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的修会为答复时代的需要,虽因着历史的演进常有不同的面貌出现,但也有不变的精神绵延永存。在
教会初期,已有过
苦修生活的人士,同时也有男女,宣誓过独身的生活,将自己以特殊方式奉献给
基督与教会,但是殉道仍算是为基督的最高作证。
隐修会
修会的起源
迫害结束后,教会太平,苦修和独身的生活,处于一种困境;在一个能容忍
基督徒的世界里,松弛是不可避免的,而一些基督徒自然会逐渐俗化。只要基督徒仍被视为国家的敌人,他们相对地比较容易避免和异教社会接触,而能规限在较小的基督徒圈子内,体现他们的宗教。而且,如果他们被捕,他们可以期望殉道的桂冠。但基督徒一旦获得自由,而基督的宗教,也成了官方的宗教以后,“再也没有异教的世界可以搏斗,殉道也跟着成为不必要,是独修士对抗世界和把俗世从他的存在之内拔除”的时候了。
基督徒隐修的根源
天主教的修会最早是以
隐修会的方式出现。有关基督徒隐修的根源,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有多种不同的观点。有人曾经在不同的时期,提出以下几种非基督徒式的隐修生活,是基督徒隐修的根源:
埃及色立比(Serapis)的遁世者;
佛教的
苦行僧的生活;大约在公元前150年在
红海附近过着类似隐士生活的厄色尼人;住在
亚历山大里亚附近的,称为Therapeutae的犹太苦行主义者;
新柏拉图主义的真知者;密斯拉教(religion of Mithra)的苦修人士等。研究这个问题的权威人士维开利(Vicaire)总结说: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欧瑟伯和格西把他们大部分的理论,定在一个错误的论点上。隐修的确是从一开始就出于-不是绝对的,但的确是-效法宗徒和初期基督徒的动机。
的确,隐修包含一些不是基督徒特有的成分,却是一般追求内在的成全所共有的质素。这种人类灵修所共有的基本成分,正说明了隐修组织和在时空上相差很远的隐修组织之间,存在着真正的相同点……无论如何,历史学家从隐修的根源中,找到的最基本的基督徒因素,是对“
初期教会很强烈的怀旧情绪。”这种愿望,主要从意欲重温宗徒生活的愿望表达出来,也就是宗徒传递给初期教会,他们自己在生活中体现的基督徒的心态。如果我们还记得,早期的隐修士都相信宗徒大事录所描述的基督徒生活力式,具有普世性,那么,我们对于这种情形,就不会觉得大惊小怪了。
有质料显示,从二世纪开始,已有过着节制生活的苦修人士,而且,似乎守贞的生活也是教会所赞许和受到教友尊敬的。罗马克莱孟和安提约基雅依纳爵,都提及过独身生活的男女,他们都认为独身生活的主要目的是效法基督在这方面的操守。三世纪有不少的书籍描述守贞的女子和其它独身者,在教会生活之内的身份和职务;其中尤以戴都良和圣西彼连(St.Cyprian)的论文最值得留意。此外,在四世纪,称赞守贞的作者也不少,其中著名的有:亚达纳、圣巴西略(St.Basil)、纳西安圣国瑞(St.Cregory Nazianzen)、尼沙圣国瑞(St.Cregory of Nyssa)、基索东圣若望(St.John Chrysoslom)、圣盎博(St.八mbrose)、圣奥思定和挌西安(Ca*an)等。
教会对贞女的规定
