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着重探讨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怎样既受社会的制约成为社会的产物,又逐渐在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形成个性,完成儿童社会化这一过程。儿童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儿童社会化,即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研究
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对儿童社会化过程的相互影响,寻求最佳的调适方法。帮助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
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逐渐认识并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为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儿童社会学关系最密切的是儿童生理学、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儿童社会学从社会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对儿童产生的生理、心理影响,对儿童施以良好的教育,从而促使儿童健康地成长。
儿童社会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综合性。将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综合在一起分析,从而对儿童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成长得出比较全面的认识。②指引性。从社会需求、社会和儿童的交互作用的高度来认识研究儿童的发展成长问题,为各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更符合儿童实际的情况。③实践性。坚持理论和方法的统一,从各种调查实践中获得数据和材料。这些特征对于父母、兄弟姐妹、亲友、邻居、教师、保教人员以及社会上其他有关人士对儿童的认识和教育,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儿童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有:①心理分析理论。以奥地利
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为代表。他的基本思想是从本能生物学出发。有些儿童社会学研究者就用这种理论来说明儿童的发展成长,认为儿童也是按“本我”、“自我”、“超我”的过程实现社会化的。②结构功能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他吸收心理分析理论、文化人类学理论以及心理学和行为主义的研究成果,建立他的社会化模式。认为当儿童的社会行为同社会体系联为一体的时候,两者才能协调一致。③
文化人类学。着重研究文化与个性的相互关系。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A.卡迪涅尔、C.杜波依斯、J.W.M.怀廷、I.L.蔡尔德等人。他们试图证实社会的结构、活动、观念、教育实践等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要证明这些因素对儿童个性的形成也具有极大的影响。怀廷和蔡尔德列举了75种文化要素,并从中探索对儿童早期教养实践同由此形成的行为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力图证明文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④行为主义社会学。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他从人的行为出发,观察两个人或更多的人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并用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人的行为及其变化。他指出,人们对一个个体的发展可以这样解释:在特有的奖励与处罚制度的影响下,在儿童身上会产生一种具有特色的行为
技能,这种行为技能在特定的环境中对个体具有很大的感召力。