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吉姆佩尔》是美国作家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创作的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是《傻瓜吉姆佩尔》小说集中的同名故事。
内容简介
吉姆佩尔是一个犹太小镇上的面包师,自幼父母双亡。他诚实、拙朴却饱受镇上人的捉弄和欺辱。镇上人合谋逼迫他娶淫妇艾尔卡为妻。艾尔卡生性放荡,相貌平庸,而且还带着个私生子生活,境况窘迫。起初,吉姆佩声称“永远不会娶那个婊子”,但是没过多久就改变了主意,在人们的嘲笑声中和艾尔卡举行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婚礼。婚后,艾尔卡依旧和镇上的许多男人明来暗往苟且偷欢。20年中,她共生下了六个孩子,可是儿子的父亲都不是吉姆佩尔。尽管如此,吉姆佩尔并没有因此离弃她,而是辛辛苦苦地挣钱养家,对待六个私生子也像亲生子女一般疼爱。
创作背景
辛格从小就接受了犹太式的教育。他对犹太家庭,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犹太人的生活方式极为熟悉。犹太人的性格特点和生存方式在辛格的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并且给辛格的创作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辛格发表《傻瓜吉姆佩尔》时,正值美国掀起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屠犹暴行的一系列反思活动,其中神学反思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大屠杀之后,相当多的犹太人对上帝的存在和“沉默”提出了质疑。辛格是一位既关心时代问题又执著追寻上帝的犹太作家。他坚持信仰上帝,而对于令犹太人对上帝产生怀疑的残酷历史事实和种种反犹、排犹现象,辛格没有像许多犹太人那样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而是努力去为现实中存在的恶寻求解释。他在多个场合反复表示:“我相信上帝的存在,也相信神佑。但上帝从创世起就藏匿起来了,因而现实世界和人类陷入了一种不可理喻的混乱。”辛格在喀巴拉神秘主义思想中找到了认识现实世界的依据,也获得了抚慰信仰的希望,因为在他看来,上帝虽然藏匿起来了,但他毕竟是存在的,一旦上帝重新显现,一个公义清明的世界将得以构建。辛格在《傻瓜吉姆佩尔》中通过吉姆佩尔的彻悟表达了这种认识:“这个世界完全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但是它同真实的世界只有一步之遥。”
人物介绍
吉姆佩尔
吉姆佩尔是小说的主人公兼叙述者。他是一个犹太人,原先在东欧小镇弗兰姆波尔做面包师。
吉姆佩尔是人们眼中的傻瓜。十里八村的人都把吉姆佩尔叫做傻瓜。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人们就给吉姆佩尔起了这么个绰号。算起来吉姆佩尔一共有七个绰号:低能儿、蠢驴、亚麻头、呆子、苦人儿、笨蛋和傻瓜。最后这个绰号就永远成了吉姆佩尔的名字。所有的人都随意捉弄、羞辱吉姆佩尔,人人都想在他那里占到便宜。他们骗吉姆佩尔娶了一个名声十分糟糕的离过婚的寡妇。 婚后她生了六个孩子——却没有一个是吉姆佩尔的; 每晚他都被妻子赶到面包房去睡觉,偶尔回去了一次却发现妻子旁边躺了一个男人——但不是他。面对种种羞辱,吉姆佩尔却并不在乎上帝给了吉姆佩尔一双肩膀,同时也给了吉姆佩尔如此深重的负担。