在初期,苦修、守贞和其它的独身人士各自住在自己家里,和家人一齐参与当地教会的生活。有时他们也组织起来,类似善会或第三会。渐渐地,生活规则写成了,也由一些圣人如圣盎博、圣耶罗和亚尔的西泽里等加以传播。同时,为了取得教会当局的赞同,愿意接受祝圣,藉独身的方式,把自己奉献给天主的男女,可以在主教面前,宣发这样的誓愿。因此,公元306年在西班牙维拉大公会议(Council of Elvira)宣布,处罚不忠于守贞誓言和她们对天主所作的圣愿的女子。同时,314年,安西拉大公会议(Council of Ancyra)也宣布,凡是已被祝圣的贞女结婚,是犯了重婚罪,因为她们是基督的净配。在364年,在华伦斯统治期间,民法规定,凡是娶一位已受祝圣的贞女为妻的男子,应被判处死刑。
根据教会的规定,贞女必须穿黑色长袍,披黑色面纱。这些衣物在她们受祝圣时,必须由主教祝圣披在她们身上。她们可以住在自己的家里,但如没有真正的必要,她们不能离家外出。她们必须在传统的时间,即早晨九时、中午十二时、下午三时,独自或和一小组人,诵念指定的经文。此外,她们必须在夜间起来唱圣咏。在
耶路撒冷,守独身的男女,通常都在指定的时间,和神职人员一同祈祷。在四世纪,在罗马的马塞拉和厄莎拉,都接待贞女和寡妇到她们家中祈祷和阅读灵修书籍。
守贞的规则
守赍的规则是严格的,除了因为健康的理由,她们几乎终年都守赍。每日只准许吃一笑,而且是在下午三时以后。食物包括面包和蔬菜,进食前后都须念适当的经文。至于慈善工作,教会鼓励她们体验穷人的生活,探访病人,并按她们的实际生活状况而从事慈善的工作。
东西方都曾有过一个时期实行守贞人士过共同生活。神职界或守独身的男人住在贞女家里,以便保证她们或为她们提供灵修方面的服务。这种情况无可避免会导致滥用和遭受主教及传道人诽议。例如基索东圣若望、圣耶罗和伪克莱孟(三世纪中叶出版的Ad Virgines的作者)等人尖锐的批评。最后,教会订立法令,保卫已受祝圣的贞女的德行,保证她们能忠于她们对天主的委身。这些法令对于发展受祝圣的贞女真正的隐修团体,和教会承认修道生活是一种特出的生活力式,有很大的页献。
隐修士和独修士并不是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他们只是努力完整地维持初期基督徒的生活。基索东圣若望(407年卒)肯定隐修院的必要性,因为世界不是属于基督徒的,等它归依基督信仰后,脱离世界而退隐的需要才会消失。
东方隐修传统
出现
三世纪末,主张苦修的基督徒,力求更成全的生活,结果,在他们的努力下,隐修的运动,开始发展起来。虽然隐修在后来逐渐成为教会内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模式,但在最初,任何基督徒,只要他想为基督的教导,作正确的见证,他就可以选择这种生活方式了。隐修运动的开始是无声无息的。历史学者不能确实地指出,它起于何时,不过,似乎教会受迫害结束以及苦修大行其道,遂形成了隐修运动的序幕。根据范耐龙(F.Fenelon),“教会的胜利与和平,更容易形成它的孤独。单纯和反对柔弱的基督徒,似乎觉得和平比暴君的残酷更可怕,因为和平更能软化人的感受。”
分类
东方的隐修可分为两大类:独自修道的独修生活,和隐修士的团体隐修生活。独修生活的模式就是埃及的安当。他二十岁开始退隐过独修的生活,在356年去世,死于105岁的高龄。在公元357年由圣亚达纳撰写的“圣安当的生平”,是有关独修生活最重要的资料来源。
照圣安当的看法,独修士带着他们的缺点和邪恶的倾向独自隐修,又因为魇鬼似乎总是向独修士作最凶残的攻击,所以,独修的生活,本质上就是一场剧烈的战斗。一个人可以逃离俗世,但在沙漠里,他却直接面对他自己的罪,和到处寻找猎物的魔鬼。
圣安当的另一个重要的教导是独修士应该追求内在和外在的独处,以便把自己完全交给天主。这样一来,他就不能让任何受造物占据他的心,因为只有实践完全割舍的人才能经验爱的全部力量。一个独修士,作为基督的门徒,他应该确实地爱近人,以免自己沦为骄傲和自恋的牺牲品;他为灵魂的救恩而牺牲自己,为他人祈祷,并借着给人的灵修辅导而在信仰中支持他人。的确,照圣安当的理想,在必要时,独修士应该肯为了教会或灵魂的益处而离开他的沙漠。
