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xiū xíng,释义:1、修养
德行;2、美好的
品行;3、
操行;4、
遵行;5、出家学佛或
学道;6、行善积德。
释义
修养
德行;美好的
品行;
操行;
遵行;出家学佛或
学道;行善积德。
出处
例句
1.修养德行。
《
庄子·大宗师》:“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 成玄英 疏:“彼二人情事难识,修己德行,无有礼仪,而忘外形骸。”
《
韩非子·问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
三国 魏.阮籍《大人先生传》:心若怀冰,
战战栗栗,束身修行,日慎一日;择地而行,唯恐遗失。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又有 臧逢世 , 臧严 之子也,笃学修行,不坠门风。”
2.美好的品行。
《吕氏春秋·赞能》:“ 叔敖 游于 郢 三年,
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汉 刘向 《说苑·善说》:“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
3.泛指操行。
《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第五伦 、字 伯鱼 , 京兆 长陵 人,修行清白。”
4.遵行。
《史记·殷本纪》:“封 纣 子 武庚禄父 ,以续 殷 祀,令修行 盘庚 之政。”
《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5.出家学佛或学道。
《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为性率达,不拘小检,修行者颇共疑之。”
唐 王建 《
赠太清卢道士》诗:“修行近日形如鹤,导引多时骨似绵。”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回:“你不在 南海 修行,却来此见我做甚。”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八回:大王
位极人臣,何不退步,跟贫道往峨嵋山中修行。
茅盾 《陀螺》:“什么恋爱,她是勘破了的。她说,将来进尼姑庵修行。”
6.行善积德。
清
李渔 《奈何天·焚券》:“凡在佃户债户身上,都要施些小恩,存些厚道,一来替主人积德,二来当自己修行。”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一○.席方平》:祇宜公门修行,庶还
落蓐之身;何得苦海生波,益造弥天之孽。
清
吴敬梓《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我们公门里好修行,所以通个信给他,早为料理。”
宗教解释
1.修养德行,成就道德。
李二和《流浪的梦》:“生活是最本真的,修炼是无须讲求形式的。时空中无处不教堂,无处不佛堂;无处不天堂也无处不地狱。”
2.宗教中为超凡脱俗、摆脱生死轮回而努力的各种方法。
《苏菲派经注》(释):“苏非派的修行方式不一,可分为肉体修行和精神修行两种。”
俗语中将修行当作做好事,如认为旧时官厅中权力大容易做好事救人,故有“公门里面好修行”之说。明·叶宪祖《金锁记》:“禁长哥呀,自古道公门里面好修行。”《野叟曝言》中狱官见文素臣查出隋氏被女禁虐待,跪地求告道:“公门中好修行,望老爷
高抬贵手。”
著作记载
修道,至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和道家两大派。以孔子为首的儒家继承和发扬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入世之法。其门徒曾子所著的《大学》,子思所著的《中庸》,阐述儒家的养生修身心法。曾子谓:“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子思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曾子的“止于至善”和子思的“致中和”都是要求调适性情,使之处于中和、至善之地,有益于心身的健康。又如孟子所说的:“人有鸡犬放,而知求之,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儒家养生之道要懂得“收放心”,“养吾浩然之气”。
道家以老子为首,其《道德经》已成为道教之祖书。列御寇的《冲虚经》、庄子的《南华经》、文子《通玄经》,庚桑子《洞灵经》、《河上公老子章句》、《老子指归》、《周易参同契》,以及后来的“丹经、道书”,无不阐述发扬养生修道观。老子提倡“虚无”或“无为”,虚中有实,无中生有,认为万物从虚无中来,在养生上则是虚其心而实其腹,从而强其身而壮其骨。“无为”实是无不为,指存无为之心,而行有为之法 (或存有为之心,而行无为之法),即存无守有:“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有很多的网站也都在传播《道德经》等著作,如中国网《道德经》全文、龙腾辟谷论坛道德经(第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