虽然邻居和妻子的所作所为使吉姆佩尔受尽了屈辱, 但他仍然选择了宽恕和原谅:“我还是决心永远相信别人对我讲的话。即使不相信,又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呢。今天你不相信你老婆,明天你就会不相信上帝。”傻瓜和智者的区别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从吉姆佩尔的话里能很清晰地分辨出谁才是傻瓜,谁又是智者。那些自以为聪明,处处占便宜的人在吉姆佩尔的眼中才是傻瓜,而他的妻子,一生都在欺骗他,使他名声扫地,在她临死的时候吉姆佩尔却说她是他最忠诚的妻子,认为妻子的一生就是因为欺骗他而有意义。
在无数次被欺骗捉弄之后, 吉姆佩尔在恶魔的引诱下决定报复伤害他的人。而就在他决定采取行动的时候却梦见了那个一直欺骗他的人——他的妻子。 也许在他的内心深处, 妻子的不忠带给他的伤害比那些邻居给他的伤害要大得多, 他终于喊出了他的心里话:“这一切全都怪你。”妻子却回答:“你这傻瓜!只是因为我骗人作假,难道一切就成了假的吗?其实我没有骗到任何人,只不过骗了我自己。我为此付出了一切。”可见在吉姆佩尔的潜意识里,他不愿意报复那些伤害过他的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妻子的出现只不过是吉姆佩尔经历内心挣扎后为自己找到的出路。最终,在上帝与恶魔的较量中,吉姆佩尔还是选择了听从上帝的指引,放弃自己的复仇。
艾尔卡
艾尔卡作为傻瓜吉姆佩尔的妻子。艾尔卡是一个孤儿也是镇上出名的妓女。她走路有点一瘸一拐,言辞犀利。在她嫁给吉姆佩尔之前已经有了一个私生子。可是当吉姆佩尔要娶她的时候她反而还向吉姆佩尔要嫁妆。婚后四个多月她又再度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并骗吉姆佩尔是他的孩子。艾尔卡为了使吉姆佩尔信服,她拿出她的祖母的例子“好像这一滴水同那一滴水一样”。在几十年的婚姻生活中,艾尔卡一直不守贞操,与多个男人过夜并陆续生下五个孩子。只有在第一次生孩子和即将死亡之时,艾尔卡才向吉姆佩尔道歉。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傻瓜吉姆佩尔》的主题思想即道德的沦丧和复得。
吉姆佩尔只是弗拉姆波尔小镇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犹太人,但从他身上看到了支撑整个犹太民族穿越各种苦难的精神力量源泉。道德问题一直是辛格小说的主题模式之一,辛格的小说从不平静,上帝和恶魔总是干预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们或相辅相成或相互斗争,但在最后,大多数人物总是拒绝诱惑,驱走恶魔,在道德上获得拯救。《傻瓜吉姆佩尔》讲的是一个道德的沦丧和复得的故事。吉姆佩尔一生的绰号都与傻瓜有关。容易受骗,是他被称为傻瓜的原因。整篇小说大部分内容都是由种种受骗的故事井井有条地组合而成,不断地受骗逐步瓦解了吉姆佩尔心中的道德观,使他心中的恶一时占了上风。
辛格的小说充满了忏悔者、负罪者的形象,他们一度无法抵御世俗欲望的诱惑,但是经过一段痛苦的心理搏斗之后,拒绝诱惑,驱走恶魔,达到顿悟,在道德上获得拯救,回归到传统的信仰与文化中去,只有在那里,他们才能找回自我,找到根基,获得心灵的慰藉。吉姆佩尔也不例外。吉姆佩尔的道德回归是在梦里进行的,过程虽然短暂,但心理斗争不失激烈。