圣安当苦修的生活力式吸引了一些门徒,他们经常向他请教。渐渐地,独修的生活扩展到其它地方。这些独修士所做的刻苦,严峻令人难以置信。其中有些现代人看来近乎自我虐待狂。保拉狄着的(沙漠教父的历史)记述了不少这些古代独修士令人惊叹的奇事,他也说,其中有一些事,可能读者不相信是真的;例如亚历山大里亚的马加利,整个四旬期就日以继夜地站着度过,而且只靠吃包心菜维生。
埃及的独修士的影响
埃及的独修士对于
叙利亚的独修士似乎影响很大。但有些独修士变得极端怪癖,拒绝遵守任何纪律,情愿在原始荒芜的地方过着游牧的生活;拒绝从事任何劳力工作,因为他们献身于不间断地祈祷的生活。在另一方面,在
巴勒斯坦的苦修人士比较稳定,他们和一些圣地联系,以获得保护和继续崇拜上主。到了四世纪,有不少朝圣者加入他们的行列,在他们的外宾之中有出名的圣耶罗、圣保拉和格西安若望。
在这同时,隐修士的生活在埃及也兴盛起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隐修-团体隐修-是由圣白穷美(Pachomius)所倡导的,他生于
底比斯附近的厄士拿。在318年服完兵役后,追随巴拉曼隐修士,在他指导下过了几年,白穷美到
尼罗河东岸、底比斯以北的地方结庐索居。当其它的苦修士逐渐前来加入他的阵营后,团体隐修的生活便逐渐形成。他认为这种生活力式,比简朴的独修生活更优越:
团体隐修生活比独自隐修的生活更成全,因为每日与弟兄们的接触,促使人不得不修德。再者,弟兄们可从他人的德行和劳工得到启示。那些不成全的,督促我们苦修;那些成全的,指示我们应遵循的道路。
第二间隐修院的成立
在隐修士的人数达到一百入时,白穷美便在离底比斯不远处,组织第二间隐修院,于是在短短的数年间,这样的隐修院一共有九间。每座隐修院就好像一个小镇,包含几间建筑物,每间约住四十个隐修士,而整座大修院则有围墙围着。在他的妹妹的请求下,圣白穷美也为隐修女创办了一间女隐修院,就在男隐修院附近,但中间被一条湍急的溪水分开,除了为隐修女举行礼仪的司铎外,任何隐修士都不准过河。
圣白穷美撰写的会规一共有一百九十二条,充份显示出立法者的谨慎而有节制。每一间隐修院都由一位院长管理,隐修士要对他绝对服从。另外指定几个较低级的隐修士主管不同的部门,专司医务、周值事务、会计等。进餐和祈祷是全体一同做的。每一位隐修士把所有的收入贡献给团体,作为公有的资产。隐修士只能选择遵照团体的规则生活,或离开隐修院。在白穷美看来,服从(服从纪律和长上)是团礼隐修生活的基础。
西方隐修传统
发展历程
在四世纪中叶之前,只有很少的文献证明西方已开始有隐修传统,可是在东方,隐修传统在这个时期已大行其道了。不过,因为罗马和埃及、巴勒斯坦和
亚历山大里亚的几个隐修中心,经常有联系,罗马的基督徒对于隐修运动有所闻是很可能的事。可以肯定的是,圣亚达纳在他第一次被放逐期间,在336-338年间,曾到过特里尔(Trier),公元340年他在罗马。他的著作:“安当的生平”对于宣扬隐修生活,居功甚伟,一写成就被译成拉丁文,广泛地在西方基督徒之间流行起来。
另一方面,西方的隐修传统,也可能在没有受到东方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那些苦修者、贞女和寡妇,已开始遵守一些真正隐修生活所遵守的规则了。欧瑟伯甚至说,早在三世纪中,已有人过着独自苦修的生活了。不过,最初几世纪,西方教会的隐修生活,缺乏一种很特别的元素,那就是脱离世界。初期的苦修者选择团体生活多于脱离社会的独居生活。