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平村
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保平村
保平村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地处崖州古城西南八里,古称毕兰村,是古崖州的边关重镇、海防门户。毕兰村历史悠久,沿革甚远。唐时因李德裕谪居毕兰而扬名,后因宁远河水冲毕兰,村民移居黎地。此后不断迁来的居民,聚居于毕兰村北,取名“保平村”,意为保世代平安。保平村始建于唐代,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州城有三坊、四厢、五都。保平村为五都,建置属保平里,是郡郊的行政中心,辖区范围包括保平、临高、港门、头灶、梅东、长山、梅西、梅安村、龙公园、乌榕村、角头村、长园、马岭、大州等十四个自然村。
村况
保平村美丽富饶、老树环抱、双流绕村。村后倚摩天楠顶,村前望福寿南山,是一块神龟福地。前山后岭重林叠翠,郎芒田洋稻海飘香。保平经济以粮食生产,南繁育种,水果槟榔、冬季瓜菜为支柱产业。每年都有大批优良种子、热带水果、冬季瓜菜、槟榔椰子远销全国各地。村委会计划完善村北经济区的功能建设,以促进保平经济发展,使保平能早日步入小康。
历史
保平村历史悠久,文化蕴厚,村中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宅,是崖州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又最集中的古代民居建筑群。门楼、正室、横屋、正壁组成的生态庭园四合院,是保平古民居最具建筑艺术和布局特色的乡村古建筑。完好保存的陈氏古宅,其雕花梁墩、绘画墙体、神龛雕刻、龙凤麒麟、鹤松梅竹,其图案精美、工艺精细,可堪称崖州神龛之最。这些古民居世代记录和标示着保平的建村史,见证了保平村的兴盛繁荣,不论从保平村的经济文化发展史、革命斗争史,还是这些民居本身的建筑艺术、历史价值,都曾经闪耀过它独有的光辉。如今还在继续书写和唱颂着保平村昔日的辉煌。
保平村自古以来文教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断,历史上曾有保平多贡生的美誉。如今保存完好的古民居中尚有“明经第”小门楼。保平书院、九姓祠堂、关帝庙、文昌庙、天后庙、保平桥、毕兰村遗址,这些历史文化古迹,曾经记载着保平村的社会文明和文化昌盛。保平书院是保平村的革命胜地和文化摇篮。一九二七年春天,麦宏恩、何绍尧、李福崇等革命青年在书院里建立了保平党支部。据《乐东县志》记载,清代已酉科拔贡郑允煊,常来鳌山书院和保平书院讲学。
保平港位于保平村西南,《崖州志》载:“保平港、城西南受宁远水入海,州治要口”,又载“保平港距城西南十三里,潮满水深丈余,或五六尺,可容大船十余”。自古来保平港一直是州治要寨,天涯良港,过去常见货船穿梭、渔歌晚唱,港区繁忙。
保平桥位于村东南,是自古通往州城的交通要道,《崖州志》记载村人捐资兴建,修石桥、立碑记,“通州桥梁、以此为巨”。从此保平桥承载着东来西往的交通,给保平带来了经济昌盛,文化繁荣,成了村头的一道美丽景观,成了崖州历史文化遗产。可惜现已桥去河空,但保平人民爱家乡的好传统世代相传,已成美德。
如今,保平村委会计划建设绕村文化长廊,把革命公园、村东文化室、保平书院、保平桥、望阙亭、毕兰村遗址、保平港、关帝庙、天后庙、炮台墩链接在文化长廊上,建城一条绕村沿河景观大道,以供村民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和旅游观光。
保平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的发源地,“保平人张邦玉常著诗歌以训迪弟子”是《崖州志》中有关崖州民歌的记载。保平村五个文化活动中心将成为崖州民歌原生态演唱点,只要走进保平,就能听到崖州民歌悠扬的歌声。2008年5月9日,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督导组的专家在保平村看了崖州民歌文本展示和演唱展示,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
保平村又是一个具有八十多年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革命老区村。是革命烈士麦宏恩,何绍尧的故乡。保平革命公园是天涯革命的一面光辉旗帜,是保平“二·七”大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纪念地。麦宏恩同志当年在广州英勇就义前从狱中寄回的家书,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最好的教材,“……虽亏男一死,唤醒世界人类共争自由,以革命之血换得自由之花”的革命豪言,已深深铭记在家乡人民心中。何绍尧同志是崖县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在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保护同志将情报送出重围,自己不幸中弹,壮烈牺牲。用生命谱写了“碧血冲天惊敌寇”的英雄战歌。如今保平革命烈士陵园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成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文化资源。
保平村,这座典型的崖州文化古村,将以其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蕴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旅游资源、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展示在世人面前,唱响崖州历史文化名村悠扬乡音。
文化名村
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
关于公布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厅(建委)、文物局(文化厅、文管会),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天津市规划局:
根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建村[2003]199号)等规定,在各地初步考核和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并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审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决定公布河北省涉县固新镇等38个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见附件1)、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等61个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见附件2)。
请你们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切实做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要加强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认真编制保护规划,制定和落实保护措施,杜绝违反保护规划的建设行为的发生,严格禁止将历史文化资源整体出让给企业用于经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对已经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对保护不力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将依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行查处。
附件:1、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
2、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文物局
二○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自然资源
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74亩(其中:田160亩,地114亩),人均耕地0.66亩,主要种植粮、蔗、烟、茶等作物;拥有林地866.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91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22亩,主要种植茶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5亩,其中养殖面积5亩;其他面积2967.5亩。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95户通水。有95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95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50户。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截止2010年底,距离最近的车站2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拖拉机2辆,摩托车20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6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6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8 亩。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6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69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2.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23.1万元,占总收入的71.5%;畜牧业收入25万元,占总收入的14.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600头,肉牛20头,肉羊40头);林业收入2万元,占总收入的1.2%;第二、三产业收入8万元,占总收入的4.6%;工资性收入11万元,占总收入的6.4%,其他收入3万元,占总收入的1.8%。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0人,到云南省外务工10人。
人口卫生
截止2010年底,该村有农户95户,共有乡村人口429人,其中男性226人,女性203人。其中农业人口425人,劳动力230人。该村均为汉族。
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17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89人;享受低保26人;五保户6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2公里,距离镇卫生院2公里。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10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95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29.1亩。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 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
截止2010年底,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8人,党员中男党员3人,女党员5人。
发展重点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1、村内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进村道路为未硬化的土路。2、产业发展滞后、农民的科技意识淡薄。3、村内卫生条件差,人民群众看病难。
发展思路和重点是: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大力发展茶叶、香料烟、甘蔗、畜牧业产业;3、加强农民实用科技培训。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18:30
目录
概述
村况
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