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傣仂文即“傣泐文”,是古代“勐泐”(汉译“景陇国”)、“勐庸”(汉译“兰纳国”)使用的文字;这种文字源于古印度的
婆罗米字母;婆罗米字母的变体
巴利文随
上座部佛教传到东南亚诸国得到普及后,“勐庸”佛教僧侣根据傣语发音特点、以巴利文为基础创制这种文字;后经佛教僧侣的传播,这种文字在“勐庸”和“勐泐”广为流传。
公元1180年,
大理国境内的傣族首领诏真率军南下、征服
澜沧江/
湄公河中游地区各部族,修建王城“景陇”、组建联盟国家“
勐泐”(泐国);公元1262年,“勐泐”的附属邦“勐庸”(庸地)向南扩张,修建王城“
清莱”、另组联盟国家“勐庸”(庸国);“勐庸”(庸国)开国君主芒莱是“勐泐”(泐国)开国君主诏真的外孙,两国关系非常密切。
公元13世纪后期,“勐庸”与“勐泐”共同接受了
南传上座部佛教,记录上座部佛教典籍的
巴利文在“勐庸”与“勐泐”得到普及;后来,“勐庸”佛教僧侣根据当地傣语发音在巴利文的基础上创制了一种文字,这种文字经佛教僧侣在“勐庸”与“勐泐”各地传播,很多佛教僧侣还俗后,这种文字便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勐泐”傣族自称“
傣泐”,所以这种傣文就是“
傣泐文”,而“勐庸”傣族自称“傣庸”,这种傣文便又是“傣庸文”;实际上,“傣泐文”和“傣庸文”为同一种文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其境内能与境外互通的少数民族文字被列为改革对象,新政府派语言学专家
傅懋绩对中国境内流通的“傣泐文”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造,等于重新为傣族创制了一种外形酷似“傣泐文”的新文字,傅懋绩创制的这种文字称“新傣泐文”(也写作“新傣仂文”),真正的“傣泐文”便被称作“老傣泐文”(也写作“老傣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