结果,虽然不是非常肯定,但可以说,西方的隐修传统,是由东方输入的生活方式;在四、五世纪间,东方的隐修传统,是西方隐修团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圣耶罗在他的著作(380年)中解释隐修士(monk)受人轻视,可能是因为某些苦修的男女,行为极端神恩化和缺乏纪律。同时,他也称赞罗马的几位贵妇的隐修生活,他自己就是她们的神师,尽管他自己对于苦修运动示,隐修的生活,是不断的欢怡的泉源。放弃人性的意志而以神的旨意为自己的意志,这其中涉及不少痛苦,在团体内的生活,更常有不少的考验和十字架。有些隐修士甚至会问他自己,像伯纳那样,为什么还要到隐修院来?或是,他的隐修生活的价值何在?对于这些困惑,艾里的答复是,指出效法基督和他那些忍受迫害和死亡的宗徒的重要性。
每个人,基于爱德,院长,基于他的辅导,都有责任防止任何人,游离这条道路,或延迟这个旅程。对于隐修生活这种平稳的信心,并不是圣艾里的特色,但他以特有使人着迷的作风,富有幽默感的态度,愉悦的情绪,度这种生活,却是无人可及的。他的老师圣本笃是教会的圣师,圣艾里虽然只是隐修生活的大师;然而,他的教导有一种普世的价值,因为隐修传统,是教会的一部分,而他自己也强调团结的精神。不过,他首要关注的,仍是隐修士。我们的这位神学家,总是最愉悦的院长父亲。
在十二世纪,本笃灵修仍能保持它基本的、所有隐修生活所共有的精神,只是在实践上有一些无关重要的改变,主要以圣经为基础,并辅以选诵和礼仪诵经。本笃隐修士的生活,基本上是一种祈祷和补赎的生活,在渴望与天主共融的驱使下,远离世俗而生活。正如李格所说,这是一种先知性的生活,因为它主要是在祈祷和补赎中等待主的来临;是一种宗徒生活,因为是爱的团礼生活,效法基督最后的门徒和第一代基督徒;是一种殉道的生活,因为与世隔绝,而且不断与妨碍爱德的阻力斗争;是一种天使式的生活,因为透过祈祷、苦修和守贞而舍弃一切;是一种传播福音的生活,因为从遵循福音的方式中效法基督。
本笃灵修的新倾向
然而,在十二世纪的本笃灵修中,也明显地出现了一些新倾向,这当然拜熙笃会的兴起所赐。首先是坚持体力劳动在隐修生活的重要性。这一点,我们前面已说过,与其说是创新,倒不如说是要求重返圣本笃的原始精神。第二,同样强调隐修生活中默观的目标。结果,熙笃会士明确地规定,他们的选诵、祈祷和苦修,应以默观、与天主共融为终向。这是熙笃会,尤其是那些知名的会士,如圣伯纳和圣提里的威廉等人,对于灵修最大的页献,也是他们使基督徒成全的神学,研究奥秘境界的心理学的发展,更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至于庶务修士或皈依者投入隐修生活中的起源,应该追溯到四世纪。当时教宗薛里西曾写信给塔拉干那主教说:“我们期望行为端肃、生活圣善、实践信德的隐修士,获得准许,负起神职责任。”1311年,教宗克莱孟五世说:“为了崇拜的礼仪不断增加,我们晓示各隐修士,在他们的院长得到通知,在解除一切法规上的约束后,他们就应该准备随时接受一切神圣的职务。”最后,教宗克莱孟入世颁令:“凡加入正规修会(order of regulars)者......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知识水准,或有把握获得这种程度的知识,以便晋升小品,并在适当的时候,按照脱利腾大公会议法令,晋升大品。”
隐修生活的逐步转化
