无限扩展,无论太阳照射着热带,还是光洒北极圈,这个联邦都将迎接那黎明曙光”。1867年3月30日,西沃德代表美国政府同俄国驻美公使斯托克尔签订了割让条约,以720万美元购买了俄罗斯美洲地区。
1867年10月19日,美俄双方的政府代表在锡特卡岛举行了俄罗斯美洲移交仪式,俄美公司在移民区的所有房产均为美国政府接收。俄美公司及其殖民帝国宣告寿终正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