在梦中,他看到了他的妻子,一个生活中的大骗子,她正在另一个世界为今生的罪孽付出代价,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劝告吉姆佩尔不要走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惊醒过后,吉姆佩尔意识到踏错一步,就会失去永生,他抓起了长铲,埋掉了烤出的面包,恢复了原有仁慈、宽容、善良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品质,也获得了自认为在来世作为上帝选民的身份。虽然吉姆佩尔一时忘记了心中的道德准则,但在关键时刻得以悔改,没有造成他人的损失,可以说这种行为不是反叛,而是更为坚定地执着与守候,正因为这样的经历,经受了这样的考验,扎根于他心中的信仰的力量才会强大,所以无论将来发生什么事,他才会一直坚守着他心中的上帝,坚守着他善良的品质。吉姆佩尔坚守心中的信念,承受肩上的苦难,向往来世的天堂,虽然从世俗的眼光看来如此不切实际,但在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拥有宽容、信任、仁慈的情怀,提倡善恶观,净化灵魂,却成为犹太人一个精神的避风港。辛格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根的时代。人们终于认识到失去了根,人类不再是一株健全的植物。”
辛格借《傻瓜吉姆佩尔》向读者展示了在谎言世界里,吉姆佩尔的宗教道德信仰由相信到动摇、背弃、自省,再到坚定的过程,吉姆佩尔的经历体现了信任的力量,吉姆佩尔的“傻”是善良的体现,这种善良来自对上帝的虔诚以及对罪恶的宽恕。像吉姆佩尔这样的“傻瓜”,用自己的生命默默地诠释了信仰的力量,辛格在他身上实现了人类精神的回归。
当道德行为不能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约束时,就需要人们的素质在精神层面得以提高,在面对社会的种种诱惑和不公时,不是盲目的背弃而是依然能够固守民族的文化根基和优良传统;依然能够坚守民族信仰,从而获得心灵的超越。
辛格的“吉姆佩尔”通过精神的阪依和灵魂的升华这一道德主题,注重解决人与神的关系问题,力图达到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而这与在犹太文明史上有着非凡影响和意义的希伯来《圣经》有着密切联系。以著名的十诫为例,其依次顺序为:1、崇拜惟一神耶和华而不可崇拜别的神;2、不可雕刻和敬拜偶像;3、不可妄称上帝的名;4、须守安息日为圣日;5、要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可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做假见证诬陷他人;10、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子和财产。可以发现,这十诫对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导引人们的道德取向和价值判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它表达了那种独特的犹太道德观,即希伯来的“道德法规”观念。这个法规的基本点即每个人必须发现和建立他自己的道德法则,而这些法则的中心是一种责任感——对自己、对别人的一种职责。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雷茨曾指出:“‘犹太性’应当是包含在犹太人灵魂中的博爱精神。”吉姆佩尔正是因其根深蒂固的道德感、自律精神和几乎愚顽的固执才保存了作为“犹太人”的延续存在。所以,该小说事实上认同了犹太教义中推己及人的博爱思想以及道德自律精神,因为犹太人只有依靠道德自律、博爱和对和平以及知识的热爱才能获得精神的永恒。
艺术特色
写作语言
高度凝练、充满个性、富有哲理的语言:
