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耳
北宋苏轼诗作
《儋耳》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此诗首联写雷雨后的黄昏作者独自登高,凭栏远望;颔联写登高所见,既是写眼前实景,又是象征时局;颈联记双喜临门;尾联写以后的打算。全诗既表现出对朝政更新的希望和欢快,又流露了年事已衰、万念俱灰的感伤,基调清雄慷慨,颇具浩然之气。
作品原文
儋耳⑴
霹雳收威暮雨开⑵,独凭栏槛倚崔嵬⑶。
垂天雌霓云端下⑷,快意雄风海上来⑸。
野老已歌丰岁语⑹,除书欲放逐臣回⑺。
残年饱饭东坡老⑻,一壑能专万事灰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儋(dān)耳:即今海南儋县
⑵“霹雳”句:比喻朝政更新。霹雳,疾猛之雷。暮雨,傍晚的雨。
⑶栏槛(jiàn):栏杆。倚崔嵬(wéi):依傍嵯峨的高山。崔嵬,山高貌。
⑷雌霓(ní):霓即虹。《埤雅》:“虹常双见,鲜盛者雄,其暗者雌。”双虹并出,色彩浅淡者为雌霓。这里似暗喻小人。
⑸雄风:凉爽的风。宋玉风赋》:“此大王之雄风也。”此句隐以雄风喻王命。又柳永《竹马子》词:“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残暑。”为此联所化用。
⑹野老:村野老人。丰岁:丰收年。
⑺除书:拜官之诏书。除去旧官,改授新官日除。这里指令苏轼移廉州安置的诰命。
⑻残年饱饭:化用杜甫《痛后过王倚饮赠歌》:“但得残年饱吃饭”句。残年,一生将尽的年月,指人的晚年。
⑼一壑(hè)能专:占有一丘一墼。陆云《逸民赋序》:“古之选民,或轻天下,细万物,而欲专一丘之欢,擅一壑之美。”这里指有一块地能退居隐身即可。
白话译文
临近傍晚,云开雨散,雷电收起淫威,凭倚栏杆,我独自观赏大自然的瑰丽。
一双彩虹自云端垂天而下;雄风从海上吹来顿感快意。
田间的老人发出丰年的赞歌颂语,圣上的赦书将把流放的大臣放回。
苏东坡已经老去,只求余生吃饱饭;只要一个山沟能安心养神,其他万事俱成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元祐八年(1093),旧党后台高太后病逝,宋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绍圣元年(1094),苏轼以讥刺先朝的罪名贬官惠州(州治在今广东惠阳),绍圣四年(1097)再贬儋耳。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继位,宋神宗皇后向氏以皇太后身份处理军国大事,政局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有利于元祐党人的变化。原来被贬的元祐党人,已死的追复原官,未死的都迁回内郡居住。六十五岁高龄的苏轼于五月内迁廉州(州治在今广西合浦),《儋耳》诗即作于此时。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苏轼初得赦免诏书时对形势剧变、终得放还的喜悦心情,抒发了风烛残年、万念俱冷的深沉感慨。
首联写雷雨之后的黄昏时刻,诗人独自登高、凭栏远望的情形。“霹雳收威”既写了雷雨的声势,也暗寓着国家政局的变化。“暮雨开”,写雷雨过后,云幕散开,天气转晴。也有新帝即位、朝廷形势一片明朗之意。“独凭栏槛倚崔嵬”是作者描摹自己的凭栏远望之状。高兴之余,作者独自登上了高处,凝望着这片生活了近四年的土地,心中该会浮现多少感叹?颔联写苏轼所见之景象。雨后的天空出现了一片霓虹,倒映在云端之下,虽然没有彩虹的亮丽,总还是带给人灿烂之感的。海风呼啸着吹来,给人心旷神怡的快感,“快意”一词可见苏轼当时心情之舒畅。苏轼写景,喜欢选用动感的景物,于景物的运动变化之中体现诗人旷达豪迈的个性,“霹雳收威”、“雄风扑面”均是这样的景物。颈联更是直接表现自己的喜悦。海南人民正在高歌庆祝他们的丰收呢,苏轼心里也替他们高兴。而自己收到诏书要被放还内地,对年迈的诗人来说,日夜想望的一天终于来到了,诗人更为自己高兴。尾联诗人并没有承接前文写望归之心,而是笔锋一转,写自己以后的打算:年事已高,能吃饱饭有个栖身之地就知足了。这里并不是消极的思想,而是诗人久经打击之后更为沉稳心态的体现。结合全诗来说,诗人的心情虽然是喜悦的,但并不是狂喜,诗句多以平淡语出之,对比于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这种喜悦程度的差别更为明显。这正是苏轼自乌台诗案以后通过内省达到的“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接受现实又乐于自适地面对生活,正是苏轼晚年的人生境界。从这里读者更能够看到生活给予这位天才诗人的磨难,也更能窥见在苏轼人生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的心路历程。
名家点评
清·方东树:“(第二联)奇警。”(《昭昧詹言》卷二十)
清·汪师韩:“崷崪雄姿,经挫折而不稍损抑。浩然之气,于此见其心声。”(《苏诗选评》)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09:45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