以上的言论,反映隐修生活出现逐步的转化,这不只导致阶修士领受铎职,同时也促成隐修组织,成为教会内的一种新的类别:神职界的修道士,但这也导致一侗新的阶修士阶段:庶务修士的产生。促进这种发展的原因有好几个:到了九世纪末,本笃修士已发展为几乎专志于选读和礼仪的崇拜,甚至到了妨碍体力劳动的地步,隐修士们在知识方面的优越和灵修方面的圣善,使他们在承担司铎职一事上,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到了十一世纪,隐修院人手非常缺乏,他们必须管理各种外务,负责田间的工作和料理禁院的内务。不少隐修院试图利用教友做隐修院的劳工和仆役,但这往往又引出许多困难。最后解决之道是发展一种,与一般诵经隐修士完全不同的,一个特别阶级的隐修士。
根据本笃隐修院所颁布的那些文件以及十二至十六世纪期间,多位教宗所发表的讲话内容,我们可以说,这些庶务修士或庶务,是真正的修道人士,他们是隐修团体的一分子,他们投身于隐修院的体力劳工和外务,以便诵经的隐修士可以专心致力于他们自己的特殊责任。在庶务修士的生活方式逐渐明朗和定型之后,他们在宗教方面所遵守的规则,也逐渐划一,他们只宣守简单的誓诺,穿着不同的道袍,念他们自己的大日课经,协助隐修院的大庆典或大型活动,例如隐修院的感恩祭、晚祷、规过集会和一些庄严的聚会。他们也作一年一度的避静,每周和他们自己的导师或神师会谈,接受灵修辅导,在隐修院的大团体内,形成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团体。在较后的年代,当教会批准新修会成立时,通常也附有接受庶务修士入会的条款,接纳他们为该宗教团体的一部分。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婚姻生活的圣召,在初期的基督徒中,不只是正常的圣召,同时,基督徒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也是基督教导有力的见证。圣保禄不只辅导丈夫、妻子和他们的子女(参阅格前7:1-40;格后6:14-18;弗5:21-33;6:1-4;哥3:18-24),他更引用丈夫和妻子的结合,象征基督与教会的结合(参阅弗5:25-30)。其实,贞女的祝圣礼仪是根据婚姻礼仪而来的。贞女领受面纱是取自罗马人的结婚风俗,象征她与基督的婚姻。同时,在中世纪,受祝圣的贞女还领受一只戒指和一顶冠,这都是婚姻的象征。守独身的生活和脱离俗世,并不意味着轻视婚姻,也没有摩尼派(Man-ichaean)人士的思想,判定一切受造物都有罪。
女性修会团体
团体的出现
在整个教会史中,有不少男女,投身于独自或团体隐修生活,不过,妇女在隐修生活的发展所占的地位,一直以来都不受重视。其实,从一开始,在东方已有女性在沙漠独自隐修。曾有传说,圣玛利亚玛达肋纳,以隐修度余生。我们肯定知道的,是圣白穷美为女子建立了一座隐修院,圣巴西略也为她们写过一份规则;圣耶罗和卢分乐的妇女同工,都是热切提倡隐修生活的人。在西方,我们只须提圣史葛拉思嘉(St.Scholastica)以及蒙地加西诺附近的女隐修院,在爱尔兰隐修制度下献身的妇女,以及像圣鲍尼法在德国所领导的女传教协助员等人,即可见一斑。
西方的法律和风俗,严格地限制妇女在隐修生活方面的机会,甚至在妇女之间,也由于社会阶级,教育或经济阶层的不同而有区分。这样一来,有些隐修院,为了实际的目的,只接受贵族妇女,可能是因为某些皇族或贵族对隐修院有所贡献,或因为出身较贫穷的妇女,无力负担捐献的数目。有些例子是,上层社会的年轻女子,加入隐修院作“唱经”修女,同时把她自己的一个婢女也带进去作“庶务”修女,以便服侍她。随着时间的过去,有些隐修院演变成只收贵族女子,其它的隐修院收中等和较低等家庭出身的女子,甚至还有些收皈依天主教的妇女。
男修道人士