辛格的语言是来自生活而又经过作家锤炼的,充满生活气息。如对荡妇艾尔卡辣子嘴的描述:“她的嘴巴就像装上了铰链,会豁然打开,她的舌头可厉害呢。”“她又是发誓又是赌咒,要是农民在集市发这样的誓,你简直也会相信他了。”“她那不绝之口呀,又脏又毒,”“我若要回手,她便破口大骂,骂得我眼前一阵绿雾。她每天总有十次要威胁我跟我离婚。”“但愿我今晚和昨晚做的噩梦能应验,叫你不得好死!你这个可恶的家伙!你这个笨蛋!你这个鬼怪!让车把你压死吧。”活脱脱一个泼妇的形象跃然纸上,使读者在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中忍俊不禁,同时也为吉姆佩尔可怜尴尬的处境唏嘘不已。
辛格在描写吉姆佩尔时用了许多富于哲理性的语言。“一辈子不吃一点苦头,那是不可能的,也不应抱这样的期望。”“肩膀是上帝给的,负担也是上帝安排的。”“今天你不相信自己的妻子,明天你就连上帝也不相信了。”从这些充满智慧的话语里,可感觉到吉姆佩尔一点也不傻,他的傻是一种大智若愚。在智与愚的对比中,创造一种反讽的效果和感伤的节奏:在对世界和上帝的诘问中,辛格不紧不慢地讲述他的人生哲理。辛格写的不仅是故事,更是道德寓言。
吉姆佩尔每遇到难题时, 总去求教拉比,这也充分证明他智商不低以及他内心对拉比所代表的智慧和仁慈的一种向往。拉比的话:“当一辈子傻瓜也比做一小时恶人强。”“信仰本身是有益的,书上说了,好人靠信仰活着。”这给了吉姆佩尔巨大的温暖和面对现实的勇气,也让他“生活在爱和宽恕中,而不是冷漠和憎恨中。”
小说中除了艾尔卡、吉姆佩尔和拉比典型的个性语言外,辛格还很注重炼词。他在不动声色中讲述他的故事,用词富有深意。
“black”这个词在文中共出现五次:当吉姆佩尔和艾尔卡举行结婚仪式,听到会堂司事的老婆说艾尔卡“又是寡妇的,又是离过婚的。”时,“此时此刻,我痛苦极了。”当吉姆佩尔夜晚回家发现艾尔卡在和别人睡觉,“事情糟透了。”发现艾尔卡和小学徒睡觉,“一片漆黑。”当艾尔卡死后被打入地狱、为所有的罪行接受惩罚时,“我瞧她的脸, 全是黑的。”吉姆佩尔告诉孩子们说“她变黑了,可怜的人儿。”
叙述特点
第一人称叙述:个人记忆与历史书写
在《傻瓜吉姆佩尔》中,辛格通过一个犹太“傻瓜”的视角和声音,讲述了他憋屈的生活经历和苦涩的精神困惑,折射出犹太民族的历史遭际,也蕴涵了辛格对犹太人生存问题的思考。
吉姆佩尔是小说的主人公兼叙述者。他是一个犹太人,原先在东欧小镇弗兰姆波尔做面包师,如今年近老迈,四海漂泊。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开篇从吉姆佩尔的自我介绍开始:“我是傻瓜吉姆佩尔。我不认为自己是个傻瓜。可是人家都叫我傻瓜。我曾一共有过七个绰号:低能儿、蠢驴、白痴、呆瓜、笨蛋、蠢人和傻瓜。”
辛格让吉姆佩尔成为叙述者,用直接引语记录下了自己听到的种种谎言和遭遇的欺辱:“吉姆佩尔,月亮落到了图尔平,快去看呀;吉姆佩尔,沙皇到弗兰姆波尔了,赶快逃跑吧;吉姆佩尔,你父母都复活了,正四处找你呢。我像一个泥偶一样相信每一个人。”
镇上每家生孩子,按照当地的习俗,所有人都会收到葡萄干作为庆贺,但每次吉姆佩尔总是得到羊粪蛋。吉姆佩尔在面包铺做学徒,每个来烤饼的家庭妇女也不放过他,把他当作笑柄取乐。
吉姆佩尔的“傻”使镇上人肆无忌惮,他们合伙骗他娶了远近闻名的淫妇艾尔卡。艾尔卡结婚不到四个月就生下了一个孩子,但她却毫无羞愧感,反而还振振有词地说孩子是早产。当吉姆佩尔就这事去求证镇上最有学问的校长时,他也哄骗吉姆佩尔说:“亚当和夏娃也发生过一模一样的事情。世界上的女人哪个不是夏娃的孙女?”就这样,艾尔卡依旧和镇上的男人们明来暗往。每次吉姆佩尔羞愤难堪,当面戳穿她的奸情时,艾尔卡总会撒泼狡辩,甚至还破口大骂:“你这个讨厌的畜生!你这个白痴!你这个野鬼滚出去,否则我要把全弗兰姆波尔镇上的人都叫来!”
吉姆佩尔饱受侮辱和损害,却从不抗拒。仔细分析吉姆佩尔的讲述,读者便不难发现,从智力上说,吉姆佩尔并不傻。在叙事策略的运用上,辛格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巧妙发挥了这种叙事技巧在传达文本信息、塑造人物性格方面具有的直观性和深刻性两方面的特点。
吉姆佩尔的第一人称叙述,逻辑清晰,语言流畅,虽然他年纪大了,但对于细节也描绘得准确生动,读者不难感觉出,吉姆佩尔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这表明他不傻。与此同时,这种第一人称经验视角,通过深入叙事的结构层面,将读者直接引入叙述者经历事件时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塑造吉姆佩尔人物形象的作用。
每次遭受欺辱,吉姆佩尔总是想:“肩膀是上帝造的,负担也是上帝给的。”每次发现妻子与别的男人通奸,吉姆佩尔就会在心里自我安慰:“我决心永远相信人家对我说的话。今天你不相信你的妻子,明天你就不相信上帝。”不难看出,吉姆佩尔是一个恪守犹太传统、虔诚信仰上帝的犹太人。实际上,他对自己的现实处境有深刻的认识,而之所以处处克己忍让,是源于他对犹太教律法的深刻把握与虔诚践行。犹太教十分强调“因行称义”的道德原则,即人应该以自己的行为表达对上帝的信仰。在《摩西五经》及《托拉》中,上帝被赋予绝对的仁慈和公义等品质,所以犹太教认为,作为上帝的“特选子民”,犹太人应该履行上帝在西奈山上赐示的律法。吉姆佩尔努力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律法,表达自己的信仰,他遵循圣书上的禁诫:“不可行不义、不可心里怀恨、不可随众行恶、不可报复”,同时他坚信拉比的话:“圣书上写着,一生做傻瓜也比作恶一小时强。他们是傻瓜,你不是傻瓜。”
吉姆佩尔不傻,他的行为、言谈举止与正常人没有差异,然而,他却被当作傻瓜对待,沦为别人捉弄取笑的对象,在周围人的眼中他是一个不一样的人,是社会的局外人,这种与众不同的身份赋予他一个特殊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在叙事中采用第一人称经验视角,便于将叙述者的内心世界向读者敞开,这样读者可以直接深切地透视叙述者的内心活动,因此倾向于对他产生认同,站在他的立场上去观察他周围的人和世界。
读者从吉姆佩尔的视角出发,便切身感触到他生活的环境是个残酷而疯狂的世界:“全镇的人都对我这样,使我不得不相信!如果我敢说一句,‘嘿,你们在骗我!’那就麻烦了。人们全都会勃然大怒。‘你这是什么意思?你要把大家都看做是说谎的?’”镇上几乎人人都以吉姆佩尔的痛苦来构筑自己的快乐。当吉姆佩尔和艾尔卡举行婚礼时,小镇沉浸在狂欢之中,“人们都喝醉了”。当镇上人得知艾尔卡生了个私生子时,小镇再次陷入狂欢,“因为我有了烦恼和痛苦,全弗拉姆波尔镇的人都兴高采烈”。历经屈辱和迫害,吉姆佩尔深切地感觉到了在这个充斥着谎言和强权意识的世界上的生存危机,他只能忍耐,而唯一的期望就是:“整个市镇不可能继续这样疯狂”。
作品评价
吉姆佩尔在一个听魔鬼的话的人居多,而听上帝的话的人为少数的世界上活着。他因为能够给予自己一个解释,所以能够安然地忍受被欺骗和被侮辱。从吉姆佩尔自己来说,他是安然的,自足的。
当我初次阅读《傻瓜吉姆佩尔》时,我感到不仅是在阅读一个特别漂亮机智的故事,而且像考古学家一样徜徉于许多历史层面。这种体验,征服了现代文学的整个传统,同时又提醒我们犹太经验中确凿无误的历史精髓。
——美国社会文化批评家阿尔弗雷德·卡津(Alfred Kazin)
作者简介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美国作家,生于波兰。作品有:《傻瓜吉姆佩尔》《玩笑》《
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