男修道人士的专称是(monachus)隐修士,这个拉丁字的阴类字是monacha却从来不曾普遍地用来称呼女修道人士。在历史上,圣奥思定、圣国瑞一世、多尔的圣国瑞等人,用过这个字,它的意大利文是:nonaG,不遇比较通用的拉丁字是monialis,源自sanctimonalis,意指奉献给天主的人。至于nun一字似乎源于埃及文,在英文中,这是最普遍的、用以指女修道人士的名称。不过,严格地说,这个字是指隆重地宣过誓,长居禁院的修道女子(中文称修女),而sister(soror)一字是指过积极生活的修道女子(中文称庶务修女)。有趣的是,意大利文nonna是指祖母。
早在十二世纪,达亚比萧(Robert d'Arbrissel)曾按照圣本笃的规则,组织女隐修院。他也建立了由司铎及普通教友或庶务修士组成的宗教团体。他们住在邻近的房舍里,以便就近照顾修女们的精神和物质需要。这种安排是相当冒险的,曾受到某些方面严厉的批评,但教廷亲自保护方德霍(Fonte vrault)的隐修院。这时,在英国、圣基柏(St.Gilbert)也按照熙笃会所遵守的圣本笃规则,建立一个类似的团体。李格甚至说,这是此期的隐修传统的妇女运动。
标准规则
十二世纪训练女修道士的标准规则是Speculum virginum,由一位不知名的作者编写,可能是源于女子隐修生活蓬勃发展的莱茵河西部地区。论文列举古代圣妇的模范,其中包括家庭主妇、寡妇和贞女,而以贞女为最成全的典范。不过,在这些例子中,家庭主妇或寡妇的个人圣德,会比一般修女的为高。论文强调隐修的圣召,必须出于个人的自由选择,但是,事实上,在实行时并不常常遵守这个原则。
两位修女
这个时期有两位特别出色的修女,她们是圣希德格和辛奴的圣依莉萨(St.Hildegarde and St.Elizabeth of Schonau)。两人都是德国人,都遵守本笃传统,而且都是在历史上得到很高评价的默观者。希德格生于1098年,十八岁那年加入本笃女修会,1136年晋升院长。她体弱多病,声称自三岁以来,不时见到异像;四十岁那年,有种内在的声音命令她把异像记录下来。1141年,她向圣伯纳请示,圣人明智地劝她勤于修德,不必太注意那些异像和启示。希德格于1179年去世,她所得到的启示,得到三位教宗,以及提威斯会议(Council of Treves)的核准。
她的作品,是灵修启示、她那时代的科学知识以及先知直觉的奇妙混合。尽管有不少人向她请教,而她自己也多次走遍德国全境施教,她保持一贯的谦虚。她主张适度的苦修,因此,在她的领导下,她的隐修院不断扩充。她清楚、明确地记录自己的奥秘经验,并深信凡是克服自己的邪念而让圣神在内心点燃火花的人,都能默观和得到奥秘的经验。她认为导入默观祈祷最好的准备,就是阅读灵修的书籍,默想所阅读的内容;不过,最好的还是念大日课。
辛奴的圣依莉萨,约生于1129年,也是常见到异像的圣人,不过,她和希德格不一样,她每次都是在神魂超拔中见到异像的,同时还附带着异常的现象和剧烈的痛苦。她的神师命令她把这些经验都记录下来,她另外还有些书信、祷文和一部书:The Way of God(天主的方式)留给后世。她的著作受到广泛的欢迎,因为她对于生命的各个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教导。
美国Matrix网站搜集了公元500~1500年女性宗教团体资料。
使徒性修会
面对十六世纪教会的分裂、教会的革新、使徒性修会的兴起,迅速而有效地响应时代的需要,这些修会以护卫信仰、传扬福音、培育圣职人员、教育青年、照顾病患等为目标,积极走入社会。
这些使徒性修会自吴苏乐修女会、
耶稣会、
灵医会起,依着不同的特恩,随着时间与需要纷纷成立。
此外,也有另一种新的使徒团体出现,他们共同生活,终生奉献于传扬基督信仰,但不发一般修会的贞洁、贫穷与服从三愿。如
巴黎外方传教会、马利诺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